本科新生导师制实施的理据①
2012-04-01何世潮刘东楼张道存陈德用
何世潮 刘东楼 张道存 陈德用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本科新生导师制实施的理据①
何世潮 刘东楼 张道存 陈德用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本科新生导师制的实施是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化和创新,对于学生人文关怀的给予、人才培养要求的实现、导师资源紧缺的缓解、导师工作压力的减轻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优化都有现实的意义,对于高校新时期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本科新生导师制;人才培养要求;导师资源紧缺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概述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由14世纪初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也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豪的标志之一。随后,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今天人们所理解的牛津大学导师制,即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牛津大学导师制,是在19世纪初牛津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之后建立起来的。它作为牛津大学各学院教学的基础,是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生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1]
在国内,随着高校扩招和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分制在众多高校中普遍推广,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与学习的自主性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要求进一步提高。就业市场更加残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现,贫困生问题更不能忽视。如何帮助大学生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个大背景下,部分高校近年来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型。[3]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于2009年开始,以2009级本科生为施导对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其基本理念是“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注”,指导思想是为了加大本科生培养力度,加强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学院按照专业学习、日常管理、课题研究、考研辅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为学生配备导师,以加强指导。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及其分析
为了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学院组织申报了校级课题“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结合导师制实施两年多来的有关情况,面向学生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分别召开受导学生和施导老师的座谈会。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和座谈会了解的情况来看,导师制的实施,对学生的环境适应、专业了解、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作用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两个问题比较突出:受导学生对进入二年级后是否继续导师制这个问题的看法;导师资源是否够用,导师压力是否过大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应将本科生导师制优化为本科新生导师制。
1.调查问卷的有关数据
调查问卷在实施了导师制一年后的2009级学生中进行,发放问卷73份,回收73份,均为有效问卷。本问卷共29题,其中1—27题为选择题,第28和29题为开放性问题。涉及以上两个问题的题目为第10、21和26题。以下是这三道题目的相关数据及其分析。
(1)调查问卷第10题“您最希望导师采用什么方式对您进行指导?”
从统计数据看,28人选择了A“集体指导”,占总人数38.4%。38人选择了B“个别指导”,占总人数52.1%,超过了一半以上,而且占总人数2.7%的C“电话沟通”和占总人数4.1%的D“电子邮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属于个别指导。个别指导对学生来说指导的效果更有针对性,个性指导更具特色,但同时大大提高了导师指导的任务量,理论上来讲,这是集体指导工作量的N倍(N为导师指导的人数)。如何解决学生要求和导师工作量之间的矛盾?
(2)调查问卷第21题“您希望延续与现在导师的导学关系吗?”
从统计数据看,30.1%的学生选择了A“非常愿意”,这表明他们认为在一年级之后还继续需要导师的指导和帮助。选择B“可以”、C“中断”和D“随便”选项表明,学生认为在一年级之后可以不需要或绝对不需要导师的指导和帮助,而这部分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9.9%,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认为新生阶段过后导师需求的必要性不大。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已适应大学生活,对导师的依赖性减少;二是学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越来越少,个别导师甚至无意识地自行中止了指导。
(3)调查问卷第26题为“以学院目前的具体情况,您对‘在全程导师制的基础上改革推行新生导师制’所持态度是什么?”
