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校园”建设改变高等教育现实述论

2012-03-30李雁翎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

李雁翎,刁 宇

“数字化校园”建设改变高等教育现实述论

李雁翎,刁 宇

“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笔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阶段及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大力推进我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

数字化校园;高等教育;建设模式

面对迅猛地改变着生活的信息技术及其网络通讯技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表现方式”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信息技术也使高等教育发生或多或少乃至根本性的改变。人们希望通过信息互联网这一最佳的传播工具以及数字化学习环境,获得最佳的高等教育服务,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最有效的支撑便是各种不同的“数字化校园”在各高等院校的出现。

“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个世纪末,在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采用微波及卫星技术和通讯技术,使远程教学得以实现并使多媒体化初露端倪;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逐步走入社会,逐步普及,文字、声音与图像一体化,出现了能够模拟面对面的授课,同时也出现了“数字化校园”、“虚拟大学”等称呼。现今,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平台、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产品的不断涌现,加之数字媒体艺术及其艺术创意与表现方法,使传播学与教育学贯通,使美学、艺术学、摄影、摄像、动画、电影、剧作、图形图像、多媒体、数字影音、计算机软件等众多领域融汇一片,相互渗透,“数字化校园”已成为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共体的信息集成物。以更加丰富而复杂的面貌呈现出一流崭新的生机,知识表现与传播方式出现了从来未有过的生动局面,覆盖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

就高等教育而言,“数字化校园”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面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推动学校制度创新,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1]数字化校园不是简单的以信息化的方式将传统校园复制的过程,它冲击着传统的管理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校园在时间、空间和教育对象的一次新的拓展。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明确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许多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把“数字化、现代化”纳入总体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

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大体分成三个阶段:

(1)建设校园网,构建一个为各部门服务的网络平台。

(2)将各部门、院系软件集成,重点体现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3)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主,建构全新教育模式。

目前在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院校,校园网建设基本实现了信息电子化、教学手段信息化、科学研究系统数字化、各部门管理一体化。其中:

(1)信息电子化:将学校的所有教学管理、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联络,让管理者、教师、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的信息并可参与其中,使事务处理简便快捷。

(2)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师可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课程的发布,学生除在教室里接受教育外,还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支撑开展自主学习,利用数字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实现传统教学课堂的延展,同时也为管理者实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

(3)科学研究系统数字化:科研人员、教师可享有大量的数字化图书资料、数字化的研究成果信息、数字化的学术前沿论文,科研管理者可通过校园网与研究者建立长效的管理互动,对科研项目进行即时跟踪,对科研的成果等信息进行及时发布等。

(4)各部门管理一体化:教职工及学生每人配有“校园卡”,替代了原有的学生证、医疗证、出入(办公楼、图书馆、寝室、健身馆)证、上机证、就餐卡、银行卡(电子存折工资、奖金、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助学贷款的支付)等。

现在许多高校已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列为主要的建设内容,“十一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各高校都在自己的校园网内发布了本校的国家级精品课课程,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在“十二五”规划中,“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将建设1 1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这将成高等学校现代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数字化校园”改变了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某些方面。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数字化生存四大特征是:“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2]数字化校园也是如此。它分散了过于集中在教学施行者手中的权力,使自主学习、双向对话式学习得以实现;它使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通过广阔存在的“网络世界”覆盖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意义上的“全球化”;它构筑了更加和谐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和校园关系;它赋予教学施行者和受教育者以新的权力关系,学校变为自主、独立和自由的校园场所。建设“数字化校园”要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水平,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引进相关软件,不断提高数字化校园的水平。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

“数字化校园”是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其最终的建设目标是利用数字世界,让更多的人们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获得良好的教育。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现如今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模式,即“全新模式”和“整合模式”。

全新模式即对数字化校园重新规划设计和实施。其特征如下:

(1)“数字化校园”实现办公信息化或无纸化,保证信息的传递即时即达,让校园管理者和教师、学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通畅的信息交流,表达意愿、意见和建议,实现职能、道德和技术的统一,确保教学管理、公共服务以及道德教育完整,达到工作效率提高;制定更民主的政策方针,更透明的监督机制,保障教学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2)“数字化校园”要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同时也要为教育发展创造全新的更良好的环境。数字化能够使教育传播过程不只是一件教学“成品”的展现,这一过程可能是施教者个人和众多独立存在的受教育者个人共同实现的高超的学术演绎,可能展现更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专门团体的共同梦想。它是最佳教学资源的汇集,通过信息技术的精湛演义,可以外化教学内容,将其演绎到相当巅峰的水准,流传甚广。数字化校园不再是教师讲授为主,而以学习者自主式、交互式、个性化学习为主,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知识,“教师”将成为虚拟化的概念,教学场所扩展为信息空间,学习者在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虚拟空间中接受教育。

(3)“数字化校园”实现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的关注和参与各类的教学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答疑解惑,也可关心学生生活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给予帮助;学习时间有更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打破了学制、年龄、身份等限制。

(4)“数字化校园”应该是民主和效率的统一。数字化校园虽然为信息交流开辟了新的便捷通道,却也应在用户参与、创造与表达的同时,使网络赋予权力的特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应该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培养师生员工的合作精神上,以和谐求生存,以合作促发展。“可以说,数字时代最大的主角不是电脑,不是网络,不是任何技术,而是屏幕前面的参与者”。

整合模式即在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统一规划,采用数据整合、应用集成、业务流程整合等技术,实现学校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与联动,推动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进一步信息化。其特征如下:

(1)在原有的“各个分散”信息管理系统中最大限度地实现“数字化校园”功能。

(2)采用数据仓库技术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也就是在原有的信息群中,按照任务和各类人群的需求,构建新的上一层的数据平台,使其达到与整个校园的数据的统一。

(3)采用“信息转移”的方法,搭建一个综合的平台,将原有的“各个分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迁移,逐一过渡到综合的平台上,加强各部分的交流。

总之,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将活跃并强化校园的管理,从而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使学校拥有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轻松和谐的文化氛围。

[1][日]松岗一郎.数字化校园[M].李均洋,等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8.

[2][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2.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G64

A

1001-6201(2012)04-0277-02

2012-03-20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浅析高校一卡通系统财务管理
数字化制胜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校园中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构架及技术分析
基于防火墙和WAF安全设备的高校信息安全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