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劳资关系中的报德思想
2012-03-29刘容
刘 容
(1.大连民族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2.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日本企业劳资关系中的报德思想
刘 容1,2
(1.大连民族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2.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日本企业劳资关系是一种以稳定、和谐、合作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关系,蕴涵着日本企业独特的经营伦理观.而以回报社会、利益共享为要义,主张以"义利合一"为原则从事经济活动的报德思想则是这种观念的理论来源之一.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丰田佐吉、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作为报德思想的信奉者一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践行不辍,使报德思想成为日本企业重视员工权益、构建利益一致型劳资关系的文化道德土壤.
日本企业;劳资关系;报德思想
一、日本企业劳资关系的特征
劳资关系是指雇佣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在日本,一般用"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即经营者的关系)来表述这一概念,本文以"劳资关系"一词泛指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劳资关系伴随着雇佣这一劳动形式自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起就已存在,企业用工资购买员工的人力资本进行经济生产,而员工向企业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生活资源.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双方都希望在这一买卖关系中能实现低付出高收益,使劳资关系成为一种本质上对立、冲突的零和博弈关系.因此,在强资本、弱劳工的现实背景下,企业员工组建工会来维护自身在工资、福利、劳动安全等各方面的权益,阶级斗争性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关系的基本特征.而在日本企业中,雇佣关系的长期化使劳资双方的利益趋于一致,和谐与合作淡化了这种特征,或者说劳资关系的对立本质在日本企业没有显性化.
劳资博弈实质上是一种权益之争,先"权"后"益",有"权"才能有"益".战后,日本的"特殊法人"等制度使股东基本上丧失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权,而另一方面,随着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等惯例与制度的实施,包括内部晋升的管理层在内的员工集团与企业结成了利益一致的"命运共同体",掌控着企业的经营主导权.他们不仅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也以长期雇佣、高工资、高福利、持股等形式分享利润.1955年,为了加强劳资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日本社会经济生产性本部的努力下,"维护扩大就业、劳资协商协作、成果向劳资双方公平分配"的三项原则获得社会各方认可,至今仍是日本各层级处理劳资关系的基本原则.在日本,作为代表雇佣劳动者权益、旨在改善成员就业条件的工会多以企业层面为中心进行活动,基于共同利益,一般以"生产上合作,分配上对立"为行动纲领.例如,自1954年起,日本每年春季劳资双方都要围绕新财政年度的工资调整进行集体谈判,俗称"春斗".在交涉过程中,员工坚守岗位以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极少采用罢工等破坏性手段.不仅工资涨幅由双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协商而定,甚至连引进新技术、拓展海外事业、企业重建等经营战略问题也多通过"劳使协商"方式让员工参与决策.近年来,经济的长期低迷和经营恶化迫使许多企业打破传统惯例进行大幅雇佣调整,日本各级工会对此也多采取了理解、合作态度,使日本企业劳资关系长期保持了稳定、和谐的基本特征.
二、日本企业劳资关系的形成
一种劳资关系的形成是政治、法律、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战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综合状况为形成稳定、和谐、合作的劳资关系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传统文化心理、社会价值观、企业经营伦理观等意识形态因素则可以说是强有力的内在动因.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以朝鲜战争"特需"为契机开始高速发展,劳动力的供不应求使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渐定型,导致原本以自由流动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化,为日本企业工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方面,企业希望通过长期雇佣发挥员工以"岗位轮换"等方式形成的只适用于本企业的特殊熟练技能来回收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在职位与工资随着工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年功体制下,员工在职业生涯前期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工资实质上成为对企业的一种出资,回报则是后期的高工资,而这种回报只有持续在企业工作才能逐步获取,因此,年功制也成为员工退出企业的障碍[1].如此形成的持续"终身"的雇佣期使员工也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二者结成了"命运共同体",而这种关系则左右着成员均为同一企业员工的工会行为,使其具有强烈的"企业主义"合作倾向.另外,内部晋升惯例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大多数选拔自本企业的资深员工,虽然职务的提升使他们由雇员变身成了雇主,但难以彻底改变他们作为员工权益代表的立场.而日本独特的主力银行、法人交叉持股等公司治理机制又使得企业经营脱离了股东监控,管理层掌握完全的经营权,为资本主义"股东权益最大化"原则在日本蜕变为"员工权益最大化"提供了温床.
