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时期的对外汉语教育政策与课程设置研究
2012-04-01杨秀华
杨秀华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深化时期的对外汉语教育政策与课程设置研究
杨秀华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从1999年底第二次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到2004年汉语国际推广的提出,这段时间我们称为学科深化时期。在继续做好原有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同时,新时期开始了海外对外汉语推广和新媒介汉语教学的尝试,为新时代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原有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走向了科学化与规范化,新形式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深化时期;对外汉语教学;教育政策;课程设置
一、深化时期的国家对外汉语教育政策
从1999年底第二次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到2004年汉语国际推广的提出,这段时间我们称为学科深化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普遍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国,将会在未来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汉语在未来社会也必将与现有的一些强势语言并驾齐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重视。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指导各项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良好发展铺平了道路。
1999年12月,第二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作了《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增强紧迫感,大力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主题报告。这次会议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目标以及主要任务。会议强调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是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维系全世界三千万华人、华侨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具有重要作用。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任务与目标最明确的一次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会议,为新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是这项事业深入发展的全新的、强大的动力。
这次会议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指出了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是在国外建立汉语教学中心,向世界主动传播中国汉语和中国文化。这将改变以往被动培训的汉语教学局面,成为主动的走向世界。到2004年第一座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立,实现了对外汉语教学方针政策从“请进来”学汉语向加快“走出去”的转变。为广大的海外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多样化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二是建立“中国对外汉语现代教程教学中心”,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网上汉语教学和信息服务,掌握对外汉语的现代远程教育主动权。现代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它有三个基本特点:综合性,能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跨时空性,能在瞬间置千里之外所发生的事件于课堂之上;智能性,能根据课堂进程来编排或剪辑内容,并自动控制教学进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现代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将是以往任何媒体技术所不能比拟的。这将大大加快汉语国际推广的速度,扩大推广的覆盖面,能够为国外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服务。
为贯彻执行会议精神,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各个成员单位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大工作力度,共同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加强对外汉语工作和实施五年工作计划的请示》,这为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保证了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财政部确定了2001年度大幅度增加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项经费,这为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由国家语委参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颁布,其中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
为了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法制化管理,规范和简化外国留学生来华申请手续,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高等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规定》,使得以前管理松散的局面得以改观。
2004年,教育部强调的工作重点包括对外汉语工作的几个方面:继续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扩大和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与层次。加快实施“汉语桥工程”,启动境外“孔子中文学院”建设,积极推进中美网络语言教学合作项目,改革和完善汉语水平考试管理办法。
二、政策影响下的课程设置研究
(一)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学历教育在深化时期逐步走向完善和深化。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课程与课型的概念,课程、课型之间关系的思考和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各个高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完善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及考试制度。从教材建设、专业素质培养、专业方向接轨等方面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其课程设置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科教育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为例,其专科教育在深化时期逐步走向了深入和细化。突出了专业性质,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合理和有效。以汉语言专科教育为例,第一二学期学习基础汉语,从第三四学期开始进入到专项汉语阶段。重点体现在专业化的口语,同时有很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适应了学生的客观需要。但是对听力课的强调不够,设置为选修课,这是需要加强的。
