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研究
2012-04-01邵书慧
邵书慧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闵德会
(湖北省荆州市东方中学,湖北 荆州 434020)
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研究
邵书慧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闵德会
(湖北省荆州市东方中学,湖北 荆州 434020)
如何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以促进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已成为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论述了制度创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作用方式与机理,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
制度创新;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七大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尤其要在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技术装备等行业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产业结构结构的调整优化有赖于制度创新。
1 制度创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分析
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所提出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不竭的源泉[1]。所谓制度变迁是指对旧制度的“创造性破坏”,即革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含体制、机制、政策等),创造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
(1)通过制度变迁能明晰地界定产权,使人们在法律上拥有对资源或财产所有权上的排他性、使用权上的专有性、收益权上的独享性、转让权上的自主性。因此,制度变迁能激发人们的主人公精神与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2)通过制度变迁能创立一种足以提高信息透明度的规则,以增加人们对他人行为以及市场运行的反应能力与预见性,从而能及时果断地捕捉稍纵即逝的商机。
(3)通过制度变迁构建一种高效、公平、规范的政府法律、政策、交易规则、道德准则、社会习俗、文化氛围等,以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市场机制。
(4)通过组织制度变迁,进行组织结构创新,调整改造宏观、中观或微观的经济组织,以降低组织内部的结构耗损,减少内部各系统之间的摩擦效应,优化组织内部要素组合效应,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从而促进经济效率提高。
(5)制度变迁所要遵循的一条根本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制度变迁构建一种包括物质与精神在内的激励机制,以激励人们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激励人们奋发有为,开拓创新,“边干边学”、“边用边学”,不断增加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存量积累,不断创造辉煌业绩,以让新知识、新发现、新技术、新发明以及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纵观历史与现实,制度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不仅为历史所证明,也为现时事实所证明。
从历史看,落后腐朽的制度可使一个强大国家走向衰落。如中国在17~18世纪GDP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堪称世界头号经济与军事强国,但满清王朝腐朽的政治经济制度严重束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被西欧各国远远抛在历史的后面,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一落千丈,沦为任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东亚病夫”。相反,先进的制度却能使一个落后的国家强大起来。例如,处于中世纪的欧洲各国都很落后、弱小,与当时强大的中国、印度相比有天壤之别。但是,产生于封建贵族庄园制度逐步解体以及复式簿记、公司制等商业制度基础上的商业革命,导致了产业革命的发生,商业制度变迁促进了科技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机器制造业取代了手工工场,劳动生产率上升几倍,甚至几十倍,从而促使西欧各国迅速崛起,先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从现时看,发生于20世纪最后20年的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事件十分雄辩地证明:制度变迁是当代经济增长根本源泉,是一种普遍规律。最有说服力事实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由于体制变迁摒弃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了人们的创造精神,推动了科技进步,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不仅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进入到小康社会。事实之二是苏联东欧“89剧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把苏联东欧各国引进了死胡同,这说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如果不改革,只是死路一条,最终会毁灭社会主义制度。事实之三是,在世纪之交美国经济出现“连续9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根本原因在于创造性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等新理论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创造出在投入产出过程中受高新技术与人力资本的作用,抵消、压倒了物质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效应,并保持新资本(物质与人力)边际生产率持续递增从而使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机制,这就是美国在世纪之交不仅走出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并发症”陷阱,而且保持了连续9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秘密之所在。
2 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调查分析
2.1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动农村产业壮大和经济发展
湖北省宜都市领导近几年来,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攻方向,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纽带,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先后培植与发展有较强实力的柑桔加工、红茶加工、黄姜加工、山羊养殖(圈)、水库网箱养殖鲟鱼等五大支柱产业。上述种养加销一条龙的五大主导专业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全市绝大部分农户的种植业养殖业,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近三年来,该市GDP与市财政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农民纯收入年均增加77.6元。又如,湖北省石首市培植发展的以速生意杨为原材料的木材加工企业与精细化工企业;枝江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壮大的枝江大曲酒业;宜昌市夷陵区精心培植发展的柑桔加工、牛奶产业等均已发展成为对该市(区)农业产业化有全面带动力的主导产业。实践证明:主导产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2.2 以民营机制为主导,创新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农村经营制度,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首先就要加大以民营机制为主导的企业改革力度,围绕政府转职能、职工转变身份、企业转换机制、推进现有企业由“三官”制(官营、官办、官管)向“三民”制(民营、民办、民管)转变,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经济格局。