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北学派“和谐”思想论析

2012-03-29李宗勋

关键词:华夷齐家学派

李宗勋,陈 放

(1.延边大学 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吉林 延吉133002;2.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

朝鲜北学派“和谐”思想论析

李宗勋1,陈 放2

(1.延边大学 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吉林 延吉133002;2.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

北学派是在朝鲜封建王朝统治日渐腐朽、各种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历史背景下,同时又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北学派先驱洪大容、朴齐家、朴趾源等提出“北学中国”的倡议,体现了他们在思想上坚持传统儒家“和而不同”、“包容并蓄”的思想理念,在经济上提出“利用厚生”发展生产的务实主张。以大力发展物质生产,提高科学技术等方面来“和谐”朝鲜王朝各种社会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朝鲜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朝鲜王朝;北学派;“和谐”思想

朝鲜北学派是18世纪后半叶在朝鲜王朝时期兴盛起来的实学流派,简称“北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等。他们敢于走出国门,宏观世界。在思想理念上,敢于打破狭隘的华夷观,坚持“和而不同”、“包容并蓄”的理念,主张华夷共融。在经济发展上,主张“利用厚生”,为朝鲜半岛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历史贡献。

一、“北学派”是朝鲜历史发展的产物

17世纪初,朝鲜王朝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朝鲜社会发展呈现出日渐衰落之势。

统治阶级内部与外部矛盾日益明显,利益割据不断加大。1575年(朝鲜宣祖八年)以沈义谦和金孝元为核心形成相互敌视的东、西两党,他们利用自己控制的书院,激烈争夺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统治者两班贵族与非统治者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主要表现在: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两班贵族与良人、佃农、奴婢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致使社会政治危机四伏、人民生活贫困潦倒,也预示着现有的社会结构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亟需改革。另外,“私田改革”致使私田主大量兼并土地。朝鲜王朝建立之初,封建统治者着手整顿治理被推翻的高丽时代贵族与寺院的土地兼并问题,实行了“私田改革”,但未能有效的控制私田兼并。地主们大量的兼并土地,与地方官吏勾结,少报、虚报土地,逃避“田籍”普查,逃租、漏税,扰乱、破坏了国家的财政秩序,加深了农民生活的困苦与悲凉,致使流民与盗贼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在经济上充斥着朝鲜的封建统治。此外还有外敌入侵而爆发的各种战争的强烈冲击。1592年,由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朝战争,致使战争长达7年之久,朝鲜史称“壬辰倭乱”;1627年,后金汗皇太极发动了讨伐朝鲜的战争,史称“丁卯之役”;时隔9年,即1636年,皇太极再次发动征伐朝鲜的战争,史称“丙子之役”。长期的战争侵害,致使朝鲜大量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加之朝鲜孝宗北伐计划的影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1649年,当朝鲜孝宗即位后,由于受“尊明事大”、“蔑清贬清”思想的限制,孝宗积极筹备“反清复明”的北伐计划,并付诸实施。诸如扩张军备设施、增设御营军、修筑城池等所耗费的物力财力,都是导致国库亏需、民不聊生的重要因素。

面对日益严峻的朝鲜政治与经济危机,朝鲜王朝亟待社会转型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思想出现。而此时,作为朝鲜近邻的清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也在发展中逐渐改善了与朝鲜的关系。其一,清政府对于出使清朝的朝鲜使臣实施一种宽松优惠的政策。优礼朝鲜使臣政策的实施,使得以洪大容、朴趾源和朴齐家等为代表的燕行使臣们有机会经常留连于清燕京,而朝鲜北学派活跃时期,也正值中国的“康乾盛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发展,致使朝鲜使臣能亲眼目睹清朝社会的发展变化,领略清朝各行各业的兴盛发达景象。其二,通过双方使臣的频繁往来和朝鲜与大量清朝文人的密切接触、笔谈切磋、思想交流,使得清朝文人们的思想观念对“北学派”有很深的影响。“特别是对清朝黄宗羲、顾炎武、戴震、章学诚、梅文鼎等的社会改革思想更是格外赞誉,并在北学派思想家们的著作中多有引述。”[1]

北学派先驱思想家们的亲身经历,使其看到清朝的日益强大与繁荣,在清朝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朝鲜“清朝观”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率先克服了“反清排清”、“尊华攘夷”的传统华夷观,在不断反省“华夷之别”、“夷不变夏”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华夷一也”的思想主张。然而,其观念的转变源于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接受与认同。笔者认为朝鲜北学派思想中“华夷一也”理念,体现了传统儒学的“和而不同”,是对“和谐”思想的光大。

“和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的范畴而出现的,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中。而“和谐”理念之一就是“和而不同”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在书中,西周太史史伯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西周将要灭亡,原因是周王亲小人、远贤臣,不顾人民的意愿,且“去和而取同”。“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最早出现的‘和谐’思想或观点。在这里,史伯把‘和’与‘同’作为对立的范畴列出,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在哪里呢?史伯下面举例来分析:‘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2]。总之,事物是多种因素的集合,它们相互配合,协调组成新的事物,达到理想的效果。“和谐”包含多样性、差异性、矛盾甚至冲突,但是,事物最终会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即“和谐”。

