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论语》中的伦理道德观试析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

2012-03-29王思远

关键词:孝悌道德修养思想道德

王思远 陈 岩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以《论语》中的伦理道德观试析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

王思远 陈 岩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作品,其中的伦理道德学说更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可以借鉴《论语》中的伦理道德观,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

伦理道德观;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伦理道德则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应该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论语》中的伦理道德观

《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古代极为重视伦理教育的道德修养,把伦理教育和道德修养看做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一系列有关人生道德修养的论点与见解,这些论点与见解在传统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提高自身修养来讲,这些论点对于当今社会,尤其是当今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操守也是弥足珍贵。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既是人修身养性、培养高尚情操的过程,也是实现仁的途径。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种种行为准则与规范,如“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等内容。由“修己”而崇德,最后形成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等种种美德,达到至善的人格。这些对于高校学生的人格培养,对公民道德修养的教育,乃至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引导和启迪的作用。

贯穿于《论语》的基本观念是仁。所谓“仁”,即以仁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以爱人作为仁的基本阐述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人和物的关系;二是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格,贯穿人与人之间,是指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爱、互信的基本精神。孔子不仅阐述了仁爱表现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具体品德,而且提出了在人与人之间如何实行仁爱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忠恕之道。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是以孝悌为基础的。《论语·学而》中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人之本,体现了仁爱的人道原则。这不仅是《论语》中体现的以仁为概念衍生出的伦理道德概念,也是整个儒家学说的基本原则。

纵观整部《论语》,虽然只用“孝悌”“忠恕”等寥寥词语概括,但其内涵却是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伦理即群己关系,道德即修身。由于孔子以及《论语》的产生年代及背景是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其中所述君臣概念以及等级制度等相关学说,我们可以剔除糟粕,吸取有益于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不容忽视

在相关调查问卷和众多媒体报道中,我们应该充分肯定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一部分高校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诸如近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再到最近的“药家鑫”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舆论反响,让我们重新反思社会、学校、家庭在培养学生群体所造成的影响与效用。高校学生道德滑坡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孝道意识逐渐模糊,亲情意识越来越淡薄,伦理道德知识较为匮乏,价值观趋于倾向个人主义,融入团队意识较差;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抬头;社会公德意识较差,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逐渐演变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远大的理想信念以及爱国主义意识逐渐变得淡漠,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开始膨胀,集体主义精神和价值观逐渐丧失。

(二)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1.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体制在培养学生德育教育方面严重失控,过度注重学生分数,以考试成绩来作为录取学生的唯一途径。道德教育变成一纸空文,学校教育的天平呈现一边倒的情况,以至当代学生的道德教育直到进入大学,仍然不成体系。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发生脱节,由于学校应试教育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加之家庭成员自身的道德水平良莠不齐,导致家庭教育也收效甚微。

2.我国商品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社会两极分化逐渐明显,高收入阶层的奢侈消费观以及部分网络媒体的渲染,还有随之而来的西方各种思潮带给大学生很大的冲击。比如,家庭观念淡问题、就业难问题、房价高问题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与冲击。

3.社会价值观取向的强烈冲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社会经济日益多元化,社会各阶层思潮随之发生巨变,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利人主义还是利己主义,所有这些方面的价值取向,一时涌现在高校学生面前,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取向,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抛弃了集体的利益。

三、合理吸取《论语》中的伦理道德学说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就是古代关于修齐治平的阐释,以修身为本。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更应当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著作与论述中吸取经验,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如何从《论语》出发,提高高校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对未来的远大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至高追求。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并不认为理想应该越高越好,而是在于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理想的含义呢?孔夫子的观念与当今的理想追求可有矛盾之处?孔子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意思是一个人的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方向。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并不断努力为之奋斗。但是无论理想大小,实现理想的基础是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要比其外在的成功更加重要。实现理想固然可贵,但是我们在谈论理想时,不能一概而论,不可以成败论英雄,我们真正应该关切的是为了理想奋斗的那种坚毅的精神和切实的过程。

(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纷繁复杂,高校学生即将迈入社会,面临复杂的社会关系,那么如何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则变得很重要。《论语》中关于处世做人的规矩的论述不少。孔子十分强调做事做人的分寸,正所谓过犹不及。高校学生一方面将要步入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在家庭关系中角色逐渐转换。如何理解孝悌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对自身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论语》中将仁放在首要位置,仁包含孝悌、礼让、爱、信、智、勇等德性。这些都是大学生应该特别注意的重要方面。持孝悌之道,《论语·学而》所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为仁之根本。保持诚信的态度,讲求信义。《论语·为证》:“人之不信,不知其可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信义是行走社会的道德通行证。与此同时,《论语》告诫我们,无论是朋友还是父母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度,保持适当的距离。孔子曾对子贡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一种尊重。高校学生应该努力去学习和适应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做事的方式,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融入家庭、融入社会。

(三)形成与自然、社会和人类和谐共处的理念

“天人合一”是儒家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终极归宿,也是中国对人类思想的最大贡献。作为道家始祖的老子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也曾有类似的阐释,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当今社会提倡的和谐社会,正是对古代先贤提出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更应该继承古代先贤思想的精髓。天人和谐之道,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万物,人对自然万物,应有敬畏之心、有顺应之心、有默契之心。面对当代社会诸多严峻问题,人们提出诸多措施,往往治标不能治本。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的同时,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如今重申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科学理念,正是一次文化性的天地人观念的回归。

总而言之,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书籍,而其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更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奉行的圭臬。高校大学生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1]张立文.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3.

[2]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84.

[3]陈卫平,郁振华.孔子与中国文化[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76.

An Analysis of the Moral Concept of Ethic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ang Siyuan,Chen Ya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ain idea of Confucian culture in which the ethical theory is the essence.A series of new situations of moral status appears in college students,we should reasonably absorb the moral concept of ethic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o sol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problem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self-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concept of ethics,college students,moral cultivation

G641

A

1672-3805(2012)03-0073-03

2011-12-18

王思远(1986-),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孝悌道德修养思想道德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病榻侍母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