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休闲文化对新闻书写的影响*
2012-03-31刘莉
刘 莉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论休闲文化对新闻书写的影响*
刘 莉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现代休闲文化的发展带来休闲消费的巨大需求。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物化传递工具,成为休闲文化最重要的物质手段之一。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以人为本体,崇尚精神自由、追求雅致与宁静的休闲美学思想,逐渐渗透进传媒的基本理念中,对新闻的题材、叙事视角、叙述风格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休闲文化;新闻;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休闲已经占据了生活的主要部分。目前,我国公民享有法定假日114天,中国人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休闲中度过。休闲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的时间,是受强迫性情绪达到极小值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快节奏、强压力的工作状态之外,休闲是人们平衡生活的一种方式。休闲不仅是对自己自由时间的自主排他拥有,更是对自己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心灵的慰藉。休闲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影响到人能否完整、全面、健康地发展自己。
休闲文化的发展带来休闲消费的巨大需求,而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最集中最权威的传播媒介,自然就成为了休闲文化的重要传播和引导手段之一。新闻媒体所提供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满足了民众的求知欲和审美引导,也是民众度过休闲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实践和倡导积极的社会规范的重要载体。新闻媒体既是重要的舆论工具,又成为了典型的休闲文化。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应当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成为人”意味着摆脱“必需后”的自由。以人为本体,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寻和谐与美的升华。休闲文化将过去千人一面、政治色彩浓郁的传统新闻逐渐牵引向平民化、娱乐化的道路。娱乐政治化转向娱乐商业化,精英化转向平民化。以娱乐化的新闻取得满意的经济效益,这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媒体纷纷实践的法则。早在西方大众化报纸时期,记者们就娴熟地运用着《华尔街日报体》的报道技巧,以适应新闻娱乐化、平民化和贴近生活的要求。在我国,南方已成为中国纸媒最发达的地区,不管是“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南方周末》,还是“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南方都市报》,都已经起到了引领中国纸媒走向的作用,然而这些媒体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报道具有可读性强、贴近受众的特点。报道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娱乐化和故事化的新闻实践和报道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当今时代,大众已经成为新闻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占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不再沉默,他们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倾向以经济为杠杆得以在公共领域中获取了话语权。他们有权利要求传媒遵循受众的需求去生产他们喜闻乐见的传媒产品,并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良好的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从附庸高雅的文艺化、边缘化状态得以空前的人性化、平民化、自主化地张扬。以人为本、崇尚精神自由,追寻宁静和雅致的休闲文化,对新闻的题材、叙事视角、叙述风格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新闻的取材进一步“软化”,进一步关注民生
休闲是提升人类生存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基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都应该得到实践休闲的权力和机会,因此追求自由化、平民化成为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美国新闻的王牌节目主持人丹·拉瑟就认为现代社会民众追求简单的快乐,那么我们的新闻应该是一天结束时,家庭主妇们靠在自家后院的篱笆上谈天时的话题。这就是丹·拉瑟的著名的“后篱笆院原则”。将新闻定位于平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颠覆了传统新闻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
