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内涵建设,提高专业软硬实力
——以武汉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化中心”建设为例

2012-03-31余训民李庆新关洪亮明银安李逢雨陈金毅杨嘉谟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25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

余训民,李庆新,关洪亮,张 莉,明银安,李逢雨,陈金毅,杨嘉谟(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深化内涵建设,提高专业软硬实力
——以武汉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化中心”建设为例

余训民,李庆新,关洪亮,张 莉,明银安,李逢雨,陈金毅,杨嘉谟(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从不断丰富“环化、环资(矿)”结合内涵,凸现工程特色出发,围绕“构建教学科研平台、凝练品牌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提升学术及社会美誉度和提高专业建设软性实力”等5方面就深化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内涵建设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武汉工程大学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经验及成果做了介绍。

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内涵建设,品牌特色

品牌是专业生存、发展、提高的基石。内涵的创新是打造品牌专业的动力,是提高专业新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如何树立品牌意识,把握品牌专业的内涵,高水平建设好品牌专业,一直是笔者近些年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所谓品牌专业,不少学者[1-2]对其内涵给出了诠释,笔者认为是指教学设施与办学条件、专业建设和管理水平、科学研究与教改成果、人才培养方案与质量、社会声誉与影响力、学术地位与成就达到一流水平的专业。下面,笔者就如何深化品牌专业内涵建设和提高专业软硬实力进行阐述。

1 加大经费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

根据“环化、环资(矿)”结合的要求,对内联合兄弟专业,对外与企业合作,挖掘潜能,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共享机制,为品牌专业建设构建了特色鲜明、条件一流的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国家“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湖北省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多元化校外基地、1个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9个科研平台(如“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乙级)证书”、 “化工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这些教学科研平台和实践训练基地的先后建成,为学生加强实验训练、工艺操作、工程设计等工程素质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场所,也为专业教师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及技术创新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每年完成各类型科研近100项,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条件,发挥了品牌专业对外的辐射、示范作用。

2 凝练专业方向,加强团队与课程建设,促进品牌专业建设上水平

1)凝练专业方向,张扬品牌特色 在“环化、环资(矿)”结合的基础上,着力在石化、制药、轻工和矿山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及循环经济、“三废”污染控制及综合利用技术、环境监察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保护和环境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等方向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特别是在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与回用、选矿废水的循环利用及零排放、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与无害化、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产生了一批新成果、新产品和新技术,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内涵,使专业品牌的特色更明显。

2)优化师资结构,造就德艺双馨队伍 通过引进、竞聘和内部培养,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教学与科研实力强、学术造诣高、品德高尚、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的20人教师队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9名;92%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为湖北省百人计划,1人为湖北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建成校一级和湖北省“实验示范教学中心”教学团队各1支。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精品课程群 近5年来,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工程素质培养为重点,在教材体系与内容设计上注重化、矿企业的行业性、工程性与职业性,构建了“五位一体”的理论课程体系[3]和“三位一体”的素质课程体系[4]。在改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奖励措施,公开出版了7本教材。与此同时,加强了优质、精品课程的建设,到2011年底,共有省级优质、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优质课程5门,构建了较完备的优质精品课程群,为培养复合型高级环境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3 紧扣市场需求,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

1)瞄准市场,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与去向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级环境工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发展的落脚点,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将人才培养的去向主要定位在服务于化工、制药与资源开发企业上,其培养规格为“具有扎实化学化工或资源开发基础知识的环境工程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

2)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调整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环化、环资(矿)”结合办学特色,调整和完善专业服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及课程体系结构;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领先性、前沿性、先进性的同时,还考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改革,体现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方向性;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训练学时,加强学生实验训练、工艺操作、工程设计等工程素质教育、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加大专业特色选修课备选范围,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能力。

3)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打造市场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5年多来,根据国家化、矿等行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需要,探索出一种以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级环境工程人才为目标、科技服务为依托、技术交流为桥梁、打造双师型教师为目的和“三实一创”实践教学体系为特色的“产、学、研、政”相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了“学识、技能、经验、创新”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严格的理论、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加强课内外“三层次”实验和专业设计等训练,使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达到较娴熟的水平;通过强化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认知、生产、毕业实习和到企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设备选型、工艺操作调试等现场学习和工程训练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过程中取得经验、积累经验,将所学的各种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内化为从事实际工程设计与操作运行的素质,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通过鼓励与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企业的合作项目等活动,加强工程化思维训练,让学生感受科技前沿,享受创新的甜头;通过到各类型企业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到不同化、矿企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探索出一条“重个性、强能力、多出口”的人才培养途径[5-6]。

