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人用文艺跨越灾难

2012-03-30

环球时报 2012-03-30
关键词:诗歌朗诵海啸福岛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黄文炜

许多日本艺术家在“3·11”大地震后总在自问:我能为复兴做些什么?在灾难面前,艺术难道无所作为吗?美术作品、文学作品难道和日常生活离得很远吗?如果是建筑设计者,尚可为灾区造房子,那么美术家、文学家、歌唱家能做什么呢?

艺术家们敏感的心一直为灾难所牵挂。据日本媒体报道,去年8月,在受到海啸袭击的仙台市若林地区一个叫“演剧工房”的公共场所里,出现了一个“艺术秋千架”,深受小朋友们青睐,那是用被海啸冲垮的松树的枝干做成的。“艺术秋千架”抹去了灾难的险恶,以艺术造型安抚人心。这是大阪美术家柴田英昭创造的作品。从2003年开始,他和工作伙伴使用大阪淀川河畔的垃圾和漂流物创造有趣的造型,现在他们把修复、装扮灾区当作己任。

愤怒出诗人,悲伤也出诗人。“3·11”大地震后不久,福岛市诗人和合亮一在社交网站“推特”上陆续发表诗作《诗之砾》,引起强烈共鸣。他的诗表达了“活在福岛,为福岛而活”的情怀。地震后和合亮一已出版了三本诗集。灾难让他的诗的风格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前是前卫朦胧型,现在是直抒叙述型,用诗歌为读者直接描述灾区的现状。

灾难后,诗歌的活跃不时可见。一个名为《春天,相信言语的力量》诗歌朗诵会去年4月在日本近代文学馆举办,收入全部赠灾区。5月,思潮社的《现代诗手贴》杂志因刊登灾区诗人们的作品而火暴。诗人佐佐木干郎从去年9月开始在灾区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和受灾者交流,分担他们的伤痛。他已经走过了岩手县的陆前高田、大船渡、釜石等地。

大地震和海啸让作家们的灵魂受到巨大冲击,他们思索又思索,寻找跨越灾难的言语的力量。一年来,日本的出版社已经出了许多和大地震有关的书。大地震后不久,作家村上龙在美国《纽约时报》上撰文《什么都失去了,但是日本人唯一找回的是希望》,鼓励人们要奋起。去年4月,由作家岛田雅彦发起,在网上开设了把书本的销售款赠送灾区的“复兴书店”,参与这一活动的作家已达150多名。今年2月,老牌出版社讲谈社出版小说、随笔集《尽管如此三月再来》,其中有谷川俊太郎、重松清、川上弘美等名家。作家们从文学的角度预想“3·11”后的世界。

核灾难更是让作家们的内心深受震动。2011年6月,作家村上春树在西班牙接受“加泰罗尼亚国际奖”的颁奖仪式上发表了题为《非现实梦想家》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重大事故是日本在广岛、长崎受到原子弹打击后所蒙受的又一核灾难。日本人应该对核电站继续说不,应该从国家层面来推进有效能源的开发,以取代核电站。另一位作家大江健三郎今年3月16日参加“第32届巴黎国际书展”时,就福岛核事故强调:“不破坏下一代的生存环境是最根本的伦理道德。全世界的人在讨论核电的未来,所有的评论家都认为核电最终会消失。”

近日日本讲谈社出版了一本写真集,作者是地震海啸重灾区岩手、宫城、福岛三地33名中小学生,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诠释灾难。他们拍摄的照片场景有:被海啸冲走的自家房子,“3·11”之前和朋友一起上学的小路,浸水的心爱乐器,大人们悲伤的哭泣,生活在避难所的亲人们久违的笑颜……有张照片让记者久久凝视:空旷的学校操场,远方背景隐约可见堆成山的瓦砾,少年肃然而立,眼望远方,仿佛在一瞬间成熟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摄影艺术作品获得了如何战胜巨大灾难并生存下去的勇气。▲

猜你喜欢

诗歌朗诵海啸福岛
语文教学朗诵经验浅谈
诗歌朗诵在初中音乐课堂的融入分析
如何有效开展“翰墨诗轩”诗歌朗诵社团
拒绝福岛
连续的海啸
引发海啸(下)
巧用修辞 生动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