三、报德思想及对日本企业劳资关系的影响
报德思想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后期著名的农政学家、思想家二宫尊德(1787-1856)创建的以"报德"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该思想认为人之在世无不蒙受自然与社会的恩德,自身也应该"以德报德"来实现利益的社会共享.其"道德经济一元论"明确提出应将经济活动置于道德的约束之下,以"义"与"利"的循环互生来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可以说报德思想蕴涵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精髓,是现代日本企业经营伦理的基础与源头.众所周知,日本企业施行"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模式,员工与企业通过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等制度结成了"员工做主,为了员工"的企业人的联合体[2],建立了以合作性工会为标志的利益一致型劳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其客观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而内在动因则可以说是与报德思想一脉相承的企业经营伦理观.
报德思想是二宫尊德在指导农村经济复兴过程中,吸纳了神儒佛等东方文化的精髓创建而成的,其宗旨是指导人们如何"道德"地获取经济利益,可以说就是一门关于经济伦理的思想学说.在"大日本报德社"的门口竖有两根分别写着"经济门"和"道德门"的石柱,充分体现出报德思想中经济与道德共存并重的基本观念.报德思想认为"没有经济的道德是空谈,没有道德的经济是犯罪",应该"道德为体,经济为用",提倡"从欲而勤家业,制欲而思义务".[3]也就是说,欲望是人们辛勤劳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一味地"从欲"将导致唯利是图、道德沦丧,只有适度地"制欲",即用道德来约束追求利益的行为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实践报德思想的具体方法是遵循"勤、俭、让"之道:将辛勤劳动的成果在适度消费之余"推让"于人以实现利益共享.推演到现代企业的经营行为,即企业应该在提高生产效率、追求合理利润的同时兼顾相关者的利益,以此作为对社会的回报.
二宫尊德被誉为日本的"农民圣人",其报德思想曾由明治天皇(1852-1912)亲自颁令在全国推广,在日本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道德经济一元论"对近现代日本人的道德观、职业观、企业经营伦理观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涩泽荣一、丰田佐吉、松下幸之助、安田善次郎、土光敏夫、稻盛和夫等日本近现代经济界巨匠都曾明确表示是报德思想的信奉者和实践者,正是他们的身体力行使得这一思想成为日本企业经营伦理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成为日本建立"利益相关者所有型企业"[4]的文化意识基础.在日本的企业治理机制下,包括经营管理层在内的员工集团成为与企业目标一致的"企业人",并与股东共享企业利益.制度产生于文化.这种权益共享机制可以说脱胎于日本传统的"村落"文化意识.在村落共同体中,田地、河流、山林等生活资源均归集体所有,村民公平分享以协作方式共同经营的劳动成果,从而孕育出集团归属感、奉献精神、秩序意识、温情主义等大和民族的基本性格特征.二宫尊德以完善的思想体系将其植入到经济活动中,并提出了以"推让"为主要手段的共享之道.推让论不像儒学的仁让思想那样主张毫无私欲的奉献,而是强调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认为"推让一粒米而播之,则生百倍之利",是能实现"自利他利,自他两全"之举,可以说是对百年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一种精辟解读.报德思想堪称是日本企业经营伦理的源头,从一战前后盛行的"家族经营主义"到二战后确立的"日本式经营"无不潜藏着这种共享意识.而作为报德思想信奉者的企业家们的经营活动则直接推动了这种"利益一致型劳资关系"的形成.
四、日本著名企业家的报德实践
1.涩泽荣一与报德思想
涩泽荣一(1840-1931)是日本现代企业制度——"株式会社"的创始人.他弃政从商,一生亲手缔造了500多家企业,遍及银行、保险、矿山、铁路、机械等日本当时最重要的产业领域,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作为报德思想的信奉者深受"道德经济一元论"的影响,认为"增加财富的根本方法就是以仁义道德为本,以公平正义为理".他在晚年将自己一生的成功经验总结为能"一手执《论语》,一手握算盘",算盘因《论语》可打得更精,《论语》也因算盘而得出真正的致富之道,二者是息息相通、近在咫尺的关系[5].基于这种义利观,涩泽荣一认为劳资双方如果都能以"王道"即"仁义之心"对待对方,就能同心协力共同获益,而不必利用法律来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这才是真正的和谐.作为第一代企业家的涩泽荣一在生产经营中努力践行"义利合一"论,使日本近现代企业从创建之初就融进了道德伦理观念,并在以后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全面影响着劳资关系.
