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郁蒸致女性外阴炎、阴道炎发病机制探讨
2012-03-31梁卫勇
梁卫勇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外阴及阴道炎症是妇科临床较为常见疾病,其“搔痒、外阴灼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伴有恶臭或鱼腥样异味,白带呈灰色或黄色,并伴有豆渣样、泡沫样脓性分泌物”等症状给女性患者带来难以言说的痛苦,各年龄组均可发病。[1]现代妇科医学将其种类大致分为:非特异性外阴炎、前庭大腺炎、滴虫阴道炎、外阴炎的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萎缩性阴道炎、婴幼儿外阴阴道炎,其临床表现既有共性,也各具差别。外阴阴道与尿道、肛门毗邻,局部潮湿,易受污染,而生育年龄妇女性活动频繁,且外阴阴道是分娩、宫腔操作的必经之路,容易受到损伤。现代医学认为,绝经后妇女及婴幼儿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感染。外阴及阴道炎症可单独存在,也可两者同时并存。目前外阴及阴道炎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多是因为药物疗效欠佳、局部卫生不洁、患者依从性低等众多原因所致,因此,临床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重建外阴及阴道生态系统。中医学[2]认为,疾病的发生必定有病因病邪,找到病因病邪并清除,才能消除临床症状,而女性外阴及阴道炎症的发病是外阴及阴道局部病位气血运行失常,不通、不荣、不平等,改变了原有的良性生态系统,从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而湿热就是致病邪气,湿热郁蒸是气血运行失常的根本原因。
许多疑难杂病都与湿热有关,湿热在体内的稽留犹如油入面,很难清除,这也是众多疾病最终会成为疑难杂症的原因。[3]湿热是中医病因学外感六淫“风、火、寒、燥、湿、暑”中的湿邪和热(火和暑)邪的合邪,对于人体来说就是一种致病邪气,可以因湿度大小和温度高低的不同而有很多种形式:像在夏天雨后湿度较大温度较高的闷热天气,在沿海地区,天气经常是湿度大而温度相对不高的偏寒湿性,都有着湿热的滋味,而同一地方相同季节,一定湿度的空气在同一天也会因温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性质,甚至一杯放置几天的水、一瓶启封的添加剂含量不多的饮料、一枚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的水果都具备湿热的性质,因为在人体机能正常的情况下,也就是《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的时候,是能够抵御的了自然界的这些湿热邪气的;在人的机体内,由于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湿热因湿和热的比例不同更是表现形式多样,对机体损伤后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内外痈疡、痢疾、淋证、恶性肿瘤等等都存在着湿多热少、湿少热多、湿和热一样多等不同,情况极其复杂。湿热的阴阳属性既属阴又属阳,兼有湿邪和热邪的致病特性:既能够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又易生风动血扰动心神,既善于侵袭阴位又能炎上易致疮疡,既黏滞缠绵又易伤津耗气,既能聚湿生痰又能积血生瘀,侵袭部位内外表里深浅上下无处不到,致病种类繁多、变化广泛、不易清除。
湿热在人体内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属于实邪,既可以外感,又多有内生,但无论外感还是内生,其根本原因都是机体正气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机体正气亏虚时,外界六淫、内部七情以及其它致病邪气就会乘虚而入,逢什么邪就中什么病,哪个地方虚就中哪个部位,比如:阳气不足则易中风寒之邪,肝阴肝血不足则每易发怒,更易多言烦躁,脾虚不足则口唇易生溃疡、浑身无力、中气下陷。同样道理,由于脾主运化水湿,所以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一旦脾气虚损,则外界湿邪容易相凑,内生湿邪容易滞留,甚至饮食之中的湿邪也容易侵袭,此时若与内外感来的热邪相遇,就化生成湿热滞留在体内;由于“阴虚生内热,阴虚者,热易凑”,所以既有阴虚又具备脾虚的机体最易感受湿热,外界湿热之邪侵袭则难以驱除,内部则容易滋生湿热;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五五二十五阳,五五二十五阴”,所以湿热之邪虽与脾虚相关、阴虚相凑,但会随着气、血、津液而流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上可至头,下可至足,内而脏腑,外而腠理,何处虚亏,就会乘虚滞留于何处。
