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汪榕培译《上邪》看“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
2012-03-31赵明敏
赵明敏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从汪榕培译《上邪》看“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
赵明敏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在诗歌翻译上,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并身体力行。将杨宪益、戴乃迭,Arthur Waley的《上邪》译文与汪榕培的《上邪》译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传神达意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传神达意;汪榕培;上邪
自从有了翻译活动,国内外学者便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翻译标准,如严复的 “信、达、雅”,奈达(Eugene Nida)的“对等”和“等效”原则,而翻译家汪榕培则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 “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他说,“讨论诗歌标准的著述汗牛充栋,论述者从各自的理解和体会出发,制定了各自的准则。依笔者之见,如能做到 ‘传神达意’就可以算是上好的译作了。”将杨宪益、戴乃迭,Arthur Waley的《上邪》译文与汪榕培译的《上邪》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传神达意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一、《上邪》原诗及译文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Oh Heaven Above
Oh heaven above/I will shower you with my love/it will endure despite the fates above/when the mountains do not rise high/or the rivers run dry/or winter thunders come by/or summer snows fly/or the earth meets the sky/only then shall I abandon my love(汪榕培译)
A Pledge
By heaven/I shall love you/To the end of time/Till mountains crumble/Streams run dry/Thunder rumbles in winter/Snow falls in summer/And the earth mingles with the sky/Not till then will I cease to love you(杨宪益、戴乃迭译)
Shang Ya
Shang Ya/I want to be your friend/For ever and ever without break or decay/When the hills are all flat/And the rivers are all dry/When it lightens and thunders in winter/When it rains and snows in summer/When Heavens and Earth mingle/Not till then will I part from you(Arthur Waley译)
二、传神
传神包括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
(一)形似
形似主要是指诗行的数目、长短、节奏和韵律等相似。原诗是汉乐府 《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虽然只有35个字,但却分成了长短错落有致的9行,因此在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作形式上的特点。在再现诗行的长短方面,汪译做得比较好,有长有短,在整体上能体现出人物情绪的变化,即由发誓时的激动高昂到最后的平缓;杨译整首诗相对短小,每行只有三四个字,除了第8、9行;而Arthur Waley的译文(以下简称“韦译”)相对较长,平均每行有六七个字,也没有突出和强调关键部分。在节奏和韵律方面,虽然原诗没有明显押韵的地方,但长短不一的诗行使其依然有明显的节奏。由于英语诗歌多讲究押韵,汪榕培在翻译时力求使节奏和韵律相结合,以增强感官效果。汪译的韵律是aaa bbbbb a;韵脚是/v/和/ai/,/v/体现出动感,而/ai/给人高而洪亮的感觉,可以让人联想到广阔的天地,而这与海誓山盟给人的联想是相得益彰的。杨译和韦译均没有在韵律上下功夫。杨译全诗的前半部分以辅音结尾,后半部分以元音结尾;原诗第4~8行是一个整体,但杨译只有第5~8行押韵,割裂了第4行,不如整体押韵效果好。
(二)神似
神似指译作与原作对读者激起的意象是一致的,而意象的一致是以意义的正确传达为前提的。原诗第4~8行是表示“与君绝”的条件。汪译用表示时间的连词“when”引出第一个条件,其后每个条件均用“or”来连接,以表示一种选择关系,读者自然就会想到,这5个条件中除非有一个真的发生了,女子才会与君断绝关系。原文的真正释义是“除非山变成了平原,除非江河干得不见一滴水,除非冬天阵阵打雷,除非夏天下起了雪,除非天地重合到一起。”可以看出,这5个句子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选择关系。所以汪译在传达原文意义上是正确的,因而能给予读者正确的意象。杨译各句之间没有任何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的词语。在英语中,如果表达条件的几个句子之间没有表示选择关系的词语,那么读者自然会理解为并列关系,于是读者便会困惑:怎么山变成了平原,水也干涸了;怎么一会儿是冬天里的雷声,一会儿又是夏天里的雪。这与原作所表达的意象相去甚远。韦译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虽然他用连词“when”将各个条件连接起来,但它表达的是“当……时候”,并不是选择关系,因此也会在意象传达上给读者带来困惑。