2.丰田佐吉与报德思想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是目前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被业界誉为"最赚钱的汽车公司".使其长期保持着成长与活力的是独创的丰田精益生产方式,丰田人将其中的秘诀归纳为"对人性的尊重"及"人的智能和准时化生产"[6].丰田将企业视为"员工与社会公物",通过稳定雇佣、公平工资、高福利来满足员工的生活需要.在丰田,员工不是单纯"提供劳动的人",而是"推动和发展企业的人","去上班就是去发挥智慧",企业不仅是生计之所依也是获得人性尊重与自我实现的地方.正是这种目标一致、互利共赢型的劳资关系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成为丰田生产方式的动力之源和运行保障.丰田"以劳资相互信赖为基本,将个人创造力与团队合作发挥到最大限度的企业风气"作为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之一."丰田基本理念"是在全面继承"丰田纲领"精神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扩充、修订而成的. 1935年,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根据父亲丰田佐吉的遗训制定了丰田集团的基本经营方针,称为"丰田纲领".第一,上下一致、至诚工作,实现产业报国;第二,潜心研究制造,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第三,戒骄戒躁,踏实稳重;第四,团结友爱,让公司成为温暖的大家庭;第五,尊崇神佛,力行知恩图报的生活."丰田纲领"可以说是报德思想实践者丰田佐吉一生的写照,是"至诚、勤劳、分度、推让"论在企业经营中的再现.
丰田佐吉(1867-1930)出生于一个贫困的木匠家庭,父亲丰田伊吉(1840-1924)早年就加入了普及推广报德思想的民间社团"报德社",一生遵循"勤、俭、让"之道.丰田佐吉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将"劳动、感谢、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并身体力行.1955年丰田公司刊发的《丰田佐吉传》中写到: "综观丰田佐吉翁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内心精神活动深受日莲主义与报德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报德思想的教化可以说支配着佐吉翁的精神世界."丰田佐吉多次表示"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感谢部下和所有支持自己的人",因此要"力行知恩图报的生活",要"至诚工作,实现产业报国".作为一名企业家,丰田佐吉一直以这种"报德"之心对待身边的员工,他将员工视为子女,自己则像家长那样承担起培养和照顾之责,努力"让公司成为温暖的大家庭",是家族经营主义忠实的践行者.然而,这种关系在战后初期萧条、混乱的经济形势下同样经受着严峻考验. 1950年,面临倒闭危机的丰田公司迫于融资银行的压力在企业内部募集自愿离职人员,由于最终未能与工会达成共识,引发了持续两个月的大罢工,致使社长丰田喜一郎引咎辞职.事后,公司为离职员工的生活及再就业等提供了全面帮助,并逐渐获得了工会的理解与配合.劳资双方都从这一事件中汲取了教训,从此开始了长期合作之路.现任社长丰田章男在时隔近60年谈到这次丰田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罢工时说:"这次事件反倒标志着牢固劳资关系的形成,并一直支持丰田走到今天."可以说,源于报德思想的共享意识经由几代人的传承已经成为丰田家族的DNA,并通过"丰田纲领"、"丰田基本理念"等转化为丰田企业精神,构建出基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存型劳资关系,为丰田生产方式的诞生与运行奠定了基础.