湖北省通城县确立了“乡镇企业经济民营化”企业体制战略,现有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已基本改制,国有资本基本退出,基本实现公有民营,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截止目前,全县13家国有企业破产与拍卖后转为个体经营的有7家,改制的有3家,资产重组的有3家,拍卖变现资产3156万元,安置职工5628人。民营化改制,带动了以“一主三化”为核心的“工业兴县”工程,目前正在施工建设重点项目25个,并以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为支撑办起了10多家企业集聚形成的工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农村以民营机制为主导,大力推进土地产权制度与经营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湖北松滋市为改变农村目前以家庭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培育与发展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现代契约关系为纽带的现代家庭农场经济体制,如农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运输大户、农资经营大户等[2]。目前,松滋农村正处于从个体家庭经营向农村经营大户或现代家庭农场的转变之中。经过近几年土地经营体制变革,目前该市已有1万余户农民成为家庭农场主或种养加运输大户,户均年增收入2000元以上。这种转变的实质是农村耕地产权即土地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效益较高的生产单位流动与集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促进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生产转变,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农村经营大户或家庭农场由于规模还不大,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故其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仍不高,还需进一步向土地股份经营公司发展,用现代股份工业企业经营的方式来经营农业,为实现农村土地生产经营工业化提供制度支撑。
2.3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扶持农村产业发展
资金供给短缺是发展农村经济最典型的制约因素。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金融制度落后,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各级各类金融部门要转变金融观念,牢固树立“金融为民”“服务农民”的思想,迅速恢复已从农村拆走的金融业务网点,努力扩大为农服务的金融业务规模与支农资金供给量。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应放宽条件、扩大规模、简化手续、改进担保制度,切实解决“三农”“贷款难”问题。其次,创新土地金融制度,大力推行农民以土地、山林、水面作抵押,获取长期贷款,或在政府支持下发行土地债券,募集社会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再次,创新农村信用合作经营体制。借鉴湖北省宜市昌夷陵区的改革经验,山区农村信用合作制金融体制创新可把握如下操作要领:一是农村金融制度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应锁定于产权制度改革上。具体操作上可以乡(镇)为单位,由农村居民入股组建独立法人的股份制结构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在清产核资和处理呆坏帐的基础上与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并为一个法人,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形成“转换机制、完善体制、消除包袱、政策扶持”的新型金融功能结构。二是新型农村股份制信用合作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同县联社实行统一法人、分级管理、统一经营的管理体制,可在全县范围内筹资扩股,扩大金融资产规模,调节资金余缺,从而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发挥为农村基层服务的功能。该区2011年即为农民发放小额贷款61550万元。三是逐步放开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发展农村民间银行包括私人银行、股份制银行等。
2.4 创新粮食流通体制,搞活粮食流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一是要加强四大体系(市场、储备、销售、流通服务)建设;二是要全面推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彻底放开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购销的市场调节;三是应减少粮食流通环节补贴,将部分国库粮一次性划拨给粮食企业,并鼓励其自行改革,并一次性核销粮企老帐,并将老职工纳入社会保障,使粮企轻装上阵,走向市场化经营之路。四是要对粮农补贴直接补到生产环节,补给生产者;五是应大力发展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流通组织;六是应按照“小块定死,大块放活”、“丰吞歉吐、吐陈纳新、合理储备”、“进出口调剂供求平衡”三大机制综合运用的原则,搞活粮食流通机制;七是应大力推行订单农业,这样既可缓解“卖难”,又可加强农产品市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引导,力求“以销定产。
2.5 创新农业生产的保护体系与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1)按照十七大精神,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享受平等国民待遇。现阶段要大力改善对农村交通、能源、通讯、饮水等基础设施,以及卫生、教育、文化等人力资本投入,向农民提供所迫切需要的公共品与公共服务供给。(2)巩固扩大税费改革成果,加强监督,防止反弹,把农民税费长期稳定在中央与省委规定的农民收费标准限额之下。(3)对因不公平竞争带来的农民利益损失应由省市县政府财政进行政策性补贴。(4)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除政府继续增加对农业投放外,工业企业应提取反哺农业专项基金,支持农业发展。(5)创新农业信贷制度,转变银行农贷服务机制,除增加农贷额度,增加农贷贴息外,还应适当放宽农贷条件、简化手续等,同时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农贷业务等。(6)构建“联合共保”与“合作保险+再保险”2种方式的农业保险制度。所谓“联合共保”其实质是保险公司、地方政府联合相关部门并发挥各部门的管理优势来发展农业保险。“合作保险+再保险”中的“合作保险”是由参保成员共同分担农业风险损失的互助互济性的保险组织,有灾时共同分担风险与损失,无灾时可共同分享利益。但是,为增强抗大风险能力,必须到农业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这样,可以起到“双保险”的作用。
3 农村体制创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启示
(1)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工作。应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农村体制创新第一要务,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技兴农、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逐步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地发展。
(2)必须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作为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根本点。农村体制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民利益。只有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农村体制创新才有意义,才能取得成功。
(3)必须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主要目标。因此,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断地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必须以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邵书慧.家庭农庄发展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论坛,2006,(4):124-125.
2012-09-20
湖北教育厅资助项目(2008y130)。
邵书慧(1963-),湖北京山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10.009
F304.5
A
1673-1409(2012)10-S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