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翊武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贡献*

2012-03-31梁小进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文学社长沙

梁小进

(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3)

蒋翊武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贡献*

梁小进

(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3)

蒋翊武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位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他以短暂的一生,矢志于反清革命大业,奔走呼号,始终如一。他是辛亥革命兴起时期的中坚与骨干,是湖北革命和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是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统治的英雄。

蒋翊武;辛亥革命;贡献

蒋翊武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位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他以短暂的一生,矢志于反清革命大业,奔走呼号,始终如一,组织、领导湖北重要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并实现与共进会的联合,是武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起义胜利以后,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极力维护革命胜利的成果,从事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斗争,直至英勇就义。但是,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革命家,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还不很充分,资料的发掘也有待继续努力。本文仅就蒋翊武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活动与贡献,作一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一 辛亥革命兴起时期的中坚与骨干

蒋翊武,出生于1885年。少年时期,他就阅读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揭露清王朝残酷杀戮汉人的书籍,以及一些新学书刊,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他曾扬言:“中国欲图自强,首当倾覆清廷,建设新政府。”[1]1903年,他毕业于澧州高等小学,拒绝应试科举,并说,此“奴隶功名,要它何用?”[2]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旨趣。

同年,他考入常德西路师范学堂,进而读到不少革命书刊,结识黄贞元、林伯渠等进步同学,结交会党首领刘复基。此时,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已在国内兴起。1904年,黄兴在省城长沙成立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宋教仁来常德发动,蒋翊武得以相识,并担任联络常德学界和会党的工作,从此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旋因长沙起义未发而败,事机泄露,蒋翊武被学校除名。离开学校以后,蒋翊武更为活跃地出现在反清革命的政治舞台上。其初,他奔走沅湘,在常德城内袛园寺设立机关,联络湘西会党,以待再起。随后又到上海,入同盟会员姚宏业创办的中国公学,参加同盟会。不久,又与杨卓霖创办《竞业旬报》,开展革命宣传。1906年,同盟会派刘道一回湘筹划萍浏醴起义。蒋翊武亦返湘参与谋划,曾参加在长沙水陆洲江面船上的重要会议,与黄贞元等“负运动新军责任”[3]。起义失败后,蒋翊武与刘复基往来于长江流域各省,联络革命志士,宣传革命思想。

由上可知,年仅20岁左右的蒋翊武,已经将反清革命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与一批著名的革命家共同奋斗,成为了一位辛亥革命兴起时期的革命中坚与骨干。

二 湖北革命和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

1908年冬,蒋翊武一度回到故乡。家居期间,他总结自己“以一书生从事革命,竭数年心血,组织文人学士不成”的教训,感到今后革命“当以联络军队,侧身行伍为要着”[4]。其时,清廷为抵制日益高涨的革命潮流,正实行预备立宪。

蒋翊武心为之忧,乃偕同刘复基前往湖北,投身新军,从事军队革命工作,于1909年秋来到武汉。武汉为九省通衢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此时,主要是新军革命志士组织的群治学社和会党组成的共进会在活动。蒋翊武和刘复基到武汉以后,充分发挥这里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工作,很快地打开了湖北革命的新局面,推进了革命力量的大发展,为后来武昌起义的发动与胜利奠定了基础。

首先,蒋翊武担任了群治学社机关报《商务报》的采访员,积极为之撰稿,鼓吹革命,随后经人介绍入新军第四十一标三营左队当兵,在武汉立下脚跟。1910年春,群治学社因谋趁长沙发生抢米风潮之机起事,未发而败,《商务报》被封闭。是年七月,群治学社改组为振武学社,蒋翊武和刘复基先后加入,并成为骨干。不料,振武学社又于十月被破坏,领导人杨王鹏等被开除军籍,“社员星散”。“团体几殆”,“乃以蒋主社事”。

蒋翊武接掌振武学社后,鉴于团体的一再失败,“欲求一完善保全之策,遂以研究文学为由,更名文学社”[5],并于1911年1月30日召开成立大会,蒋翊武被举为社长。文学社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武汉革命力量的发展和统一,对于武昌起义的发动起到了重大作用。作为社长的蒋翊武,则对于这一“原动机关”作用的发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一是健全了文学社的组织机构。社内设有参谋、总务两部,部下设侦探、联络、调查、庶务、会计、纠察、惩罚各科,并在新军每标、营设一代表。

二是大力发展组织。文学社除要求各标、营代表分别发展社员外,还设立了武昌各军校代表以发展力量,又派人员分赴上海、江苏、安徽、湖南、两广、直隶、云南、东三省各地运动,以扩大革命力量。仅止几个月时间,其“细胞组织已布满了湖北新军各镇、协、标、营、队,在士兵中社员占了多数”[6],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革命团体也归并进来,“不数月,势力澎涨,大有不可遏抑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到武昌起义前夕文学社社员已达到三千余人。

