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型与互依型自我构念差异研究简述
2012-03-31刘翳菲余兵兵
刘翳菲 余兵兵
(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1)
独立型与互依型自我构念差异研究简述
刘翳菲 余兵兵
(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1)
近年来,关于自我构念的研究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焦点之一,心理学家对其研究的兴趣已涉及到了各个领域。自我构念主要分为独立型和互依型两个维度。不同自我构念的个体在认知、自尊、归因以及动机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实验法的运用和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二者必将为自我构念差异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独立型自我构念;互依型自我构念;差异
在国家和民族文化层面上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理论,体现在个人人格层面上,即为自我构念理论。已有的研究显示,独立型自我构念和互依型自我构念在自尊、社会认知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随着东西方文化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增多,研究并分析不同自我构念的差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梳理独立型与互依型自我构念差异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的提出
认知心理学家Markus &Kitayama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理解和认识自我的方式不同,会形成个体不同的自我构念概念。他们最早提出了独立型自我构念和互依型自我构念。典型西方国家如美国、西欧等地区的人们崇尚个人主义文化,围绕独立的自我构念;相反,大部分非西方文化国家如亚洲、南美等地区的人们崇尚集体主义文化,围绕互依的自我构念。与自我概念相比,自我构念的本质是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即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与他人相关或者分离。[1]
Cross et al后来提出,自我构念除独立和互依这两个维度外,还应该有第三个与他人关系的维度,即关系型自我构念。[2]但是目前针对独立型和互依型自我构念的分布差异是自我构念研究的重点。
二、相关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构念对人们的认知、情绪、动机等心理特征都有着重要影响。[1〕
(一)关于自我观念的差异
独立型自我构念的个体表现为一个独特的、稳定的和有边界的实体,而互依型自我构念的个体强调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有研究将以独立型自我构念为代表的欧裔美国人和以互依型自我构念为代表的日本人进行自我表述对比,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用“我很真诚”这种抽象心理特征表述自己,而后者更可能回答他们的社会角色,比如“我是某大学的学生”。也有研究表明,中国大陆的本科生使用社会范畴描述自己的可能性比美国本科生要大得多。[3]
(二)关于社会认知的差异
不同的自我构念对人们的社会认知同样会产生明显的影响。Cohen和Gunz的研究显示,独立型自我构念被试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特定情景的他人身上,他们会觉得自己难过,周围的人也会难过。但是,互依型自我构念的个体将补充性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可能性更大,他们认为如果自己难过,周围人将会给予同情。[4]
(三)关于自尊的差异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拥有积极的和整体性的感觉。Singelis等人的研究表明了个体的不同自我构念对自尊的文化差异性有影响,低互依型自我构念和高独立型自我构念都对高水平的自尊有预测作用。国内学者杨烨研究发现,具有独立型自我构念的个体更多表现出正向自我评价的特点。[5]此外,在内隐自尊方面,调查者通过运用一项联想任务测量独立型自我构念的“我”以及互依型自我构念的“我们”,结果显示,亚洲被试将“我们”与积极特征联系起来,北美被试把“我”与积极特征联系起来。[6]
(四)关于归因风格的差异
独立型自我构念的个体推理时采用自身、去背景因素的方式,而互依型自我构念的个体偏好情境归因。这是因为欧裔美国人深受个人主义文化的加工方式影响,认为背景信息和语境并没有包含多少内容,即环境因素并不比其他因素更值得注意。[7]即与亚洲人相比,欧裔美国人对他人行为用抽象特质解释的可能性更大,用情境因素去解释的可能性更小。曾有研究者以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大学生为被试,发现互依型自我构念与利用情境线索去推理的归因方式呈显著相关。Morris &Peng在1994年的一项研究中比较了欧裔美国高中生和中国高中生的归因风格,结果显示,与中国被试相比,欧裔美国被试认为内因影响作用比外因更大。[8]
(五)关于动机定向的差异
跨文化心理学中有关动机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个体的动机过程会依赖自我系统的性质,拥有不同自我构念的个体在表达和经历自我动机还是他人相关动机方面存在明显不同。[9]与拥有较高自我实现价值的独立型自我构念个体相比,互依型自我构念个体更倾向于拥有较高的人际取向和集体动机。曹华英研究我国不同自我构念的大学生特点及其行为动机定向,发现不同自我构念大学生的动机定向存在显著差异,拥有独立型自我构念的大学生追求回报动机和关注人际竞争水平显著高于互依型自我构念大学生,但是互依型自我构念大学生关注他人评价动机和选择简单任务水平显著高于独立型自我构念大学生。[10]
三、研究展望
独立型与互依型自我构念理论是目前研究自我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关于二者差异的研究更是焦点。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我国对此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在研究方法上也较单一,常常采用问卷法,因此日后研究的重点应是更多地引入实验的方法。另外,随着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采用此方法研究不同自我构念差异的相关理论也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1]Markus,Kitayama.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91(4).
[2]Cross S.E,Backon P.L,Morries M.L.The Relational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4).
[3]Trandis,H.C.The self and Social Behavior in Differing Culture Contests[J].Psychological Review,1989(96).
[4]Cohen.D.Gunz.A.As seen by the other…Pespectives on the self in the Memories and Emotional Perceptions of Easterners and Westerner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3).
[5]杨烨,王登峰.独立自我的人格解读及与自尊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4).
[6]赵志裕,康莹仪.文化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
[8]Morris,M.W.,Peng,K.Culture and Cause:American and Chinese Attributions for Social and Physical Ev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67).
[9]潘志然,崔红.独立型与依赖型自我:Markus等的自我结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
[10]曹华英,张林.大学生的自我构念与动机定向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0(1).
B842.1
A
1673-1395(2012)05-0171-02
2012-03-17
刘翳菲(1986—),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