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2012-03-30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唐 伽
一、网络及网络社会的发展
网络的英文一般翻译为:internet,network或Electrics Computer a network。简单说来,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网络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信息社会。无论你承认与否,它正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其次,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能更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网络广告、网上招商、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等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为经济的发展安装了助推器。再次,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网上学习、网上招生、网上论坛等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最后,网络扩大了人们交往的圈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结交很多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难接触的人群,在与老朋友保持联系交流的基础上,认识结交许多新朋友。面对异常庞大的网络,大学生既是网络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的享用者,大学生这种二重角色体现了网络的互动性。大学生进行网上聊天、热点讨论、版面阅读和电脑游戏,无不是大学生在以个人身份参与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和享用者,由此可见,网络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大学生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有利于开拓信息渠道,开阔知识视野
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它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进入我国,引发了大学生群体的极大的兴趣。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也日益渐短。而通过网络,最新的知识就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便于学生们及时查阅与学习,使学生们更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迈进。
(二)网络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强自信
在当今知识开放的时代,进入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促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造成学生来自学习、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压力空前增加。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排解与释放,就会对个人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而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的通畅。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情感驿站等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又可以大发牢骚,派遣抑郁,达到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功效。
网络同时也能增强大学生自信。使他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追求美好人生。通过遨游网络世界,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科技的份量。一批凭借自己的技术力量而白手起家的中外名人涌现而出,如大学生最了解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最受中国网民喜欢的网上引擎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等。学生从他们的经历、成功上看到了一种希望,一种梦想。只要努力、艰苦奋斗,相信自己,就有可能通向梦想的殿堂。把这种自信带到现实中来,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三)网络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化,增强学生爱国情怀
随着网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与领域,对新生事物历来敏感的大学生受到影响日盛。网络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通过网络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策,确定当前奋斗目标,增强爱国情怀,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奋斗目标。
网络使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大大的提高。过去,传统大学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之上,传统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通过网络,学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从而也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们会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同时网络中大容量信息,可以丰富思想教育素材,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可以使思想教育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可以使思想教育更具时效性。
(四)网络有利于拓展教育空间,弥补教育缺陷
当前,我国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而当有了网络,大学生门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登陆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科研网站,浏览不同网页,来给自己加压充电。另外,还可以从网站上浏览和学习本校不具备而其它高校具备的相关教学资料和实验条件,借鉴学习方法,达到居一校而学各高校,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的效果。
三、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科技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同时看到,网络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也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垃圾邮件、色情传播、暴力恐怖、网上犯罪不一而足。上网聊天时常有颓废消极不负责任的言论情绪,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
1.网络游戏问题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现状及处境不甚满意。他们认为在虚拟世界中获取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受挫或达不到自已的理想。因此,选择网络游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他们一旦从中寻出快乐,就难以从中走出来。比如,现实中的不如意,可以在网络游戏中发泄,级别高点可以带着大批“兄弟”到处砍人、厮杀。不但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还能得到现实中很难得到的金币、金银手饰、武器装备等使自己更加强大、更具统治力。在这种虚幻的环境中,会使大学生依赖网络的情绪越来越强,上网成瘾已不再是不可思议,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长久下来,不但花费了大量金钱,还荒废了学业,摧残了精神。甚至造成心理畸形发展,心理变态。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玩网络游戏上瘾这种情况,应引起重视。
2.网络文化问题
网络资源虽然极其丰富,但是网上虚假信息、文化垃圾却屡见不鲜,大学生的身心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这种不良的网络环境,对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在网上虚拟的环境中,容易出现责任心不强、冒名顶替、肆意破坏、粗言恶语等道德伦理问题,感情问题、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及个人安全等问题,一些组织或个人可以怀着特定的目的,制造言论、传播非法信息或诽谤中伤他人或误导青年学生。在一些西方大国,凭借经济、技术和信息资料的优势,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加强信息大国政治的、文化的扩张与渗透,网络上大部分都是那些所谓西方国家的民主、人权的宣扬,大量的外来文化信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辨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侵挠,使他们在价值观念上更重实惠,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人文关怀越来越淡薄,甚至导致人文品格和道德水平的滑坡,同时使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的目标有失偏颇,他们更趋向于用金钱来衡量一切。有的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牟取暴利,宣传色情、暴力、沉沦等刺激大学生眼球的文化垃圾,使部分大学生沉溺于其中,难以自拔,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诸如此类对那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
3.网络道德问题
由于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这样,全球实际上有两种存在,即领土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和虚拟的社会存在,大多数学生认可了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学生们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的打交道,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没有了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摆脱了现实社会上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容易出现网上欺骗、网上黑客、网上盗窃、网上信息垄断等网络道德问题。
4.网络污染问题
网络上最大的污染问题就是黄色污染较为严重,网络的全球化使这些黄色信息毫无保障地在网络中传播,造成对网络社会的污染和威胁。据有资料显示,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0%的与色情有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19.2%的学生曾经无意中去过色情网站,12.2%的学生因好奇偶尔点击色情网站,甚至有8.5%的学生经常光顾色情网站。
四、趋利避害,合理利用网络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精芜并杂。当前如何让大学生从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尤为重要,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最后在趋利避害、合理利用网络方面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鉴于目前大学生上网特点,心理状况,进行合理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及相关政策来约束大学生一些行为,各高校应首当其冲。首先要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各院(系)成立相应部门,学生也成立相应社团或者组织。其次实行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等方式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网上反动、黄色等不健康内容进行清理,并要求学生保证白天正常上课,晚上按时归宿。对及时发现的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教育,做到“防微杜渐”。最后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使学生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点,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做黑客”的遵纪守法的文明网员。并用大量的正面信息来占领网上营地,形成讲正气的舆论氛围。
(二)转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
当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的时候。它就有着与以前的大众传媒的不同特征,即平等性与交互性。这些以前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事情,互联网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因此,可以说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播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它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学生思想工作者的权威提出了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也就是说,在网络时代,思想教育的成效将更多地依赖于“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平等、互动。因此,就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来说.重点是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就其思想教育的形式来说.主要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
针对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倾向,要教育大学生分清楚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不同,向他们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丢掉幻想,积极地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青年之间、青年和社会之间的交往。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条件的应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克服人际交往障碍: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国情、民情的认识,提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做好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
首先,网络是个新生事物,网络社会的伦理规则处于建设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建议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探讨网络伦理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大学生进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其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要让他们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都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要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和识别,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
[1]王太.网络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J].中国教育与社会,2009.
[2]李薇菡.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2.
[3]陈有根.试探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J].园艺学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