4 强化科研与教改,拓宽交流渠道,提升学术及社会的美誉度

1)加强科学研究,丰富专业内涵 紧紧围绕化工清洁生产审核及循环经济、“三废”污染控制及综合利用技术、环境监察及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在环境材料的研发及应用方面有突破,强化、延伸了专业研究方向。5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项,省部级项目22项,横向课题60余项,科研经费达8000万元;鉴定成果3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项,获发明专利6项,8项成果转让,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亿多元;公开发表SCI等收录论文46篇,获省部级二、三等奖各2项,使专业的核心竞争大大增强。

2)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 以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为核心,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工程素质培养为重点,按照污染控制或清洁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突出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坚持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设计”,构建理论、实践和素质等3课程教学新体系。如环境监测实验设计开发为一门开放式综合型实践课,利用双休日让学生深入到化、矿等企业进行“水、气、固、声、生”等特征污染物现场采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承担省、校级教研项目8项,完成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学校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8篇。

3)拓宽交流合作渠道,提升学术声誉及社会影响 5年多来,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教学交流与合作,每年安排4~6名教师、2~4名本科生参加国际国内大型高水平学术交流会议,2~3名教师参加国内教学研讨会,每年邀请国内、国际上著名的同行专家学者3~4名来校讲学与学术交流;对在参加国内学术、教学交流大会上作报告的教师或学生奖励1000元,对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上作报告的教师或学生奖励5000元,对获奖的论文另按规定奖励;每年接待国内同行参观访问8~10家,与省内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合作企业近百家。由于拓宽了各种交流渠道,使环境工程专业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逐年攀升,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愈来愈大。

5 健全管理与监督机制,塑造品牌文化,提高专业建设的软性实力

1)健全各种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制度 5年多来,参照省、学校有关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文件,并结合学校本科教学评优达标工作,健全、完善了《专业建设年度考核评估及奖励制度》等8项管理文件,并严格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将执行情况和管理人员、教师、分管领导的业绩与等级评定相挂钩等取得很好效果。

2)加强对教职人员考评,教学质量监控和专业建设监督 建立了教学听课、评教与督导制度,每学期组织全体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教,全体教师互相听课活动,平时组织教学督导员对教师教、辅、备、改、考等进行跟踪检查,对评教、教学日常检查后2名的教师实行评职一票否决,建立专业指导小组,对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3)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塑造品牌专业形象 建立每月开展一次教学研讨会,2个月组织2~3名教师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邀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地组织师生参加社区的环保公益宣传活动,到企业进行环保咨询服务等,塑造环境文化,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专业软性实力。

6 结 语

这些年来,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以“环化、环资(矿)”结合为特色,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专业软硬件建设为重点,以工程应用能力强化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根据“化、矿”企业为主的环保过程组织教学,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相融合,着力构建理论、实践与素质3课程教学新体系,突出学生“工程”素质的分层次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环境工程操作、设计、研发、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师,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相当竞争优势,受到“化、矿”等企业和社会的广泛欢迎,促进了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陆为群.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23(3):99-104.

[2]丁谦.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的品牌特性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149-152.

[3]余训民,李庆新,杨冬梅,等.依托优势,突出特色,构建环境工程专业新型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A].第三届全国质量工程背景下环境课程类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42-446.

[4]余训民,关洪亮,李庆新,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5):27-31.

[5]张莉,毕亚凡,余训民,等.水污染控制工程“案例-实验-设计”一体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25(4):99-105.

[6]张莉,毕亚凡,陈金毅,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OEE 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27(2):9-12.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9.050

N4

A

1673-1409(2012)09-N143-03

2012-06-14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70307;2010237)。

余训民(1957-)男,1982年大学毕业,教授,现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功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辑] 洪云飞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专业建设
装备环境工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