北学派先驱们革新思想的率先提出,为朝鲜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朝鲜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整个朝鲜封建统治阶层及广大民众学习并接受清朝,转变其思想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消除“华夷之辨”的负面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面对清朝统治的繁荣与发展,反观朝鲜社会的腐朽与没落,“北学派”的应运而生是朝鲜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对传统儒家思想接受并传承的结果。

二、北学派“和谐”思想的形成及体系

“北学”顾名思义是身在南而学于北,体现一种开放意识,善于向外学习。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位于鲁国之南,而楚国的陈良悦于鲁国周公、仲尼之道,从而主张北学。18世纪后半期,朝鲜的朴齐家正借鉴此事倡导北学。

1798年(朝鲜正祖二十二年),朴齐家出使中国后,写其观感《北学议》,提出向外开放学习、包容发展的思想。他在《北学议》序中说:“今年夏有陈奏之使,余与青庄李君从焉,得以纵观乎燕蓟之野,周旋于吴蜀之士,留连数月,益闻其所不闻,叹其古俗之犹存,而前人之不余欺也。辄随其俗之可以行于本国,便于日用者笔之于书,并附其为之利与不为之弊,而为说也。取孟子陈良之语,命之曰‘北学议’”[3]564《北学议》是继承儒家开放、对外学习的传统,此书的作者是置身于中国所写,书中内容阐述的是出使中国,与“吴蜀之士”相互切磋,把其中“可行于本国”、“便于日用者”一一记下来,分析其利弊,加以阐发。这本身就是对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相互包容,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践行。而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不仅翔实地记录了在清朝的所见所闻,更提出重视现实事务与效果,尊重实用的立场,发现了“利用”之实际,指出:“利用成则厚生行”[4],他称赞清朝的“利用”,指出只要是利国利民之道,即便来自蛮夷也是应该尊崇的,主张接受利用之道。北学派人士大胆地提出与社会大众相悖的观点,主张革新思想,他们是时代的先驱。正如《孟子·滕文公章句》所云:“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5]此语用在朴齐家、朴趾源身上也并不为过,朴齐家能写下《北学议》和朴趾源能写下《热河日记》,证明他们都是“和谐包容”思想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更是名副其实的“豪杰之士”。

朝鲜北学派的杰出之处还在于能宏观世界,把世界各国看成是一个“和谐”的大系统。洪大容曾指出,“《春秋》以华为内,以夷为外,但‘自天视之’内外无别。无论中国还是外夷,都各以本国人为亲,以本国王为贵,以本国风俗为好,而孔子也是生在‘夷’而不在周,但他却写下了称颂九夷的‘域外春秋’”。洪大容则认为这正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6]。《湛轩书》在阐述洪大容的哲学思想中充分表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韩国哲学学会编的《韩国哲学史》中评述洪大容思想时指出:“他的自然观正在克服以人为中心或以地球为中心的思维,但与此相通的是,他的社会观也欲摆脱以特定身份为中心的阶级意识,其历史观也摆脱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论’而主张‘域外春秋论’。他确认了各国的相对自我中心论,从而提出了克服番邦意识,树立自主意识的根据”[7]。这恰恰阐释了各自相对独立存在的“和合”意识,否则自然以人为中心,以地球为中心,世界以中国为中心,只讲一个中心,那么,世界各国“同则不继”,也就是说整个世界就不能继续发展了。

“和谐”的包容观既要“综合世界”同时也要“分析世界”。朝鲜由于长期受儒学思想的影响,虽然从骨子里就鄙视和排斥清朝的“夷狄”身份,但北学派先驱们率先改变了这种思想意识,例如,朴齐家就曾指出,“苟利于民,虽其法出于夷,圣人将取之,而总中国之故哉”[8],积极肯定了清朝虽然属于满族却在其发展中继承了“中华文明”,强调朝鲜应汲取清朝文化的正确性。北学派先驱们的亲身游历清燕京的感同身受和与清朝文人的思想交流,使其看到了“夷狄”统治的社会折射出的可利用或可融合的价值。“北学派”的主张实际上是倡导依照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并结合朝鲜的实际社会情况,吸收并学习清朝社会发展中积极的一面,进而改良朝鲜社会发展中消极的一面。用理论联系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朝鲜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服务。由此可见,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当时朝鲜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将“和谐”思想理念应用于实际,积极吸收清朝的先进文化与技术,发展本国的生产。不能将朝鲜的“华”看成是永远文明进步的“华”,也不能把清朝的“夷”看成是永远野蛮落后的“夷”,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洞察“华夷”的发展变化。“北学派”所提出的“北学中国”的倡议是符合当时的朝鲜历史发展现实的,是需要将清朝的先进文化与技术同朝鲜社会发展相结合、相联系的,是需要“和而不同”来推动朝鲜发展进步,从而实现新的社会“和谐”。由此可见,北学派先驱者们并不因为清朝是女真后裔所建就加以盲目排斥。他们的立场是,凡是对朝鲜发展建设有用的就应该学习,其目的在于追求自主意识,在相互取长补短中追求自身发展,最后实现共同发展。这正是“和而不同”哲学思想的体现,而这种“不同而和”也正是“和谐”发展的内在规律。

