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下扬子中古生界解释研究中的认识

2012-03-31曾海东马金鹤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6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古生界扬子苏北

曾海东,马金鹤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苏北下扬子中古生界解释研究中的认识

曾海东,马金鹤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6)

通过对苏北下扬子中古生界以往地震勘探研究成果以及地震资料品质全面评估,在中古生界构造演化、构造特征、构造样式及构造解释研究的基础上,指出HA、YF地区是中、古生界勘探的有利区,并为下一步采集和处理地震资料、解释选区和选带提供依据。

中古生界;构造演化;构造特征;构造样式

苏北下扬子中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良好,为此进行了大量油气勘探研究,如江苏油田在1995~2003年对苏南、苏北海相中古生界开展了整体攻关研究,主要围绕中古生界找油找气目标,针对制约中古生界勘探突破的主要问题,在区域地质、构造格局、构造解释模式、资料采集处理方法、地震成图方法与储层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由于该研究区多期构造运动与演化、多期叠合,导致地质地震条件复杂,导致油气勘探工作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此,笔者对下扬子中古生界地质地震资料进行解释研究,旨在为下一步勘探研究提供参考。

1 地震资料品质

高品质的地震资料是进行构造解释、储层预测的前提。为此,按照地震反射层Tg(印支面)、Ts(海相内幕)对苏北下扬子地震资料进行了全面品质分析。根据石油地震资料解释规范,在系统了解工区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客观评价所获取的资料在解决地质任务中的作用,将勘探目的层的信噪比、反射层次、所反映的地质现象等作为品质分析依据,把地震资料品质分为Ⅰ、Ⅱ、Ⅲ类:Ⅰ类信噪比高,同相轴反射能量强,地震波组特征明显,连续性好,反射层次齐全,地质现象清楚,能进行可靠的对比解释;Ⅱ类信噪比不够高,同相轴反射能量中等,地震波组具有一定的特征,连续性中-较差;Ⅲ类信噪比低,同相轴反射能量弱或没有,地震波组无明显特征,可对比性差。评价结果如下:①Tg反射层。Ⅰ类占36%,Ⅱ类23%,Ⅲ类41%。②Ts反射层。Ⅰ类占11%,Ⅱ类38%,Ⅲ类51%。

2 构造演化与构造特征

从地震资料分析入手,结合重磁电资料、钻井资料及野外地质资料等,通过对G78、连云港-苏州、宿迁-绍兴3条大剖面中古生界地质构造解剖,发现下扬子区构造演化特征如下:①震旦纪-寒武纪。该区相对稳定,为被动大陆边缘。奥陶纪-泥盆纪,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沿江山-绍兴一线向华南板块俯冲,发生碰撞。下扬子区及浙西北地区形成由SE向NW的第1期前陆褶皱冲断带,并形成NE-NNE为主的构造线,发育第1期前陆盆地沉积序列(O-D)。②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基本上以长江为界,北部前陆变形构造主要呈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南部前陆变形构造主要呈现为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从而表现出南、北对冲的构造格局。由于特提斯洋最终关闭,在南东与北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 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发生陆-陆碰撞,产生强烈推覆造山运动,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下扬子区以上三叠统黄马青群和下、中侏罗统象山群沉积为代表,形成第2期前陆盆地。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进入晚侏罗世,太平洋区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中国东部构造格局变化,转入了滨太平洋构造域,不再是南北对冲的构造格架。晚侏罗世以后,中国东部的构造区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造成了东亚大陆与大洋板块的左旋对扭,在东亚大陆边缘发育了以郯庐断裂系为代表的、大规模的北北东-北东向左行平移断裂;同时,大洋板块快速俯冲在东亚大陆边缘,造成了短暂的火山弧环境,出现了大规模的中酸性、钙碱性为主的岩浆活动。④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动力学背景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东部大陆开始转变成高角度俯冲下的伸展,此期间下扬子地区经历了区域性伸展断陷,形成了一系列陆相伸展盆地。

