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盖洛普称中国富人更买不起房

2012-03-29

环球时报 2012-03-29
关键词:盖洛普富人穷人

本报驻德国特派记者 管克江 本报记者 杨婷婷

全球知名调查机构盖洛普27日发布调查报告称,去年声称买不起房的中国富有阶层的比例为14%,高于2009年的6%。同时宣称买不起房的贫穷阶层比例从17%减少到14%。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就此评论说,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劫富济贫,在农村地区实施补贴的结果。对此,中国专家指出,“劫富济贫”说没有道理,调查说明中国在消除贫困上有所改善,而收入差距不能仅凭意愿来进行判断。

盖洛普的这项调查从2007年起每年进行,用电话采访或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调查了4000名15岁以上的中国人。住房这一项的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最穷的1/5的人口中,有17%宣称买不起房;最富有的1/5人口中,比例为6%。到2011年,宣称买不起房的穷人比例减少到14%,相反买不起房的富人却上升到14%。盖洛普认为,这可能是中国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缘故。

调查认为,尽管中国贫富差距依然很大,但最贫穷人口获得食品和住房的能力有所改善。中国最贫穷的群体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人口,他们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获益更慢一些。调查分析指出,“但是也应看到,中国农村人口负担食品的能力有显著改善。2008年有23%的穷人称买不起食品,到2011年这一比例减少到6%”。

盖洛普的分析说,更多中国穷人能负担起食品和住房,和全球经济复苏有关联。此前在危机期间,农民工受冲击最大,也是首先失去工作的群体。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消除贫富差距的努力也产生了作用。近年来,中国政府为防止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对农村地区提供了很多补贴。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以《中国的罗宾汉式房地产市场》为题对这一调查评论说,中国更多富人买不起房,而更多穷人能负担起住房,造成这一变动的原因是政府采取劫富济贫的方法,为防止引起社会动荡,在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生活补贴和食品价格补贴,而富人则遭到挤压。“美国之音”的相关报道也说,中国买不起房的穷人减少,在于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新补助举措。去年11月,中国将贫困线水平定为每天一美元,低于该水平的民众能够申请政府补助。虽然这低于世界银行规定的每天1.25美元,但这一转变让中国经历30年高速增长后,同国际规则更加接轨。

房价问题一直是外媒观察中国经济走向的切入点。《华尔街日报》上周报道说,2月份中国全国平均房价连续第五个月下降,显示中国两年以来为房地产市场降温而不让其崩盘的行动可能正在取得成效。一些专家认为房价仍在趋稳,但不会出现美国式次贷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2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08年以来,由于一般工种,即普通劳动力的收入增长较快,比如前两年才50元/天,现在是100元/天,这是该调查社会底层有关食品和住房方面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而关于住房,尽管城市中人们的收入也在增加,但比不上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而且大中小城市房价涨得更快,因此数据出现反差。但目前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最近两年来,中国相对收入差距在稳定,没有继续恶化。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华28日向《环球时报》表示,从底层购买食品能力方面的数据变化来看,这释放出积极信号,说明中国的减贫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住房方面,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对买房子的概念和判断、预期是不一样的,而且由于2008年后实行的限购政策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可以说这个数据的变化反映部分高收入人群对限购政策的心态,并不代表真实状况。不能用意愿的数据来判断收入差距究竟改善还是恶化。

汪三贵认为,收入分配改革是一个相当长期的任务,包括让低收入群体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在社会保障方面让富人和穷人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以及保证低收入群体的身体健康和受教育机会等。他认为,美国媒体的分析完全没有道理,我们目前并没有从富人那里拿钱来补贴穷人,算不上劫富济贫。张建华表示,收入分配改革,不光在住房方面,凡是涉及民生的,除食品外包括其他基本支出,如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都是收入分配改革该倾斜的方面。这涉及到如医疗、教育体制改革等体制问题,也是改革难点所在。▲

猜你喜欢

盖洛普富人穷人
基于盖洛普Q12的高职辅导员队伍敬业度研究
渐富人群
想象与救助
如何结合盖洛普满意度分析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
穷人的高消费
富人与穷人
睡觉的“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