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质现状调查分析
2012-03-30吴艳华陈淑艳张塔峰
吴艳华,陈淑艳,张塔峰,康 健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吉林分局,吉林 吉林 132013)
吉林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质现状调查分析
吴艳华,陈淑艳,张塔峰,康 健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吉林分局,吉林 吉林 132013)
以水质监测与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吉林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防止污染的应对措施。
吉林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质现状
吉林市市政水源建有5座自来水厂,其中第五水厂位于江北乡官地村,牤牛河畔,为地下水水源,1941年建成投产,1956年第一次扩建,日供水能力达到1.4万 m3。
2003年,吉林市在五水厂周边划定了吉林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南部边界为水厂南墙,东部边界以供电线路为界,北部与西部边界为牤牛河;二级保护区边界在地下水流向上游区,距一级保护区边界距离为554~1 016 m,其南部边界以原大屯灌渠与村级公路为界,东部边界为小官地屯供电线路为界,西部边界为来发屯河,北部边界为牤牛河。
1 水质现状
为掌握保护区及周边地下水水质状况,布置了4眼水质监测井,共检测37项指标,其监测方法与执行标准依据GB5750-2006。
根据检测结果,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超地下水Ⅱ类标准,引起浊度超标,属原生地质环境特征;4号地下水井受到了生活污染,水中氨氮超地下水Ⅱ类标准。为了对该区地下水进行综合评价,采用 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划分地下水水质的优劣。
评价项目考虑到地下水水质特征、污染物,选择了具有一定代表的项目进行评价:色度、、Cl-、N、N、N、F、酚、氰、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计 11项。评价方法采用评分的内梅罗指数法进行评价。首先进行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类别,然后计算综合评价分值。最终得到该区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如下:
1.1 良好水
分布于全区,地下水未受污染或只受到了轻微污染,水质综合评价分值 F为 2.12~2.14。
地下水大部分指标符合Ⅰ类标准,水质基本保持在背景状态。地下水属良好水质,适宜各种用途。
1.2 较差水
呈点状分布于村屯中。地下水受到了生活污染,水质综合评价分值F为4.28,主要污染物为NH4。地下水属较差水质,不宜饮用。
1.3 极差水
呈点状分布于村屯中,水质受到了生活污染,水质综合评价分值F为7.24,主要污染物NH4,地下水属极差水质,不宜饮用。
2 污染源现状
保护区附近地下水主要污染源为村屯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及农药、化肥。生活垃圾与人畜粪便为点状污染,农药、化肥为面状污染。
水源地距村屯直线距离为400 m,距耕地距离为200 m,耕地与村屯处地下水补给渗渠水。阶地上分布有粉质粘土层,具有一定的隔污能力,漫滩上有耕地分布,农药与化肥污染直接对渗渠水构成潜在威胁。保护区内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三氮”。
3 水质发展趋势
保护区内地下水水质在年际间呈波动变化,变化范围较小。水质在年内变化主要表现在色度、浊度、铁、锰于丰水期含量较高,其他指标呈波动变化,水质基本稳定。丰水期含量高是由于该时段牤牛河水色度、浊度及铁含量高的缘故,牤牛河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4 污染防治措施
4.1 加强水质的监测和监督工作
加强水质的监测和监督工作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的。只有时时清楚污染物的变化和水体水质状况的响应关系,才能对所划定的保护区及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做出判断,并及时调整其实施措施的步骤,水质监测布设三处,一、二级保护区各一处,上游补给区一处,见图1。监测频率为每年二次(枯水期一次、丰水期一次)。设水保员一人,监督保护区内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施用种类和施用量,监督村民使用化粪池情况。
4.2 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增加有机肥料,减少化肥施用量。将畜禽养殖业粪尿利用于种植业,形成一个封闭系统,使生态系统中产生的营养素在循环中利用,防止向水体集中排放。
4.3 节水灌溉
通过农业节水灌溉,减少农田退水及灌溉水入渗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含量。
4.4 水利工程措施
牤牛河保护区上游,宜兴建拦河坝水利工程,调节沉淀牤牛河含砂量,确保水质浊度达标。在此基础上,疏竣渗渠处底泥,将挖出的污泥直接施向农田,用作肥料,并改善土质。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牤牛河水质,增加渗渠开采量。
TV213.4
B
1004-1184(2012)01-0066-01
2011-09-30
吴艳华(1969-),女,吉林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及水资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