“北学派”在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时,也批判了那些不和谐的思想。他们对排清论的闭塞性与欺骗性给以严厉批判,认为“不读中国之书者,自画也;谓天下尽胡者,诬人也”[9]。通过这种批判,使朝鲜社会出现了“利用厚生”的和谐体系。

处于18世纪后半期的朝鲜半岛最大的矛盾是贫困,而邻邦清朝社会又是较富裕的国家。朝鲜北学派面对这种现实,走出国门,向中国清朝社会学习,打开与清朝社会沟通的道路,制定了北学中国的“线路图”。以关心如何使国民生计摆脱贫困为出发点,主张引进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物产贸易致富,发展生产,兴办商业。“北学派”在与清朝社会对比“和谐”发展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与做法。其一,在农业生产理论方面,从“汰儒论”出发,淘汰作为游食阶段的儒生,淘汰鄙视生产只知科举的儒教,从社会制度方面进行根本改革。其二,在交通运输发展方面,最先倡导改良交通工具。因为交通是活跃流通、发展商业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的动脉。其三,在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工具使用方面,与清朝紧密沟通,密切合作。提倡改良农业生产,即把农具、灌溉、积肥、养蚕等先进技术与方法引进朝鲜并不断付诸实施。提倡引进新型农具,即把清朝的风扇、石杵、力锄、耙、碌碡等新型农具的使用方法引进到朝鲜,极大地促进了朝鲜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此,特别值得圈点的是“北学派”在学中国的“路线图”中,对交通运输的重视。现代人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可是在18世纪下半叶的朝鲜,“北学派”就已经能够意识到在与清朝社会“和谐”发展中,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提出“车譬则血脉也,血脉不通则人无肥泽之理”[10],主张学习清朝社会的车、船、路、桥等交通手段来发展朝鲜的交通运输业。

朝鲜北学派在观念上还具有“包容并蓄”的思想意识,他们不但主张“华夷并包”,还主张“义利并包”,奢俭有度。在商业上追求利益的同时,与道德风尚相统一;在承认奢侈有弊的同时,与简朴为美相统一。在国内财货流通能使百姓丰衣足食以“实现厚生”[3]565。但在“利用厚生”和谐体系形成的必然性中,更为重要的是朝鲜知晓在发展中如何与清朝为道,在“不同而和”思想的指导下,“和谐”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这无疑促进了朝鲜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正是朝鲜半岛在古代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在全球化日益完善的今天,不同的文明需要在世界和谐中共存与发展,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环境,鉴于朝鲜北学派“和谐”思想的先进性与前瞻性,不断强化“和谐”中“和而不同”、“包容并蓄”的思想理念,努力践行“利用厚生”来丰富物质生产,对于处理并协调好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国与韩国、朝鲜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邻邦合作关系,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代意义。

[1]姜日天.朝鲜朝后期北学派史学思想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0.

[2]左丘明.国语:郑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253.

[3][韩]朴齐家.贞蕤阁集·北学议自序[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

[4][韩]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77:564.

[5]乌恩溥.四书译注:孟子·滕文公章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285.

[6][韩]洪大容.湛轩书:毉山问答[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99-100.

[7]韩国哲学会,编.韩国哲学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119.

[8][韩]朴齐家.北学义外编·尊周论[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99-100.

[9][韩]朴齐家.北学义外编·北学辨[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624.

[10][韩]朴齐家.贞蕤阁集·应旨进北学议疏[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623.

A Brief Analysis of Harmonious Thought on the Genre of Learning from China in Korea

LI Zong-xun1,CHEN Fang2
(1.The Centre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for Chinese,DPRK,ROK and Japanese Cultures,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2,China;2.The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2,China)

Joseon Dynasty has grown up “The genre of learning from China”which proposes to learning from China greatly.Genre of learning from China has emerged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ich the feudal domination of Joseon Dynasty has decayed increasingly,all sorts of class contradictions have sharpened greatl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delayed seriously.The pioneers who are Hong Darong,Piao Qijia and Piao Zhiyan and so on that has proposed the proposal which is learning from China.The sorts of people belong to the genre of learning from China.The proposal had reflected that they insist in the thoughts of“Unity without Uniformity”and“Include and Storage”in the ideological field.They also has proposed the practical proposal which is“Health and Welfare”to develop production in the economic field.They should mediate all kind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of Joseon Dynasty with developing material production greatly and increa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refore,the practical proposals have promoted the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Korean society.

Joseon Dynasty;the Genre of Learning from China in Korea;Harmonious Thought

K312.34

A

1001-6201(2012)03-0043-04

2012-01-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D5JJD770019)。

李宗勋(1961-),男,朝鲜族,吉林安图人,延边大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放(1978-),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秦卫波]

猜你喜欢

华夷齐家学派
华夷一家:长城的经贸与和平
01-02合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唐代华夷关系理想图景下的“天下法”解析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想象的异邦:非我族类与华夷之别
近代“日本式华夷秩序”的转型逻辑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