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把血肉与灵魂转移到作品里

2012-03-25

全国新书目 2012年10期
关键词:文学奖莫言小说

莫言:把血肉与灵魂转移到作品里

当瑞典文学院宣布,来自中国的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时,持续了几个月的传闻终于得到验证,而争论与评议也如火石般不断地在各大媒体版面中碰撞。文学院对于莫言能够获奖给出的理由是:“他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之间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对于莫言获奖,国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既有支持其言论作品大胆直率的,也有批判其创作过于阴暗偏执的。而不少作家认为,莫言获奖,中国纯文学将会迎来春天,势必带来一股文学热潮和阅读热潮。

莫言最早发表的作品多为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为了孩子》、《售棉大路》等都是其80年代初在文学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其后因小说《岛上的风》得到军艺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赏识,进入该系学习。随着驾驭文笔的技巧日益成熟,1985年开始,他的写作逐渐转向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白狗秋千架》、《红高粱》等都是莫言这一时期发表的中篇佳作,引起了不少作家和评论家的关注。其中《红高粱》不仅获得1987年全国中篇小说奖,更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成后来获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同名电影。不过与此同时,其中篇《欢乐》《红蝗》因为强烈的个性风格、大胆和亵渎精神,受到当时评论界的强烈批评。而其后,他的创作逐渐显现出风格多样的特点,既有原来一直专注的中短篇,也开始着笔长篇、剧本等等。虽然其长篇《十三步》在1988年首发时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和认同,但他早期发表的《白狗秋千架》在同年获得了台湾联合文学奖。至此,莫言的创作风格已经成型并被文学界熟知。《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等等后续的作品无不体现着现实与荒诞、想象与魔幻的极致。很多这个时期的作品逐渐被海外认同,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他于1993年发表的长篇《酒国》,因为结合了侦探小说、残酷现实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象征主义小说、魔幻小说、武侠传奇小说、抒情小说、结构主义小说等多种文体,被称为小说实验文体的“满汉全席”。其译本后来获得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颁奖方更给出了“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法国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的高度评价。

自90年代开始,莫言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长篇创作上。1995年出版的《丰乳肥臀》长达50万字,也因为内容的尖锐而引起过轩然大波,很多老作家和老干部写文章批判、写信上告,并有高级干部主持会议研究。这部长篇保留了莫言一贯的现实主义,在叙事背景、人物关系结构等方面都异常饱满丰富,并于1996年获得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也许也是因为这部长篇强烈的争议性,莫言沉默了好几年。期间他创作了《红树林》等影视剧本,也发表了一些散文。直到1999年,他连续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四部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野骡子》、《师傅愈来愈幽默》,算是重返文坛。2001年,他再次出版长篇《檀香刑》,获得首届“鼎钧文学奖”,授奖辞中指出“‘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使得《檀香刑》比以往任何高扬‘民间性’的小说实践,走得更远,也更内在化”。2003年出版的《四十一炮》也因其“通透的感觉、奇异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精神以及对叙事艺术的持久热情”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而真正体现出莫言语言极有弹性,叙事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典型作品应属2006年出版的《生死疲劳》——天马行空地对轮回成马、牛、猪的主人公西门闹分别叙述,既虚幻又充满现实主义。这部作品也入围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但是当时还没有被文学界深刻感受到。2008年,莫言以一贯的现实主义写下了长篇小说《蛙》。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这部作品也把莫言的写作生涯推向了一个高峰,他凭借此作于2011年获得中国的最高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纵观莫言31年来的创作生涯,他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通过经营“高密东北乡”,莫言创造了类似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的文学地理世界。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其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正如诺贝尔授奖辞所言——“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关于这位中国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在争议之余,我们不妨放眼于他的作品本身,探讨作品内在的反省和表达,再去判断是否如他本人所言——“一个作家一辈子其实只能干一件事: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1986年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为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十三步》是莫言在1988年创作的一部充满艺术实验的长篇小说, 2000年修订。小说运用现代主义艺术手法,通过人称和视角的不断变换,全力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困境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荒谬现象。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劳累致死后,因为必须给王副市长让路整容,被塞进冰柜,居然又荒诞离奇地复活;妻子屠小英以为他已经死去,拒绝他再进家门。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婵将死而复活的方富贵改容成自己的丈夫张赤球,让他代替张赤球登讲台给学生上课,同时让真正的张赤球去做生意赚钱。真实的张赤球在现实中变得像孤魂野鬼、无家可归。于是,现实生活原有的秩序不复存在,每个人物都在荒诞的境遇中失去了本性。