上述研究表明,江苏地区发育2个较完整的推覆构造系统,即北部表现为鲁苏造山带造山作用有关的推覆构造系统,南部表现为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碰撞作用有关的推覆构造系统。南、北2个不同时代的推覆构造系统总体构成对冲推覆的格局。构造整体上可划分为苏北叠瓦冲断区及苏南滑脱冲断区。全区3个构造面比较清晰,磁性基底面基本上介于震旦系与前震旦系之间(除鲁苏造山带外),在全区范围内较连续分布,变化相对较小。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顶面(加里东面)基本上介于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在全区范围内相对变化较大,受构造改造作用明显。印支面基本上介于中三叠统以上地层与前中三叠统地层之间,情况较为复杂,变化也较大,受断裂改造极为明显,许多地区(特别是造山带)缺失。

3 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对于指导构造解释、认识油气富集规律等具有重要作用。参考前人的资料成果,根据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总体特征,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苏北下扬子区构造样式主要包括压缩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压缩构造样式可划分为叠瓦状构造组合、反向冲断层系2个次级样式,分别分布在嘉山-响水断裂带前缘和江绍断裂带前缘、沿江泰州-安丰一带。伸展构造样式可划分为掀斜断块、滑动断阶等次级样式,在淮安东-阜宁推覆带、金湖-高邮推覆带、泰兴-如皋推覆带等地区发育掀斜断块构造样式,在苏北地区发育滑动断阶构造样式。走滑构造样式方面,苏北下扬子区发育北西向走向走滑构造,并与前期发育的北东向断裂及褶皱轴错断,导致中、古生界构造格局错综复杂。苏北建湖隆起中、古生界明显受2条大的北西向平移断层错断,断层具线性、延伸远、倾角陡、切割深、多期活动的特点。

4 构造解释研究

研究思路上总体把握地层分布,详细研究速度变化,通过虚拟的测井合成记录,综合各层地震反射特征,对比区块剖面反射现象,进行层位标定,确定反射波组特征及地质属性。同时,在构造解释研究中,以下扬子区沉积和地层构造格架为基础,以区域构造样式为指导,以地震资料为依据,对地震测区二维、三维地震内幕反射进行解释,发现如下有利构造,即HA、YF地区是中、古生界勘探的有利区,而寻找多期隆升的古潜山目标、评价盖层条件、突出圈闭保存条件和圈闭规模,是钻探目标研究的重点。

5 相关建议

苏北下扬子中古生界构造复杂,勘探程度低,地震资料品质低,中古生界构造难以准确成像和归位,制约了构造解释研究和相关地质认识,因而提高地震资料处理质量是中古生界解释研究的有效手段。为此,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研究,增强资料处理的针对性,重点是提高中深层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加大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如叠前偏移处理技术、共反射面(CRS)元叠加技术、TAU偏移、Resolve等,新技术的研发是提高资料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不同年代、不同仪器设备、不同采集方法所采集的不同地震资料,应采用多种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联合应用,使得不同地震资料的波组特征一致性好,有利于交叉测线的闭合解释;苏北下扬子中古生界不同地区的资料特点不同,应根据不同资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处理流程及模块参数,而不是全区地震资料都是一个标准处理流程、统一的模块参数。②对中古生界的勘探研究要坚持不懈,因为勘探认识是一个旋回反复、逐步加深的过程,只有通过认识-提高-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才能获得新发现。③加强全区地质综合评价,重点对新发现和落实的有利构造做好评价工作,积极提供钻探圈闭。

[1]王清晨,林伟.中国南方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的主变形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5):46-52.

[2]刘子满,陈安定,曾萍.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碳酸盐岩裂缝储层特征及识别[J].南方油气,2006(2):1-4.

[3]邱旭明.下扬子海相中、古生界地质结构特征及选区评价[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1(Z1):13-15.

[4]李军,殷积峰,谢芬.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地球物理方法新进展[J].海相油气地质, 2010(1):61-67.

[编辑] 李启栋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2.006

P542

A

1673-1409(2012)02-N019-02

2011-11-26

曾海东(1964-),男,1988年大学毕业,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地质地震资料解释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古生界扬子苏北
扬子石化:呵护好醉美“蓝鲸蓝”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埋藏史研究及生烃有利区预测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2019南京扬子当代艺术博览会
埕岛地区古生界构造和地层多样性及形成机制
岔路失羊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红雪
湘鄂西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