关注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倡导健康的休闲文化,是现代读者的需要,更是现代媒体的责任。要在百姓小事中见社会大意义,在社会大事中找百姓焦点,从时政、经济等“硬新闻”、“大新闻”中找寻老百姓感兴趣的、与之相关的内容。对于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我们要从民生角度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进行解读和诠释;同时还要关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为百姓提供生活信息和服务资讯。如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早八点》、《午夜新闻》、《晚间新闻报道》,央视一套的《新闻30分》等栏目社会新闻的比重明显加大,就连央视的新闻标志性节目《新闻联播》也渗透进了软化的因素。以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等节目为代表的新闻节目成了中国电视界民生新闻的鼻祖,这些节目以其高收拾率、高创收率带动了一次全国性新闻改革,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90%以上的电视台均开办了民生新闻。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寻常百姓生活走入新闻媒体的视野,突显了人文关怀。
《丹东日报》刊发的《抗癌司令——姚淑芝》写的是丹东有一位跟癌魔抗争了八年,先后动过六次手术,却仍然积极乐观有滋有味儿生活着的老太太,是一个颇有些传奇色彩的故事。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叩开她的家门时我不禁怔住了——呀,高高大大如同健美运动员一般的身材,大红短袖T血衫,乳白休闲裤,一头乌黑的秀发,一脸甜蜜的微笑——这哪是什么老太太呀,更不像饱受折磨的癌症患者了。”这个细节就把姚淑芝“只要你精神不倒,它就拿你没招儿……”这种“坚强就是力量”的抗癌精髓传达了出来。
这则新闻通过对真实的新闻细节的客观描述,生动地展现事件“原貌”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直观、形象地彰显新闻的内在意义。
我们来看《劳动光荣生活美丽——女司机王静的人生感悟》这篇报道:
“首义路正在修路,一段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横在眼前。“坐好啦!”王静回头提醒乘客,当乘客小心地抓好扶手时,车子只轻轻起伏了几下,就爬上了平坦的水泥路。
一个来回,80分钟,进出数十个站点和红绿灯,200多次起步,王静没踩一个急刹,精心按着自己摸索出来的“慢起步、柔进挡、中速行、缓进站”的节油秘诀做。
这是个难得的凉爽天气,车子以35公里的时速平稳行驶着,好几位乘客在车上打起了盹。伴随拂过的清风,在后视镜里看到睡着的乘客,她满足地笑了。”
在这里,高明的记者没有发表一些空乏而主观的议论,而是运用独具匠心的选材和巧妙的角度,通过对女主人翁工作时的细节的细腻描述和展示,使读者完全被他的引导而吸引,从而对女司机王静肃然起敬,被她深深感动,这样的报道,使读者远离了平淡无味的文字堆砌,还能够增强可读性,引人入胜,调动读者全方位思维,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立体式感观,使之在深刻认知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及新闻人物个性特征的同时,获得美的愉悦享受。
二 以人为本的人物视角取代宏观的历史叙事视角
美国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指出:“记者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来报道事件,即用个人遭遇的戏剧性情节来代替生硬的叙述”,同时指出:“运用富有人情味的词汇和细节,是实现可读性的重要因素。因为报道是给人看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有缺陷的,富有个性色彩、独一无二的生命主体,而非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符号化的人。要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群像中跳出来,以个人体验式的采访,用民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如个人故事、个人视角、个人体验等为角度和切入点,来报道大新闻和硬新闻,诠释生涩难懂的政策法规等,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贴近读者。例如: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普通民众对WTO知之甚少,且觉得与自身没多大关系,如果我们在报道中只是去作一些刚性报道或条文解读,根本就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那么我们就可选取一些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事情,如加入WTO后我们购买电子产品、数码产品会更便宜等这些新闻素材来报道,从而阐释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江门日报》的记者沿着五邑籍辛亥革命历史人物的足迹,寻访辛亥革命英雄的乡人、后人、研究专家,并用“以‘小人物’视角看辛亥革命”为题,采访报道了在动荡不安的辛亥革命的历史舞台上,诸如菜贩子、“神枪手”这些看似不起眼却是革命不可或缺的“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别样的精彩不亚于大人物,他们不求回报、不惜生命的革命精神更能折射出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用“小人物”的视角来报道重大历史事件,不仅能更加丰满生动地再现历史画面,更是对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衬托出人性的光辉和伟大,能唤起今天的民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新华社的标杆性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写道:“四时三十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四时四十分,代表英国女皇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香港回归祖国是举世瞩目的时刻,记者在报道中,把很多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连接起来,以人物为主线来抒写这一重要时刻,无疑成为这次大事件中的最佳报道,也成为新华社史上的标杆之作,被列入了全日制高中教科书。
三 新闻的娱乐化、故事化使其更有吸引力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就认为:如果以一种放松、有趣的方式比如以说故事的方式来报道新闻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受众,报道的信息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它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枯燥事实的罗列。人们可以通过故事来感受真实的生活,感知自己生命的存在,从故事中的人的生存和命运中反观自身。
