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模式探讨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2012-03-31殷以华

关键词:卓越产学研工程师

郑 化 殷以华 刘 霞

(武汉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产学研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模式探讨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郑 化 殷以华 刘 霞

(武汉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强化能力培养,完善制度建设,构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高等药学教育体系,证明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造就优秀药学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卓越工程师;药学实用性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该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

一、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高等药学教育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英才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也呈现大众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其中突出表现在药学院校增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6年底,设置药学类、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共472所,是1978年(41所)的10.98倍,是1999年(96所)的4.92倍,其中本科院校269所[2]。但随着我国医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执业药师制度与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推行以及药学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体系,从形式与内容上看多为培养研究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毕业生增多与就业率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

21世纪以来,国际药学教育已逐渐向培养药学“通用型人才”转变,更加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新进人员进入用人单位后,一般还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再培训才能胜任特定岗位,尤其是将新录用员工安排轮岗实习。由此可见,毕业生不再仅仅是专业素养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已经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这种趋势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培养目标要更加着眼于促进学生就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药学教育也要适应社会需求,改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从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探索药学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使之适应不断发展的医药卫生市场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药学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1]。

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建立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三部分构成的教学体系[3]。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与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实验教学体系中,强调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教学体系则强调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原有的由药学、工程和管理等院(系)分别培养,掌握单一学科门类知识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制药业对制药人才的需求,现代制药业需要制药过程和产品双向定位,具有多种能力和交叉学科知识,了解密集工业信息,熟悉全球和本国政策法规的复合型制药工程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成为当今社会的急需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依赖于良好的人才培训和教育体系,制药工程教育也由此应运而生。

武汉理工大学药学学科从设立开始,即紧紧围绕学校及学院发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和研究型,以及应用型药学专业高级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凝练教学方向,搭建学术平台,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特色。通过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本科生中开展导师制,从2006年开始,倡导本科生从大一开始进入导师实验室,提高科研设计和实验动手能力,并得到充分锻炼,在大学生挑战杯及创新杯等竞赛中屡创佳绩,其中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获全国三等奖和省级特等奖。日常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90%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培养了他们全面的从业能力,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出色的胜任本职工作。

另外一大特色就是从2011年起,由院级领导干部、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的教授及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家庭情况、社会交往、心理健康、班风学风等情况,听取学生建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新生、毕业生、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给予重点关注,尽可能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尤其重要的是要把做学问和做人结合起来,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尽快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培养攀登学术高峰的勇气和能力。做同学们政治上的“引路人”,学习上的“助力人”,生活上的“热心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健康成才。

三、以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药学卓越工程师体系构建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药学学科自2000年依托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招收药用高分子材料与药物新剂型、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中药活性成分与制剂分析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招收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2003年获批药剂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招收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批药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招收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于2006年成立湖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药学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施精良、研究特色鲜明,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承担了国家863、省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共30余项。同时与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等生产实践和科研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药学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科研和实践保障。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从事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药学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造诣。

借鉴国外应用型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有益经验,改变从学校到学校的高学历低能力师资现象,着重引进有工程背景的师资,实施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制度,全面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学院具有丰富生产科研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62.5%,同时积极引进拥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加入药学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队伍,并把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国外进修学习经历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聘期考核的主要条件之一。学院先后选送12名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学习,选送15名青年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工作、参加企业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此外,以联合培养基地为依托,建设一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实习合作单位聘请了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学院兼职导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学生实习、实验和实训等实践教学。这些具有丰富经验的师资队伍为药学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专业的师资保障。

(二)完善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药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多沿用化学模式,传统药学教育中的化学课程设置门数多、所占比例大,且常常出现内容交叉重复等现象。因此改革药学课程设置体系要在内容上缩减化学课所占比例,增加医学、生物学、临床药学等方面的课程,逐步与国际接轨[4]。

武汉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传授制药过程和药品知识,培养具有药物研制、开发、生产流通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微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及相关药物制剂领域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适当加大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编著出版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内容体系的高水平系列教材,将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建设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指导书、工程实例、教学参考资料等,整合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丰富课程网络资源。目前,学院实践教学课时已占总课时的35%,选修课从总课程的10%扩展至40%。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学生是成熟的学习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大学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标志之一应是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我国长期以来占主流的“管灌”模式实际上是落后教育思想的体现。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不是传授的,而是构建的[5]。学院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输入式教授教学为以学生为主的输出式问题研讨教学,探索和研究一套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按照解决工程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小组项目、独立项目、实验、设计、制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院聘请美国北卡大学刘建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毛凯泉教授等16名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作为客座教授,组织学生先后举办和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五校联合实验技能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三)产学研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实施“卓越计划”,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教育体制,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这是“卓越计划”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也是“卓越计划”的突破之处。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就曾经指出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只有在适应的基础上创新、创业、创造,才能成为卓越人才,成就卓越人生。而当今中国,学生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只懂得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致使高校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往往眼高手低。同时,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对学生实习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得学生实习问题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这是我国高校的一大通病。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国外大学培养应用型工程师成功之处,就是将产学研合作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6]。多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积极走出“象牙塔”,先后与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浙江金壳海洋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等近20家国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引导学生从“纸上谈兵”到“亲临实战”,打通产学研联合的通道,在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强化教学的突破口,加强与相关行业和企业联系,积极吸纳企业指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参与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参与课程共建等,明确学生应该具有的相关能力和素质,有效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深入的双赢合作,使企业和科研单位真正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教育同学们抓住宝贵的实训机会,在企业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了解社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自身综合能力。

(四)重视实验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验室与实验教学是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教学优势的集中体现。近年来,由于高校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实践教学体制的不健全,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遭到削弱,造成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药学实验课是药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教学体系中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的状况,学院重新修订出版了《药学实验讲义》,在低年级阶段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高年级阶段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使实验教学由被动模式转变为主动模式,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科研设计方法,提高实验的科技含量,加强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建立本科生创新性开放实验室,并充分发挥湖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使学生参与申报科研项目,并通过接触科研实验,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早期培养,逐步推进创新型教学实验改革,利用开放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自主创新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湖北省四校联合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项目活动,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五)完善管理制度,为培养药学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提供保障

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邓小平同志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制定科学合理有利于药学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导向性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及学术评价体系,制定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与措施,确保学生创新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积累了工程教育的宝贵经验,已经成为具有内存价值追求、特色鲜明、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国家重点大学。

药学学科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探索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药学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学生的应用、设计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稳步提高,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全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药学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都在96%以上。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造就优秀药学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

[1]谭倪,肖新荣,聂长明.论产学研合作教育对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0(4).

[2]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育,2008(1).

[3]王玉琨,王萌,卢宝华,等.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

[4]李学明,王永禄,徐云龙,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应用型药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药学教育,2010(5).

[5]郑俊.英国药学教育及医疗体系的启示[J].中国执业药师,2010(10).

[6]龚克.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中国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0-09-08.

G642.4

A

1673-1395(2012)03-0111-04

2012-01-10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项目(2009091)

郑化(1965-),男,湖北当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药用高分子合成与生物学评价,药用中间体合成与工艺,现代药物剂型与制剂新技术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卓越产学研工程师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