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理论、政策和实践的视角

2012-03-31王克平

关键词:科学发展

王克平

(江汉油田总医院,湖北 潜江 433124)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理论、政策和实践的视角

王克平

(江汉油田总医院,湖北 潜江 433124)

从理论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政策层面看,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动纲领。从实践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理论,实践;政策

科学发展这个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深入分析我国发展实际,总结发展经验,凝练发展理念,指导发展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从理论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来源于对我国当前发展现状的理论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有如一列高速行进的火车,可谓一路风景一路歌。然而,在国民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持续增长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接踵而至。一是老问题日渐突显,比如城乡收入差距过大(1995年为2.7∶1,2000年为3∶1,2006年则扩大到4.5∶1;2010年以后整体收入差距虽然有所回落,但刨开农民工工资,差距实际上还在扩大)[1],教育成本过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繁重,等等。二是新问题不断出现,比如能源短缺、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我国是全球GDP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经济粗放式扩张,近7年来耕地已减少1亿亩,超过全国耕地总量的5%,不少省份2015年的规划用地指标已经提前用完。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压力上升,各大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地荒漠化加剧(上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荒废土地560km2,80年代达到2560km2,到本世纪初则已达到3000km2以上),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10座城市存在严重水荒。三是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根本调整,东西部差距加大,全国农业人口中近60%的劳动力仍以务农为主,产品低附加值比例过重,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布局。四是维稳工作繁重。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早已跨过1000美元大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均GDP在1000美元附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特别容易诱发社会矛盾,经济的开放、政治的开明、民主的扩大、竞争的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功利主义的泛滥和理想信念的丧失等,各种正负因素都可能成为危害稳定的诱因。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党中央及时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一种社会形态其生产关系越简单、生产力发展越缓慢,社会问题就越少;反之,生产关系越复杂、生产力发展越迅速,产生的问题也就越多。在以石器为主的初民社会,生产关系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与剥削,所以那是一个极具梦幻色彩的“黄金时代”;进入农耕社会,生产关系扩大了,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问题随之激增,非有国家和政府不能解决;到了工业社会,不仅分配关系让人烦恼,机器也侵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对人性的异化,社会关系越加纷繁复杂,除了政府之外,越来越多的问题必须仰赖各种社会组织来解决。对待这种进步与痛苦如影随形的悖论,历来有三种态度或曰三种办法:一是像道家主张的那样,“定欲止纷”,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初状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姑且称之为“回头论”;二是像历代封建王朝所做的那样,故步自封,愚民锁国,尽量迟缓进步的脚步以求得政权的稳定,我们可以称之为“停滞论”;三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改革进取的精神面对现实,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把握矛盾这个事物发展的核心,深入分析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事物是变动不居的,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矛盾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历史上从不存在没有纷争静若止水的“黄金时代”,正如世界上从不存在纤尘不染没有运动的真空一样。我们面临的课题,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发展本身提出的问题。以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对待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发展有发展的问题,稳定也有稳定的问题,但两者的属性是不同的。发展固然会产生矛盾,但它更多的是不断提供新的机遇,使新旧矛盾得到消融;停滞不会产生新问题,但也压缩了缓解矛盾的空间,关闭了所有机遇之门。正是基于这种认知与判断,邓小平同志指出[2],“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回避矛盾不是办法,停滞不前也不是办法,走回头路更不是办法,“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逐步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打开《邓小平文选》电子版,检索“发展”一词,在长达1148页的正文中一共使用了1066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383页中就558次提到了“发展”,可见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中的核心位置。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幻,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雪灾和“非典”,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世贸组织并成功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港澳回归,承办奥运,“嫦娥”奔月,救震抗灾,在长达数年持续低迷的全球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人民生活从温饱整体跨入小康,把我国带入了千年罕见的太平盛世。

二、从政策层面看,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动纲领

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无论是卢梭还是洛克,经典的政治学家都十分强调政权的伦理依据,其标志之一就是政府信奉的价值目标。秩序、繁荣与强盛是任何政府都追求的,但一个好政府首先追求的是正义与公平;荣誉、义务与信仰是任何政府都强调的,但一个好政府首先强调的是公民的发展与幸福。好的政纲本质上都是一个大写的“人”,它的目光不会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地区,而是主权所及的所有领域;不会局限于特定的人,而是主权覆盖的所有公民。科学发展观正是这样一部施政大纲。从目的论角度看,“科学发展”的实质就是“和谐发展”,而和谐的内涵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既包括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也包括区域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和谐。