近年来,在新闻的采写中,“新闻故事化”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人们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新闻事实讲述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大量挖掘新闻事件中具有戏剧性或人情味的情节和细节,并注重展示事件发展的过程,来吸引受众,增强其可读性和贴近性。
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介生存的一种手段,新闻内容的选择更大程度上受受众的新闻价值观及兴趣点影响。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著名学者本雅明在谈到新闻的属性时指出:新闻的本质就是“闲聊”。闲聊是人际传播的特点,我们最初的民间休闲娱乐一般都是以听传奇、说故事的方式呈现的,也是大众的一种休闲消费方式,那么现在,我们把现代传媒故事化,恰恰体现了休闲文化和现代媒体的结合。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北京青年报》引入故事化叙事,为两会新闻带来了一抹亮色。用说故事的方式报道新闻,首先是给为偏于严肃、沉重、宏大的两会报道增添了轻松和谐的色彩,拉近了两会与普通读者的距离。“相比较动态消息、对话和组合式深度报道,沉静生动的故事讲述的确能让读者觉得更加亲近,从而打破时政报道硬朗干涩、见事不见人、见骨不见肉的单薄印象,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对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提案议案等这些时政名词有了可依托可承载的具象感受”。其次,通过故事化叙事,能够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和重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以讲故事的方式把焦点落在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或者提案议案生成的过程上,关注那些能传达民众呼声的像邻居一样的普通代表委员,而不是将报道聚焦于关注官员、文体明星代表委员,偏离两会关注民生的主题。这样的新闻报道既能紧跟时政热点,又能进行丰富地深度报道,通过鲜活的细节和生动地叙述吸引读者,彰显了媒体的人本主义精神。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报道:
“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布的繁华市区……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第一声像是爆竹声。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即摇晃起来。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
这则新闻《历史在我们眼前爆炸了》在1964年获普利策新闻奖,这是一则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的典型报道。
我们再来看邓飞的《朱军枪杀法官内情》这篇报道,《凤凰周刊》对此事件做了深度报道。
“走进法院杀人之前,朱军拨了一个电话。他问了法官同学一句话,在法院没,他的同学说,我在三楼开会。
朱挂了电话。
很多人感觉庆幸——湖南省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5名法官和永州市零陵区法院的干部在三楼会议室开一个审判监督办公会,或许是朱不愿面对或误伤同学,死神由此和他们擦肩。
今年46岁的零陵区邮政局金融保安队队长悄无声息进入法院大楼,戴一顶黑色鸭舌帽,背一个黑色旅行袋——里面是一把折叠式微型冲锋枪、两把手枪和6个弹夹。他的目的是杀人,尽量多杀死这栋楼的人。”
这篇报道细节开头,同时设置了一个悬念。完全吸引住了读者的心,邓飞是在告诉读者,往下则是更精彩的内容。
记者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撷取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能够打动读者、引发读者共鸣的细节,能达到“无声处见真情”的效果。这就是细节和现场感的精髓。
休闲文化与大众传媒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人们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休闲需求,带动了大众传媒的改革和进步。同时大众传媒的进步,又促进和推动着休闲文化更快地向更高层次的提升。因为这种互动机制,让我们更加自觉地关注和发挥传媒对休闲的影响和作用。要结合我国传统和西方优秀休闲文化,用健康有趣、以人为本的美学思想引导传媒,向人们昭示一种自由、平等,雅致而宁静的生活方式、唤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对幸福生活的追寻,实现生命的和谐之美。正如我国休闲学者于光远先生所说:“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
[1]唐金楠.文化产业必将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访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叶朗教授[J].学术前沿,2006,(4).
[2]蒋建梅,秦建国.新闻娱乐化的文化阐释[J].探索,2010,(3).
[3]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调查[N].北京日报,2004-03-29.
[4]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8]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G212.2
A
1008-4681(2012)03-0117-03
2012-03-01
刘莉(1969-),女,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长沙大学中文与新闻传播系国家一级播音员。研究方向:传播学。
(作者本人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