《食草家族》是莫言1987至1989年创作的一部肆意挥洒奇崛想象的作品,被誉为当代汉语文学中将荒诞与魔幻发展到极致的长篇力作,同时也是一部充分表达莫言“食草哲学”、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膜拜、对性爱与暴力的看法的作品。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生活在贫瘠而富饶的土地上的世世代代人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与魔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的细节与天马行空的抒写,在这部奇特的作品中达到浑然一体的融合。小说由五个中篇长度的故事和一个短篇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在形式上各自独立,但是内在精神上却互为一体。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体现中国作家良知、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力作。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数千农民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大量种植蒜薹,结果蒜薹全部滞销,县政府官员却不闻不问,忧心如焚的农民自发聚集起来,酿成了震惊一时的“蒜薹事件”。这起被报纸报道的事件促使莫言放下正在创作中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创作出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力作。在结构上,这部小说采用民间艺人演唱与正文叙述结合的互文方式,汹涌澎湃,充满力度。此次出版的为全新修订版。

《酒国》是莫言于1989至1992年全力打造的一部将现实批判锋芒推向极致,并在叙事实验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的长篇力作。在小说中,省人民检察院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到酒国市调查一个特殊案子;但到酒国市的人没有谁能经得起诱惑,在权力、美酒和女人之间周旋的过程中,丁钩儿虽不断提醒自己不喝酒,最后却醉酒淹死在茅厕里。通过丁钩儿的故事,小说犀利地揭示了这个社会的可怕奥秘。与丁钩儿故事并行的是出现在小说中的作者与酒国市文学青年李一斗关于文学创作的通信,以及李一斗创作的小说作品;这些小说作品在风格上五花八门,堪称是小说文体的“满汉全席”。本书法语版获得2001年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丰乳肥臀》是莫言早期创作中的一座高峰,也是篇幅最为饱满的一部长篇力作。小说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以汪洋恣肆的笔触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描绘。书中的母亲艰难孕育了上官金童和他的八个姐姐,众多儿女组成的庞大家族不可抗拒地被裹挟卷入了20世纪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进程。小说通过描写家庭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表现了莫言对于女性的同情和赞颂。同时小说书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本书获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红树林》是莫言1998至1999年创作的一部背景离开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的故事转向南海之滨的现代化都市和淳朴的南国渔村。小说中既有对权欲、钱欲、情欲、性欲等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阴暗面的淋漓再现,也有对老一辈革命历史以及老一辈的子女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恨情仇的生动描写。小说在艺术上追求创新,通过一个处处在场又并非真实存在的、全知全能的“我”来展开叙述,时而把视角对准小说中的当下情景,时而把故事拉到历史和传说之中;各种叙述手法犹如万花筒一般,不断变幻,但在整体上又不乏一气呵成的艺术魅力。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打造出来的一部长篇力作,初版于2001年,被誉为当代汉语文学中“真正民族化的小说”。作者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背景,通过讲述泼辣又深情的女性媚娘与其亲爹、干爹、公爹等男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的复杂关系,深入挖掘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戏文资源,用摇曳多姿的笔触、悲喜万分的激情,淋漓尽致地抒写了清朝末年“高密东北乡”发生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抗争,一桩骇人听闻的血腥酷刑,一段缠绵悱恻的感人爱情,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民间猫腔。作者采用“凤头——猪肚——豹尾”的神奇叙述结构,融入民间说唱艺术之精髓,凭借出神入化的文学语言,使小说成为一部诉诸声音,可以用耳朵阅读的神品妙构之作。本书获得2002年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四十一炮》是莫言潜心打造的一部在艺术上勇于探险的长篇力作,初版于2003年。小说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身体已经长得很大、精神心理却仍旧停留在少年时代的主人公罗小通狂欢化的诉说,重构了人生的少年时光,抒写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揭示人性的裂变的同时,写出了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茫。小说另有一条副线,讲述了一个老和尚的传奇人生——一个曾经身份不凡、过着奢靡肉欲的生活的国民党军官的传奇。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实和虚的场景不断变换,小说叙事曲折迂回、酣畅淋漓,以作者独有的方式重构了农村改革初期的历史。

《生死疲劳》是莫言2005年以喷涌般的气势创作的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巨著。在小说中,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这部小说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巨制;关于生命的六道轮回想象撑起了这座气势宏大的文学建筑,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本书获得2007年“‘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入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小说排行榜”(榜首),亚洲周刊“2006年十大好书”。《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初版于2009年。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在艺术上极大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本书获得中国最高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南方周末》评选为2009年“文化原创榜年度图书虚构类致敬作品”,并入选多项年度好书排行榜。

猜你喜欢

文学奖莫言小说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文学奖与文学史秩序建构(评论)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启事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莫言:虚伪的文学
文学奖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