综合以上各个方面,可以看出,不论在形似还是在神似上,汪译都是更可取的译作。
三、达意
达意,即表达意思。在文学创作中,达意便是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作者的思想。汪榕培在《比较与翻译》一书中将“达意”分为字词达意和比喻达意。
(一)字词达意
字词达意关注的是字词的字面意思。在诗歌翻译中,理解字词的字面意思是把握原作思想和内涵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汉字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有些字词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需要结合各个时代的文字特点,考证各方面的资料以确认其准确涵义。中国人理解其典籍尚且困难,外国人翻译中国典籍肯定会遇到更多的问题,所以外国人在翻译中因理解不当而导致译文与原作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从 《上邪》这个标题就可以明显看出中外两种不同的理解。 “上”意指上天、上苍,在此诗中是对天立誓的意思;“邪”读音是“ye”,音义同 “耶”,在古汉语中是语气感叹词,没有实质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啊”,所以诗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 “上天啊”或“苍天啊”。汪译和杨译对题目的理解都是正确的,汪榕培采用了直译法,而杨宪益则是意译。Waley直接音译了诗题,将 “邪”字音译为 “ya”,这充分说明他没有理解 “上邪”的意思。对 “我欲与君相知”这句,Waley的理解也有误。他译为 “I want to be your friend”,从“friend”一词可以看出Waley把这首诗理解为一首友情诗了。杨译“I shall love you”,虽然意思表达正确,但语言过于平淡,无法表明和描绘出女子的爱意到底有多浓。汪译“I shall shower you with my love”,“shower”一词用得微妙传神。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shower sb.with sth.给出的解释是“cause(a great number of things)to fall on sb.使(大量东西)落在某人身上”。在此诗中,女子是想用爱来笼罩自己爱慕之人,保护他,使他不受任何伤害,因此“shower”能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以体味女子的浓厚情意。“山无陵”中的 “山”字,Waley将其译作“hills”有失妥当,也不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 “hill”的解释是“natural elevation on the earth’s surface,not as high or rugged as a mountain山丘;小山”;而“mountain”则是“mass of very high rock going up to a peak高山;山岳”。结合第4~8行所创造的意境可以看出,“mountain”一词在此更合适,因为 “hill”是有可能历经风吹雨打之后变为平地的,而“mountain”则不一样,它不仅创造了一种更广阔高大的意境,而且它是不可能变为平地的,而原文正是想表达一种不可能性以突出女子对男子的永恒的爱。对 “江水”的解释,汪译和韦译是一致的,即“river”,表示“large natural stream of waterflowering in a channel河;江;水道”;而杨译将“江水”译为“stream”,即“small river or large brook小河;河沟”,在表达意象上,杨译的时空范围更小,词所表达的含义不够大气,不能很好地体现人物的心理。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汪译在字词达意上是做得比较深入和透彻的;杨译虽然对整体思想把握正确,但个别字词仍值得商榷;而Waley可能因为不太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字,因此在翻译中出现了很多字词理解有误的情况,以致整首诗的核心词“爱情”没有体现出来。
(二)比喻达意
关于比喻达意,汪榕培说,“字词的字面意义的理解对于译诗的达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修辞格的合理使用,对达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顶针、迭字、排比、双关、反复等。在句子结构上,汪译的特色之一便是用“or”表达的几个排比句,既做到了结构工整,也正确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可谓是最佳选择;而韦译第4~8行虽然也是平行结构,但却没能准确表达原意;杨译没有运用排比和对仗。
四、结语
汪译在“传神达意”理论的指导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原诗,是较杨译和韦译更好的译文。汪榕培丰硕的翻译成果充分证明了“传神达意”的可行性和指导意义。在诗歌翻译中如此,在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也可以尝试以“传神达意”理论为指导。
[1]刘性峰.论诗歌的翻译标准“传神达意”——以汪榕培译《枫桥夜泊》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李贻荫,唐梅秀.汪榕培英译《上邪》赏析[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7).
[4]汪榕培.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汪榕培.传神达意译《诗经》[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4).
H315.9
A
1673-1395(2012)03-0073-02
2012-01-12
赵明敏(1988-),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