建国以来,为顺应国际形势变化,我国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在毛泽东时代,面对苏美两大劲敌,我国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国家安全,国民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战备经济。百余年来,西方列强对我国的入侵无一例外都来自海上,而我国工业的85%以上都分布在沿海一带。在海空力量相对弱小的情况下,发展战略纵深、建设一个可靠的大后方,是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打通南北、贯穿东西,便成了那个时代的建设主调。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集中在京哈、京广及陇海一带;六十年代中叶到七十年代末期,又进行了三线建设,重点在云贵川、陕甘宁青及湘鄂豫边区。三线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格局,一大批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为西部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可称为“均衡发展”时期。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形势的主流,我国抓住机遇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小平同志的设想,中央实施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特区;1984年,沿海14港口城市对外开放;1989年海南建省;1990年开发浦东。到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一个以东南沿海经济带为弓、长江经济带为箭,外接西方市场、辐射内陆腹地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已基本形成——这一时期可称为“优先发展”时期。江泽民同志主政后,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两个大局中的第二个大局,由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帮助这些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教育、开发资源优势、发育区域市场、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可称为“援助发展”时期。如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其经济纲领将更注重协调与均衡。当然,这种均衡不同于毛泽东时代的均衡发展模式,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并重,大力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互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确保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在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一言以蔽之,它将是一种建立在更高层次上的全新的和谐发展模式。

三、从实践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一个科学发展观的确立,通常涉及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第一个属于认识论范畴,它关系命题的真伪判断,中国传统哲学把它叫做“知”;第二个属于目的论范畴,它关系命题的价值判断,中国传统哲学推崇“善”;第三个属于方法论范畴,它关系命题的可行性判断,中国传统哲学把它叫做“行”。按照这样的逻辑法则,人们自然要问:怎么做,才能把科学发展观付诸实际呢?这就是有关实践的问题,也是关于“行”的追问。

现代管理科学有“木桶理论”,大意是说一个木桶装多少水,不是看最长的木板有多长,而是看最短的木板有多短;要想多装水,就必须把短板加长。我们不妨把这一理论看作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管理学诠释。中国是一个积弱积贫的农业国家,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封锁,近三十年的“左”倾干扰和“文革”动乱,形成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科教文化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基本国情。面对这种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把哪个地方作为切入点,在什么环节形成突破口,便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一道实践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在谈到特色理论时说:“很多矛盾和问题的出现都是由发展观念的错位与偏差造成的。小平同志讲‘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方式,一种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全新方式。”这就是说,发端于特色理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发展什么,靠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问题都应从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本身去寻找。

台湾英达集团副总裁温世仁先生长期致力于西部大开发研究,他写过一本书,名为《西部开发十年可成》[3],力主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对于西部开发的决定性意义。为此,温先生在甘肃偏僻的古浪县黄羊川职业中学建了一个网站,通过网络打开学生的视野,使西部的孩子直接由刀耕火种跨入网络时代。在书中温先生谈到,印度每年有两百多万人为美国从事软件生产,产地绝大多数位于穷乡僻壤,有些地方甚至不通电,他们靠柴油发电机发电,生产的软件照样畅销美国。相比之下,中国西部经过几十年三线建设,很多地区都具备发展高科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云南是世界八大生物多样化地区之一,有丰富的生物基因,适合开发生物技术;四川绵阳是个地级市,建市仅十余年,综合经济实力已超过沿海大部分同级城市,其奥秘便在于科技。四川全省的中科院院士不过30余人,而绵阳就独占19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人数多达800人以上。在绵阳建有西部最大的科学城,闻名全国的西南科技大学也建于此。走在绵阳街头,每4人中就有一名科技人才。正是由于有科技的强力支撑,绵阳的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西部省会城市兰州和贵阳,在西部城市中名列第五位。

绵阳的经验对全国都具有启示意义,那就是:就方法论而言,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关键在于科技,基础则在于教育。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竞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竞争,而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人多“才”少,精英人才更少。谈到国情,我们的习惯用语是“地大物博”,“地大”是实,却未必“物博”,尽管在某些局部区域确实较具丰厚的资源禀赋,但从我国现代化进程来看,没有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其效率必然十分低下,资源优势不仅无法转换成经济优势,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导致环境的破坏。从国际经验来看,单纯依赖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出口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都比较低;而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却能依靠科技进步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放眼世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穷国与富国、先进与落后的差距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也就是知识的差距和教育水平的差距。当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后,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国家很容易走上卖资源、卖简单劳动力的老路,为发达国家输血,为国际资本打工,结果越卖差距越大,越卖越穷,越卖越落后。要想迎头赶上世界一流水平,就必须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科技、教育与人才战略,走跨越式发展之路,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描绘的发展蓝图。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正统性,更具有操作上的实证性,实践智慧可以说是这一学说最为显著的方法论特征。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形成了完备严整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的价值、尊严和福祉放在首位,所以它善。因为它是真理,所以具有信仰价值;因为它善,所以具有道德价值;因为它行之有效,所以具有实践价值。因此,认识论上的“真”、目的论上的“善”和方法论上的“行”,便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1]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资料[Z].

[2]邓小平文选[ED/OL].http://www.ht88.com/downinfo/60107.html.

[3]温世仁.西部开发十年可成[M].上海:三联书店,1991.

D61

A

1673-1395(2012)03-0091-03

2012-01-20

王克平(1962-),男,湖北仙桃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