湿热下注使得女性外阴及阴道局部病位遭到侵袭。机体获得湿热的渠道是比较多的:可以来自父母的先天遗传,比如通常所称的胎毒;有长期湿热性气候下的浸淫,比如大雨前后的闷热郁蒸;当饮食长期不慎时,则更容易招致湿热侵袭,比如饥饱无度、长期饮酒、饭前后的剧烈运动、各种补品的不合理摄取以及运动量不足等都是伤脾耗阴聚集湿热的不良习惯;另外,来自情志因素导致的损伤也是聚湿生热的较为重要的方面,长期的肝郁气滞、胃火不降、肝阳上升、心肺火旺等,使得机体气血津液暗耗,造成阴血不足,这些都较大地促进了湿热的生成与积累。脾肾肝胃等经络与女子胞关系密切,都行于腹部,与起于冲任督3脉的女子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肝郁气滞、肝脾不足、胃火不降、肾阴不足等都能使湿热之邪积累,随经络下注,滞留于女性外阴及阴道部位。
湿热郁蒸不散导致女性外阴及阴道炎症系列症状发生。“气血同源,津气互化,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行”,肺脾气虚导致津血运行不畅,脾气虚损不但会导致全身无力、舌体胖大等症状,还会使得中气下陷,造成脱肛、阴挺、肾下垂、膀胱下垂等,湿热之邪耗津伤气,使得气虚推动津血能力减弱,又存在脾虚,进而使得机体湿热之邪滞留在女性外阴及阴道等处;[4]滞留的湿热之邪反过来又进一步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转,使得气血津运行缓慢甚至滞留停滞,形成血瘀、痰等新的致病产物,如此若湿热病邪得不到有效及时清除,则壅堵越来越重,经络越来越不畅通,机体病位处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良性发挥,内分泌紊乱,细菌侵入而得不到及时消灭,最终形成血瘀肉肿湿淫、液臊气腥的系列炎症病理产物及所带来的瘙痒异常、灼热不爽等临床妇科症状。
在临床论治实践中[5-7],中医正是以清热利湿、清热燥湿为主的驱除湿热之邪的思路来对付各种妇女外阴及妇科炎症疾病的,比如白鲜皮、地肤子、贯众、黄柏、青黛、车前草、滑石、苦参、明矾、百部等清除湿热类中药以及配合川芎、益母草、大蓟、小蓟、马鞭草、仙鹤草等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对妇女外阴及阴道炎疾病的治疗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说明通过清除湿热达到了抑制炎症细菌的繁殖和活动的目的,也说明妇女外阴及妇科炎症的发生与湿热这个条件息息相关。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理想而有效的思路,因为在现代众多的临床实践中,也都没有能够达到全面迅速治愈而不易复发的效果。这是由于机体是一个各个部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千钧,不存在不受机体内部因素影响的疾病,湿热之邪虽然郁蒸于局部,但与机体五脏六腑失调有关,在调理脏腑的同时,还要追溯到日常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那些造成机体阴虚脾劳、易中湿热之邪的不良行为,在临床治疗中也是要建议停止的,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根治疾病。所以对待妇科外阴及阴道炎疾病,无论是预防还是诊治都应坚持“整体观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大法,不拘泥、不僵化,灵活运用中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预防上既要防止外邪侵袭,又要避免内部七情所伤和劳心劳力以及房劳过度等,从而截断伤津耗液,造成阴血不足,脾虚湿聚的途径;诊断上既要重视湿热在女性外阴及阴道部位郁蒸的病理损害,又要重视肝胃脾肾等其它脏腑的影响;在治疗上既要坚持顾护机体正气,又要驱除湿热这种邪气,以达到最佳诊治效果。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108.
[2]陆小左.中医诊断三不病机论[J].中医杂志,2007,12(9):76-77.
[3]邢淑丽.湿热在机体内的积累[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55.
[4]黄开泰.循证求证辨症[J].医学与哲学,2003,24(11):61-62.
[5]刘爱菊.苦参散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8,6(7):617-618.
[6]梁卫勇.分析病机应着重于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887-888.
[7]梁卫勇.中医思维对辨症的要求[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