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我见
——基于国际经验的几点认识

2012-03-29

当代世界 2012年3期
关键词:节约环境保护科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我见
——基于国际经验的几点认识

■陈江生 丁俊波/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不我待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从经济总量上看,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从人均上看,正在逼近世界平均水平,人民生活已然步入小康。但同时,新的问题却不断出现并累积,值得我们认真面对。

首先,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增长的硬约束。在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迅速,但却是在资源能源利用率不高的条件下达到的。这就带来了下一步如果继续增长,资源无法支撑的问题。以能源消耗为例。2009年中国GDP为4.9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8.6%,而能源消耗为22.6亿吨油当量,占世界能源总消耗的19.2%。如果做简单外推,按照原来的发展方式,GDP再增长,比如翻一番的话,世界能源就可能难以支撑;增长更多的话,则是一定支撑不了,没有那么多。同样,环境问题也告诉我们,旧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以空气污染为例,2008年中国的PM10值为65.6,远远高于欧洲的20.3,日本的27.1,美国的19.4。如果GDP再翻一番,排放也翻一番,那么PM10会变成什么样?可如果我们不增长同样是不可能的,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才占世界人均的一半,总不能世界人民可以小康,发达国家人民可以富裕,中国人民就必须贫穷。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只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增长,又要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排放。

其次,结构的不协调已经累积到了制约发展的程度。大家知道,木桶理论,木桶装水,水是只能装到最短的那块的,再多就会流掉。我们的发展也适用这个道理,不协调可以,但到了一定程度,它就会让你装不下水,发展不了。从产业结构上看,三大产业中,农业太短,粮食安全存在重大隐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太弱,对外依赖过重。从收入分配看,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3倍多。在城市内部,收入分配在行业、不同阶层差距同样巨大。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5年就达到了0.42,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由于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当收入差距加大时,就会出现高收入人群有钱没处花,低收入人群没钱花的现象,不但抑制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制约经济发展。从消费投资结构方面看,国内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投资和外需的比重越来越大。旧经济增长方式的这种不平衡发展累积到现在,已经到了不调整,木桶很快就要盛不住水的程度了。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第三,科技创新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和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将面临停滞。科技创新是将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应用到具体生产、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是推动经济发展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力量。如果说在过去我们还能主要靠引进来实现增长的话,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这种方式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差了。但是,中国当前却还难以靠自身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另一方面,中国科技转化率也比较低。目前中国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专利的转化率更低,只有10%左右,造成了科技成果的浪费。如果中国不能把经济增长转变到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科技创新,依靠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上来,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可能会下降得比较快。

当然,从现有的发展趋势和经济要素调整状况看,我们按照原来的发展惯性还能发展一个时期。但是,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好地解决,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很可能在下一个阶段停滞。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时不我待。

发达国家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不同时期先后完成了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基本维持了正常的增长,保证了自身的财富地位,而且较好地做到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各国做法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一、发达国家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做法

发达国家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有效地克服了其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美、日、德等国家都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相当重视,其中德国的做法较为典型。

德国的做法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出台各种各样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法,构成较完整的法律体系,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提供法律支持;二是建立一个高效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各部门在这种完善的体系下各司其职,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三是实施一系列高标准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计划,引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确保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四是运用法律、司法手段及地方监督机构对环保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督;五是制定各种法律和经济政策,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德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另外,日本也相当重视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建立严格的环境规则和环保标准,用以引导企业和社会的行为,推进清洁能源的开放和使用。美国则运用多种手段,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以政府、企业、第三方合作者共同参与的模式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发达国家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做法

发达国家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做法主要集中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收入分配的调整,以此推动城乡差距的缩小及内需的扩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日本的做法较为典型。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日本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和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法律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的产业政策大概以十年作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针对经济的变化确定不同的主题,并通过各种手段推动产业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随着每一次的产业政策调整而发生变化。同时日本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法律,与当时的产业政策紧密结合,主要分为发展产业的扶持振兴法,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法和特殊产业的结构改善法三大类,分别对不同的产业进行扶持,淘汰。

在调整收入分配方面。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完善税制改革,实现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参保,扶持弱势群体;制定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工人收入水平;加大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政策倾斜,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内需的扩大,从而拉动了经济增长。

另外,美国也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信息服务业等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援助福利体系,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差距。德国则采用加速折旧,财政直接拨款等措施加速主导工业的崛起,推动结构调整;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

三、发达国家在提升科技创新方面的做法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美国做得较为成功。

首先,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力量,将科技创新战略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其次,通过对教育的大规模投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第三,政府机构大规模的科研投入,确保科技创新工作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第四,大量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鼓励私人企业开展科研工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五,采用学研结合的一系列措施,注重技术的商业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另外,日本高度重视教育,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倡导终生学习,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进行改进和创新,发展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德国也历来非常重视教育,竭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投入较多的资金。

几点认识

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进行全面规划

首先是对国土布局的全面规划。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情况不同,环境承受能力也不同。哪些地方适合人居,就建议多种些树、种些草,建些高低搭配的楼宇;哪些地方适合建工厂、修能源基地,就建议在那修出现代化制造业的规模和气势来;哪些地区宜农,就建议少放些人,少点房屋,多些种植。根据规划,逐步引导,完成之日,无论运输、生产还是生活都能达成最大限度地节约。其次是对资源使用的全面规划。在现有基础上,依据资源分布情况,拿出限制什么、推动什么的发展规划来,不是一乡一县的,而是一国一域的;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对未来资源变化的预期,拿出发展的规划来,不是一年两年的,而是十年二十年的。用这些规划来规范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来催生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来发展循环经济。当然,这里强调的是规划,而不是计划。就是因为我们不能认为规划制定者就一定对,就一定可以让别人必须如何如何,但提供一个方向,在更多研究的基础上为零散的业者提供引导总是有益的。

二、用“倾斜”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弄清哪些结构不调整已经严重拖发展的后腿了;哪些结构调整后能够有效地拉动发展;哪些结构的调整收益一定远大于成本。其次是强大的“倾斜”推进。对于要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要进行全面的倾斜,从税收到资金,从人才到舆论去做全方位的投入。对于要限制的部分,要制定严格的标准,严格地执行标准,坚决把不能达标的部分淘汰出去。对于城乡发展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投资结构,同样要在可行的前提下敢于出手、敢于下重手去调整。

三、突出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地位

第一是突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首要作用。人类的所有事情,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后都要落实到人的头上。从各国的经验看,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他习惯粗放型发展,让他集约型发展,他就会很费力,甚至不屑一顾。他不懂得科技,他不懂得创新,人类进步便依靠不了他。因此,我们认为第一是尽国家之所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现代科技知识、创新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第二是突出科技创新的地位。对于科技创新要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地位一起突出。硬环境是指大规模的开发投入和转化投入带来的硬件的改善。国家资金在这方面要带头,在保障第一位的教育之后,第二大的一块就该用来支持科技创新硬条件的改善。软环境则是指制度和意识。一是要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是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研工作者的氛围,打破现在越来越重的官本位氛围。三是要建立更加开放的体制,能够吸引全世界科技人才。

(第一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娟娟)

猜你喜欢

节约环境保护科技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节约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节约
节约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