从统计数据看,23人选择了A“完全赞同”,占总人数31.6%;16人选择了B“无所谓”,占总人数31.6%;而选择C“不赞同,应实行全程导师制”的只有12人,仅占总人数16.4%。这说明从学生层面来看,同意推行新生导师制的学生要多于不同意的学生,这也和第21题中反映的学生意愿相一致。
2.受导学生座谈会信息反馈
在调查问卷实施的同时,课题组召开受导学生座谈会。从学生座谈会反馈的信息来看,基于大学生活已经适应,年级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负责,再考虑到导师工作时间紧和精力有限,大多数学生认为,到二年级时导师制工作可以终止。
3.导师座谈的信息反馈
为了了解导师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看法和意见,课题组成员召开了导师代表座谈会。座谈会上,导师们客观地评价了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
但导师们也提出了另外一些看法。一是学院应制定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评价指标引导导师如何指导,以评价和奖励激励导师保持工作热情,挖掘工作主动性和开创性,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学院要提高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和监控,以此增强受导和施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实施导师制。
导师们还表示了一个担忧,学院符合导师资格的老师资源有限,基本上导师资源一年就会被用尽,而每年的新生数目很大,并呈不断扩大趋势,因而实施全程导师制意味着每个导师每年都会有新的学生需要指导,从第四年起,每个导师每年指导的学生会达到24个(以每年每个导师指导6个学生计算),这样会产生三个问题。一是导师的精力和时间不够。24个学生分在四个不同的年级,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不一样,每个学生的问题和需求也不一样,有些问题的处理和解释并非一句话就可以解决,这会牵扯导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导师们还有包括教学和科研在内的本职工作需要完成,导师无法面面俱到,指导受导学生的效果难以保证。反过来,导师工作所需要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又会影响导师本职工作的完成。这二者如何达到有效地平衡?二是从学生管理模式来看,实施全程导师制意味着学院全体学生四年里都有导师在指导。导师的指导范围较广,包括思想工作,就业工作和心理工作等。这样一来,有可能会导致自然班级班主任、辅导员与导师之间职责不清,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线,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之间会相互产生依赖性,甚至互相推诿,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教育和学生问题的处理与解决。三是学院管理力度难度加大和导师工作压力加剧之间容易产生矛盾。这个矛盾既不利于学院的有效管理,也不利于导师的潜心施导,其最终结果是不利于学生人文关怀的给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本科新生导师制的提出及其可行性
基于以上的数据、访谈和分析,为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导师制工作,发挥导师制的作用,课题组提出本科新生导师制的概念,建议学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施导效果和工作实际两个层面出发,实施本科新生导师制。
本科新生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按照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为新生配备导师,加强对新生各个方面的指导,包括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学院成立本科新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以学期为单位,在每学期结束时,分别召开学生座谈会和导师座谈会,针对学生和导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和查看导师指导记录本,了解前一阶段的工作实施情况,总结和推广经验,查找和修正问题。制定导师制工作评估细则,整理相关数据,为工作评比和奖励提供依据。
第二,本科新生导师制实施的时间为一年,即学生所在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进入二年级时,受导和施导关系从组织层面上即告终止。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就此同步终止,学院鼓励学生和导师之间依据师生情感和受导施导必要性,继续保持民间的联系,学生也可以寻求其他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以个人的名义结成新的施导受导对子。
第三,学院鼓励并引导将本科新生导师制和学生高年级阶段的实习指导、毕业论文指导、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结合起来。
第四,从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提高的角度看,学院鼓励导师和学生广泛交流,长期接触,教学相长,从青年学生身上汲取新鲜血液,丰富和扩大知识视野,同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优化课堂管理,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依据曹十芙[4]的我国现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分类法,从理论上来说,实施本科新生导师制是可行的。从现实上来说,实施本科新生导师制,将学院实施的组织施导和个人自愿的民间施导相结合,可以保证本科生导师制中的施导效果,同时减轻导师的工作压力,有利于导师施导和教师教学的工作目标协调实现。实施本科新生导师制,还可以简化管理和监督的程序,缩短管理时段,缓解单位和导师之间的矛盾,降低导师制工作专项经费支出的压力。
四、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进,我国加入WTO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的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对于培养有合作精神、良好品德、求真务实、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科新生导师制的实施,是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化和创新,对于学生人文关怀的给予、人才培养要求的实现、导师资源紧张的缓解、导师工作压力的减轻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优化,都有现实的意义。
[1]杜智萍.19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8.
[2]曾凡东.湖南文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与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5).
[3]罗国基.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
教育,2006(2).
G642
A
1673-1395(2012)06-0143-03
2012-04 -23
何世潮(1970-),男,安徽怀宁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① 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校级项目(szjy0112)产出论文。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