三是加强革命宣传,文学社成立后,将詹大悲等所办的《大江报》作为机关报,免费发送各营、队,该报文章,揭露清政腐朽,鼓动革命士气,振聋发聩,影响极大。

四是联合共进会,统一革命力量。为了进一步扩张革命势力,团结一致,蒋翊武排除顾虑,服从大局,决定与共进会实行联合。为此,他派刘复基前往洽谈,并偕同其多次拜访孙武,开诚布公,消除成见,终于达成一致。9月14日,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实现了革命的大联合。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统一了湖北的革命力量,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夺取武昌起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作出了发动武昌起义的决策,并组织了起义的总指挥部。1911年7月,中部同盟会在上海成立,反清革命中心转移到长江重镇武汉。不久,谭人凤来武汉视察,与蒋翊武等会见。随后,蒋派詹大悲赴沪,与宋教仁等接洽,取得了同盟会的领导。在此情况下,蒋翊武决定相机起事,并与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等达成两湖“相继暴动”的协议。9月16日,鉴于清廷调湖北部分新军入川、革命力量将被削弱的形势,蒋翊武召开文学、共进两会的联席会议,成立了统一领导起义的最高机关,被举为湖北革命军临时总指挥。10月9日,蒋翊武潜回武昌,时因起义计划败露,乃当机立断,以总司令的名义最后发出了起义的命令。事后,蒋翊武因被捕逃亡,但广大革命党人发挥了极为可贵的革命主动精神,按照其原定命令如期举事,并取得胜利。

辛亥反清革命在武汉的胜利推进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是武汉革命党人长期艰苦斗争,全国革命力量共进互生、相互支持的结果。但是,蒋翊武以他对于革命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革命精神,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1921年12月,孙中山先生北伐,特至桂林蒋翊武殉难处凭吊,并立碑纪念:“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

三 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统治的英雄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蒋翊武迅即赶回武昌。其时,黎元洪当上湖北革命军政府都督,而军政府的其他重要职务也已安排,但蒋翊武没有计较个人的名位得失,仍然一心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其初担任军政府顾问兼联络使,随后任战时总司令、武昌防御使兼北伐招讨使,为巩固革命成果、维护革命秩序、保卫革命的首善之区,作了大量工作。

随着革命胜利的逐渐到来,革命队伍内部出现分歧,蒋翊武始终坚持革命原则,在艰难的处境下,抵制黎元洪排挤革命力量及孙武依附黎元洪的行径,没有出现任何颓丧和灰心的情绪。民国成立以后,他在武汉创办革命刊物《民心报》和培养“从政人才”的民国江汉大学,又主持召开文学社最后一次会议,将文学社并入同盟会。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北迁,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为笼络人心,他将蒋翊武等一些有影响的重要将领调到北京,授以总统府顾问。但蒋翊武到京以后,毫不买账,对袁授予的总统府高级顾问、勋二位、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等,一概不受。在京期间,蒋翊武多次与担任农林部总长的宋教仁会晤,就国内政治问题交换意见,支持宋关于联合其他政党,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以与袁世凯抗衡的主张。8月25日,国民党在京召开成立大会,蒋翊武被举为本部参议,并任命为汉口交通部长。10月,蒋翊武即离京赴汉,组建国民党汉口交通部机关。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血案”发生,袁世凯反革命嘴脸彻底暴露。蒋翊武义愤填膺,在汉口参加宋教仁追悼大会,声讨袁世凯,继而又参与谋划武汉讨袁起义。失败以后,他赶到长沙,与谭人凤一道敦促湖南都督谭延闿独立讨袁。“二次革命”爆发后,湖南宣布独立。蒋翊武被任命为鄂豫招抚使,统兵北上,驻节岳州。他积极组织军队,联络力量,并发兵进攻湖北,但由于兵力不足,又得不到谭延闿的支持,没能取胜。回到长沙,他向谭延闿筹款7万元,以5万元与讨袁诸人“分途谋再举”[7],己则出走广西。此时,他已被袁世凯通缉,但仍“锐意再举,脱然生死,固无夷险之说介于中”,不幸在全州黄沙河被捕,于9月9日在桂林英勇就义,年仅29岁。

综上所述,武昌起义以后的蒋翊武,始终保持着革命本色,忠诚革命,捍卫共和。特别是“宋案”发生后,他坚主讨袁,而被袁世凯、黎元洪所忌恨。他被捕之后,黎元洪给袁世凯的电报中即说:“此次湘省独立,舆论咸归罪该逆及谭人凤”[8]。时人吴恭亨也说:“蒋翊武死,与宋遁初异而实同,盖宋之政见为袁世凯所深忌,故必去之始能为所欲为,蒋之二次革命即痛宋之非命,故一击以求中的”[9]。蒋翊武既是缔造共和的元勋,也是捍卫共和的英雄。

1916年9月护国战争结束以后,蒋翊武的遗骸归葬长沙岳麓山,湖南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修建了宏大的陵墓和一座“蒋公亭”,供凭吊瞻仰者“以资憩息”(参见民国《长沙一览》、《岳麓小志》、《长沙县乡土地理志》等)。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此亭却被改称“半山亭”。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此亭恢复原名,并立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以示对“开国元勋”蒋翊武的永久纪念。

[1]革命逸史(第6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漫征.蒋翊武烈士传稿[A].辛亥革命史丛刊(第6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刘揆一.刘揆一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佚名.武昌起义首领蒋翊武事略[A].漫征.蒋翊武烈士传稿[C].

[5]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李六如.武昌起义纪略[A].全国政协.辛亥革命亲历记[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7]陈荆.蒋翊武先生就义之历史[A].长沙文史(第20辑)[C].

[8]谭人凤.谭人凤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9]吴恭亨.对联话[M].长沙:岳麓书社,2003.

K257

A

1008-4681(2012)03-0005-02

2012-03-23

梁小进(1949-),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长沙文化。

(责任编校:简子)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文学社长沙
[文学社巡礼]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默深文学社
明代中州文学社群考论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长沙之旅
我眼中的长沙
无 题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