第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这个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在本科课程设置上基本达成共识,即包括语言课、语言知识课、翻译课、文学课、相关文化知识等几个大的类型。在教学设计和实际运作中的课程主要以语言课为主,把语言课具体分解为具有不同侧重点和不同功能的教学科目即课型。语言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一是综合课。是把语言要素、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等内容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它是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语言要素和语言材料出发,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课程内容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一般是作为主干课程来设置。现代综合课区别于传统的综合课。传统的综合课以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和系统掌握语法知识为主要目标。现代综合课则具有明显的技能培养倾向。传授语言知识和规则可以看作综合课的首要任务或基础性任务,但是它的核心任务还是语言技能的训练。
虽然有北京语言学院在80年代减少精读课的实验在先,但是没有在全国大部分高校得以实施。所以大部分高校还是实行了这种以综合课为中心,辅以单项技能课的做法。主要在于具有许多年的操作经验可以借鉴,教学效果比较良好。
二是专项技能课。是以训练某项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为主的技能训练课。课程具有专门性的特点,一般都作为重点课程设置。如口语课、听力课。对于一些特殊的教学形式,如短期班、口语专项班等还作为核心主干课设置。随着言语技能研究的深入,专项技能课出现了微化训练的倾向。微技能训练就是把各项言语技能分为更小的微技能,通过对其中一些主要微技能项目的逐一训练和对相关微技能项目的组合训练,促进该项技能的整体提高。微技能训练在以接受能力为特征的听力、阅读技能课中应用更为广泛;以创造性能力为特征的口语课、写作课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类似的训练方式。
三是专项目标课。是一种有专门的教学目标和专项教学内容的特殊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方向的技能或能力。这类课程设置比较灵活,一般作为补充课程。如新闻听力课、报刊阅读课、应用文写作等。
四是语言知识课。系统介绍语言知识的一类课程,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内容。这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了解语言、分析语言、研究语言的语言学能力,在专业教学和较长期的进修教学中作为正式课程或选择性课程设置。
五是翻译课。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和对译的一类课程,重在培养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一般列为选择性课程。
六是其他课程。包括文化知识课、文学课、语言实践课等,一般作为选择性课程设置。
我们可以大致概括为主要采取的是综合课与专项技能课相结合的路子。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作为必修课的综合课从一年级一直开到四年级。专项技能课则每年开设,主要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但是这样的设置在最近几年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即:综合课贯彻的是以结构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教学上作为主干课,要求体系完整。因此,综合课在教学上总是力求能够面面俱到,生怕挂一漏万。这造成了综合课的负担过重,内容庞杂,学生难以消化的后果。同时,其他课程因为没有新的知识点出现,只是不同形式的重复练习,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这也与北京语言学院在80年代做的教学实验相一致,北语的做法亟待推广。
本科教育中专业细分的趋势也比较明显,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专业下设汉语言方向、经贸汉语方向、韩汉翻译方向、日汉翻译方向、汉语教学方向、汉英双语方向、其汉语双语方向。其学科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
第三,短期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短期汉语教育的汉语课程设置倾向在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满足人才市场需求而兴起了一些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语言教学,如培训酒店管理、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各行业急需的语言人才,采取快速捷径的方法,开设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行业语言课程,这样作为短期强化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对设计体现某一专门化方向的课程设置具有参考意义。
(二)网络课程设置研究
传统的语言教学是以课堂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学习者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完成学习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势—网络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出现并迅猛发展,网络汉语教学使得对外汉语教学突破了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它不同于短期速成课程,也不同于本科学历课程。教学对象主要是在国外的因工作或学业而没有条件来华学习汉语的人,同时也可以为那些身在中国却没有条件去学校学习汉语的人提供学习资源。学生的汉语水平跨度很大,从零起点到高级的都有。网络汉语教学有许多优点,最大的优点在于课程的可选择性。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进行选择性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能够很好地满足外国人汉语学习的需要,所以得到了政府和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广。由于技术手段的现实可能性,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同于以往面授形式的汉语教学。以“北京大学远程汉语教学”为例,我们可以管窥一下网络课程设置的特点。
北大远程汉语教学系统的课程主要由横向的三个区与纵向的三个等级组成。横向的三个区是:教学区、资源区、交流区。纵向的三个等级是初级教程、中级教程、高级教程。
教学区是整个课程的核心部分。目前没有分别设置课型,只有一门综合课,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训练。这样设置是为了突出课程的渐进性,使学生学一点、掌握一点,线索清楚。整个课程以台阶式状态纵向推进。
