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之外的伊朗
2012-03-25依云
文/依云
想象之外的伊朗
文/依云
伊朗电影早已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成为人们了解伊朗的一扇窗口,然而其丰富多姿的文学在国内却鲜少有译介。伊朗电影向来以充满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独到的观察为大众熟知,与近日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相似,伊朗小说《灯,我来熄灭》也是从一个家庭的生活着眼,反映了各种在伊朗的传统与现实的重压之下造成的分离与隔阂。这本发表于2001年的小说是伊朗当代最享盛誉的女作家佐雅•皮尔扎德的代表作,囊括了当年伊朗的所有重大文学奖项,随后其法语版和德语版在法德两国的文坛广受赞誉,英文译本也将于今年出版。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伊朗南部的石油城市阿巴丹。主人公是生活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的主妇克拉丽斯,她拥有她想要的一切:受人尊敬的在石油公司上班的工程师丈夫和三个孩子。然而她的平静结束于对面神秘的亚美尼亚家庭的到来,温文尔雅的鳏夫和他看上去惹人怜爱的女儿,以及他的母亲,一个有着不同寻常的过去并且举手投足充满盛气凌人的贵族气的老妇人。这一家人在不知不觉间已深入影响克拉丽斯的生活,在她厘清这一切纷乱的变化之前,一场蝗灾过境掀起了那些存在于她内心深处连自己也从未了解的情绪。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灯,我来熄灭》展现的是一个在我们想象之外的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还是还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上世纪60年代正是伊朗女权运动高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伊朗正地处东西方冷战的前沿。政治文化发展与传统的不协调造成的矛盾正在繁荣表面下暗流汹涌。
在这样喧闹的社会背景之下,皮尔扎德描写的却是一个主妇眼中的日常生活。西蒙尼扬一家突然的到来掀起了她内心的一场风暴,展现出自我、社会与道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复杂冲突。皮尔扎德的叙事艺术将琐碎的日常生活陌生化,变得幽默又充满悬念。克拉丽斯内心的变化,投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变化对每一个个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小说是对对伊朗人在逐渐走向伊斯兰革命的年代里的动摇与希望的尖刻洞察。
出生于1952年的佐雅•皮尔扎德是伊朗当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这位伊朗的亚美尼亚作家是伊朗现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现在定居于德黑兰的她1952年出生于石油城市阿巴丹,也就是小说发生的地方。有着信仰基督教的母亲与穆斯林的父亲,双重的文化背景让她更能敏锐地洞察社会与文化的复杂性。以皮尔扎德为代表的当代波斯作家们,正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向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伊朗的窗。
皮尔扎德深谙语言之道,这使得她的小说既呈现出日常生活的口语化特点又带有一种优雅的幽默感。不同于其他政治上野心勃勃的作家,皮尔扎德以她独特的叙述将伊朗人的生活现实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复杂性呈现于国际社会面前。《灯,我来熄灭》曾获得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年度书籍、伊朗“雅尔达”文学奖,以及在伊朗文学界拥有极高威望的“胡山格·古尔希里”独立评审委员会年度最佳小说奖。这部小说以简单却又优美的叙述语言以及对内心冲突的巧妙表现,充分发挥出对话的表现潜力,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成为波斯当代文学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