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
2012-03-29刘朝阳高汉峰
刘朝阳 高汉峰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一、贫困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联系高校工作实际,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因素。贫困生通常思想负担较重,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的心理状态,有的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喜欢独来独往,离群索居;有的学生贫困生过分依赖学校资助和社会救济,存在“等、靠、要”的消极心态,认为对他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当资助减少时,心理产生落差,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有的学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还有部分贫困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在思想上走向了极端,对社会及当前改革产生悲观、否定、偏激的看法甚至抵触的态度。在这些负面心理品质在突发事件刺激下,容易诱发心理危机。
2.家庭因素。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贫困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很多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素质不是很高,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欠妥,另一方面家长为了使家庭摆脱贫困,通常寄予子女过高的教育期望。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使得高校贫困生过早地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3.学校因素。一方面,大学前教育影响。大多数贫困生来自于农村,这些地方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致使贫困大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展,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进入大学后经常感到各方面都比别人差,产生了心理落差,出现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近年来,高校在对贫困生经济扶助方面有了较大成效,但在教育引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校园助困的过程中,对资助行为进行过度宣传,而忽视了贫困生的内心感受。
4.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成本的增加,不可避免地给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上的拜金思潮折射到校园内,使得一些学生产生嫌贫爱富的观念,对贫困大学生抱以歧视、鄙夷的态度,严重伤害贫困生的心理。此外,由于社会就业机制尚不够完善,人才竞争仍存在不公正现象,特别严峻的是就业形势和沉重的压力加重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负担。
二、贫困生心理危机预防策略
1.建立多渠道综合资助体系。通过“奖、助、贷、补、减、勤”六条途径,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经济保障,从而使贫困大学生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焦虑。让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补;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实现勤工助学与学生成才的有机结合。这样,使贫困生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从而使贫困生向人格健全、成绩优秀、能力突出方面科学发展。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配套的保证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保护和落实贫困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一是定期开展心理普查活动,筛选心理危机的贫困大学生。高校可通过SCL-90和EPQ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二是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心理普查不合格的同学进行排查,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心理档案。辅导员要随时关注这些学生的日常表现,尤其是奖助学金评定期、考试期等敏感时间段的表现,如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向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报告,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有效减少心理危机情况的发生。三是构建学校网络心理预警系统。学校可以利用网络的私密性特点,在校园网上开辟心理测试、网络心理咨询等板块,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贫困生经济和心理的援助。
3.创造良好校园环境。高校应加强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为贫困生营造一个互助互爱的良好环境氛围。积极发挥校园第二课堂的效用,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新生贫困生应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尤其要强调学习适应、专业兴趣、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社团活动等方面的适应性教育。而对于高年级贫困生应加强其就业、考研指导,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使其积极面对就业。学校在对贫困生表达关怀时,应讲究关怀艺术,在理解基础上加以引导,在经济资助的同时重视精神关怀。此外,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提倡勤俭节约,摈弃奢侈浪费,形成艰苦奋斗正确的校园氛围。
[1]赵生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4.
[2]李勇.高校应急管理实施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和措施[J].理论观察,2011(5):139-140.
[3]李景,闫翔.构建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968-972.
[4]杨恋恋.解析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3):85-86.
[5]赵芸.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5-77.
[6]张春兰,周石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6(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