资源区提供汉语的多种资源。这些资源被分为若干个门类,如“视听娱乐室”包括“中文歌曲”、“新闻视听”、“京剧介绍及欣赏”等视听材料;“网上图书馆”包括“古诗”、“成语故事”等阅读材料;“中国百宝书”包括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些背景材料;“中文网络游”给出了一些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有关文化的网站网址。这些学习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开阔视野,培养兴趣。
交流区为学生实践与检查自己的汉语交际能力提供了场所。分为“师生交流区”和“学生交流区”。交流区可以大大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感、群体感以及学习过程的交互性、趣味性。
北大网络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上。对于初学者,汉语的基本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如果完全由学生选择,则可能顾此失彼,抓不住要点。所以北大的初级课程设计上特别增加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程序。学生既可以自主选择,又可以选择推荐的学习程序。关于当今的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潮流,其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操作上不应该完全放开,特别是在学习的初期阶段,教师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每个人都有惰性,在学习初期,老师负责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殿堂,教授他们学习的规律和基本方法,而且负责监管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这个功能在学习初期是不能靠学生自主完成的。现在关于网络课程设置的认同过多的夸大了学习的自主性而淡化了初期的强制性和教师的控制作用,因而需要做出调整。北大在网络课程的设置上加强指导性的做法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值得提倡和广泛学习。
相比于传统教学形式,网络课程的学习要比传统课堂教学费用低得多,而且免去了繁杂的入学手续。学习者只要登录就可学习,方便快捷。相比于以前的电视、电台教学节目,网络汉语教程覆盖范围更广,影响更大。互动性强,资源丰富,学生自主性较强,可以主动掌握学习的进度和难度。而且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反复练习,这是以前电视教学和广播教学不能做到的。
(三)海外华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很大的变化,华语在海外华人社会中进一步收到关注。这使得国内外华文教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文献的欠缺,我们仅以新加坡的华语教育为例来说明此时期华语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特点。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把华文教育分为了三个层次:一是培养华文文化精英的高级华文课程;二是普通华文;“高级华文”是属于精英的水平,“华文”是属于大部分华人所能够掌握的水平。对那些竭尽所能依然无法掌握华文的学生,则将使他们达到“B”课程水平。此时期的课程设置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开课年龄小,覆盖范围广。海外的汉语教育以前有明显的正规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不同。近期以来开设华文课程的学校迅速增多,多为正规学历教育。新加坡的小学普遍开设华文课程。较之以前英语为主的早期教育局面,华文教育有所改观。一些母语非华语的中小学生家长也极力主张儿童从小学习华语。
第二,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从新加坡公布的教学计划来看,有强化听说,读写随后的迹象。突出了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方法被概括为“多听多说,有效识字,读写跟上,快乐学习”16字“真言”。并借鉴中国研发的“先认字,后写字”的经验,帮助新加坡学生学好华文。
三、分析和评价
这个时期是提出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口号以后的深化时期。中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在国家汉办的领导下,实行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政策,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和规范化。对课程本体、课堂教学、各种课型(口语、听力、综合课、阅读课)的教学规范逐步形成。不同目标的教学如:本科学历教学、长期进修教学、短期强化教学等不同类型的教学都具备了各自的教学大纲。教学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成绩水平测试等环节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这使得对外汉语教学突破了经验型教学的束缚,在理论上有所依附,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各种规范的制定反过来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政策更加合理和具有导向性。能够根据国际形势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改正。
在学科深化时期,在世界教育信息化大趋势下的网络汉语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不仅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多年的难题,而且开创了这个领域全新的局面。其带给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和学科无尽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对现代汉语本体研究方面都有意想不到的好处。这种新型的共享教学形式,开放式的、远距离、大范围的双向交互式教学体制,使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的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教学课程在探索中逐步深入发展和完善,成为新时期教学课程一个鲜明的亮点。
[1]程裕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泉.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李扬.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王路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5]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五十年——世纪之交的回眸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0(1).
[6]徐娟,孙德金.基于WWW的远程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1999(6).
[7]纪晓静.试论多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2(5).
[8]崔永华.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责任编辑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G642.3
A
1673-1395(2012)06-0077-04
2012-03-21
杨秀华(1959—),女,河南上蔡人,副高,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