3.松下幸之助与报德思想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1894-1989)与报德思想渊源甚深.他在谈到自己如何走上生产经营之路时曾说是受到了《二宫翁夜话》中一则小故事的启示:两个乡下人来到江户(东京旧称),看到在这里水是作为商品出售的.其中一人觉得在江户连水都要花钱买就返回了家乡,而另一人则认为在江户连卖水都能赚钱就留了下来.受此启发,松下幸之助就像那个留下来的人一样看到了电器的商机并开始了创业.在报德思想的影响下,他把企业看做是"用天下的钱和天下的人在经营的社会共有物",因此,"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为提高人们的共同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7],并亲书"共存共荣"匾额挂于公司的会客室中.1928年,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松下公司陷入了经营困境.但松下幸之助宁可实行半日工作制,也决不解雇一名员工并照发全薪,而员工则自发地利用工余和假日推销库存品与公司共渡难关.松下幸之助将劳资双方看做车的两个轮子,只有大小一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协调,车子才能顺利前行.因此,他曾以资方代表的身份亲自出席松下电器工会的成立大会,并发表了表示支持与祝贺的演讲,成为当时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典范.1960年,松下公司将"在不降低工资的情况下,实现周休二日制"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并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又提出了"使松下电器的工资标准超过欧洲,接近美国"的努力目标.此后,松下公司一直坚持将员工权益的保护与提高列入长期发展规划,以利益共享观构建"共存共荣"型劳资关系.
4.稻盛和夫与报德思想
稻盛和夫是日本"经营四圣"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他亲手创立的京瓷和第二电电株式会社先后进入了世界500强行列.2010年,78岁高龄的稻盛和夫在日本政府的盛邀之下,以"零薪酬"出任已申请破产保护的日本航空公司CEO,并在接管半年后实现赢利.创造了这一经营奇迹的正是稻盛和夫"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敬天"是指在商业活动中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爱人"则是要善待他人,包括股东、顾客、员工在内的所有相关者,以"利他"思想为本位进行企业经营.稻盛和夫曾用一个方程式来解析成功的构成要素:成功=人格理念X努力X能力,他多次在讲演和著作中提到报德思想是这种经营理念的源头之一,经常以二宫尊德的成功事例来印证这一方程式的有效性.以至诚之心待人、以勤奋态度工作、以共享方式回报社会的稻盛哲学是对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大家族主义经营"就是这种思想在劳资关系中的体现.稻盛和夫认为企业就像一个大家族,所有成员应该像父母兄弟间一样相互信任、关心、帮助,这种关系是不计得失、不讲功利的.企业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者只负有限责任,而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责任则近于"无限".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使京瓷的劳资双方结成了坚不可摧的同盟者关系.在石油危机期间,行业总工会曾希望京瓷工会向公司提出加薪29%的要求,京瓷工会以"不同企业要有不同劳资关系"为由拒绝服从,不惜退出行业总工会.《京瓷工会宪章》明确指出劳资双方是"共同开拓命运的同轴关系,将共同分担重大责任".而这次稻盛和夫以古稀之龄接手日航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我的方式尽最大努力拯救日航员工".为了重振这家日本战后负债最高的破产公司,稻盛和夫不得不忍痛首先进行大量裁员,他说:"这辈子我没有解雇过任何一个人,这一次让我非常难过."稻盛和夫不仅将这些员工大量安置到自己的企业,还恳请在他创设的"盛和塾"学习经营管理的中小企业家们进行接收,以保障日航员工下岗后不失业.稻盛和夫"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与报德思想一脉相承,事实证明,其内蕴的共享观念不仅有助于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是获取经济收益的无形利器.
五、结 语
报德思想的核心要义是通过回报社会实现利益共享,主张以"义利合一"为原则从事经济活动,蕴涵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精髓.二宫尊德当年曾以此为法,成功地指导600多个村镇振兴了经济,在日本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涩泽荣一、丰田佐吉、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日本近现代经济界的领军者们都不断地从报德思想中汲取智慧.正是他们的身体力行使得报德思想成为日本企业经营伦理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道德与经济的结合,使日本企业经营者更倾向于将本质上对立的劳资关系家族化、温情化,是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等管理模式形成与施行的文化土壤,而这些制度又进一步巩固了日本企业以稳定、和谐、合作为特征的利益一致型劳资关系.
[1]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现代日本企业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64-80.
[2]松本厚治.企业主义[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27.
[3]福住正兄.二宫翁夜话[M].东京:龙溪书社,1977.
[4]DORE R.企业为谁而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5.
[5]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 126.
[6]大野耐一.丰田生产方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7]松下幸之助.实践经营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671-7041(2012)03-0040-04
F246
A*
2012-02-27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DJ Y050);大连市社会科学院立项课题(2011DLSK175)
刘 容(1970-),女,博士研究生,讲师; E-mail:liurong0606@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