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分析
2012-03-31刘华春
刘华春
临床急危重症疾病中上消化道出血比较常见,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失血量在数小时内超过循环血容量的20%或大于1000ml为大量出血,以黑粪或(和)呕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因血容量急剧减少通常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病死率高达8%~13.7%[1],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治疗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分别采用常规药物和生长抑素治疗,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43.5±2.5)岁;其中急性胃黏膜损伤14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22例,胃癌23例,消化性溃疡21例;出血量<1000ml者48例,1000~2000ml者15例,>2000ml者17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行常规血容量补充、绝对卧床、积极抢救休克、禁食等常规处理,依据原发病给予止血环酸、垂体后叶素、雷尼替丁、凝血酶原、立止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生长抑素(善得定)治疗,首剂量0.25mg,溶入生理盐水15~20ml中静脉缓慢推注,再给予3mg在500ml葡萄糖中加入行12h的维持静滴,至出血停止后3d终止疗程。同时在用药期间做好血常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的监测,对治疗效果用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3 效果评定 出血停止判断:血压>90/60mmHg;无频繁黑便及呕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压积无降低;脉搏60~100次/min,具备以上4点指征即可判定。疗效评定:显效:用药后36h内黑便消失、呕血停止,心率血压稳定;有效:用药后36~72h内黑便、呕血停止,心率血压稳定;无效:用药后72h仍有黑便、呕血持续存在,心率血压有波动情况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0例中,显效15例,占37.5%;有效24例,占60.0%;无效1例,占2.5%,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中,显效10例,占25.0%;有效25例,占62.5%;无效5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凶险,具有失血量大、出血速度快的特点,常合并休克等并发症,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消化性溃疡、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因[2-3]。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巨大进步,放射性核素、急诊内镜、腹部扫描及腹腔选择性造影在临床广泛应用,可对出血病因和部位迅速明确诊断。治疗多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止血剂及内窥镜局部病灶等止血,并行抗休克和支持疗法处理。止血的机制是止血剂垂体后叶素经收缩内脏血管使门脉压力降低,但止血作用在较大剂量时才能发挥,不良反应较大[4]。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制酸药对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欠佳。生长抑素是近年来研发应用的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泛抑素,即使全部天然14肽生长抑素生物学活性保留,又使生物半衰期延长,为内科首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5]。生长抑素对内脏血管起到明显收缩作用,直接针对病因,降低门静脉压力,使血流量明显减少,对胃酸、胃蛋白酶、胃泌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同时可抑制胰、胆、肠消化酶的分泌,且对血压的变化无影响。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上消化道出血采用生长抑素治疗,止血效果良好,相对于常规药物治疗,其止血更加快速有效,同时有效防止了止血效果不明显导致延误患者治疗情况的发生,从而能够大大减少患者的机体损耗,保证了患者止血后的正常恢复,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可靠方法之一。
[1]余传松.超分子铂类药物对消化道肿瘤作用的观察[J].吉林医学,2011(9):1676-1677.
[2]吴利梅.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胃镜特点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45-47.
[3]苏畅.70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4):4-5.
[4]万昕红,张婧,张志勇,等.冠心病监护室药物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消化道出血效果及成本的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955-957.
[5]刘洪英.基于RCC的消化道局部药物吸收特性检测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