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2012-03-23饶芳
摘要:中國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笔者从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的起源、发展、转折着笔论证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为现代建筑规划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意思。
关键字:古都;建筑规划;发展
Abstract: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heritage,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planning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turning a pen demonstr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for modern architecture planning with reference,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Key word: ancient capit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87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代都城是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和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是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中国古都的城建规划虽然千差万别,但观其大略也有一个总体规律可循。尤其是研究七大古都的城建遗迹与遗址,更可以看出我国古都城建规划演变的轨迹。
1 我国早期的都城规划
河南安阳最早的古城即殷都,武王灭商后,这里成为一片废墟,故而史称殷墟。经过数代考古学家的发掘与研究,已经基本搞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分布情况:其中心部位即今小屯村一带,总面积超过24平方公里。殷代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即集中在这一地区。小屯村的东北部是殷墟的中心,殷王室的宫殿宗庙坐落在此地;而王宫外围则发现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洹北侯家庄西北岗、武官村北一带则是历代商王的陵墓和贵族墓葬所在地在洹河南岸小屯村北一带,在南北280米、东西150米的范围内,集中而有规律地排列着50多座大型建筑基址,其中大概包括三个建筑群:除已经被洹水冲毁的北部的建筑群外,商王室的宗庙分布在居中的建筑群内;而宗庙西南则是祭祀“上帝”和自然神的处所,以一个大型的夯土台为中心。根据从殷墟出土的部分建筑材料即可看出,殷代的宫殿建筑的确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但从总体看,这一时期的古都尚处于我国都城建设的初期阶段,还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宫殿、宗庙、手工业区和生活区呈分散存在状态,都城还没有城墙,只是挖了一道濠沟作为防御工事。它反映了当时城乡分化开始不久,王权虽已确立但氏族部落依然林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2 古都规划的发展演变
整个洛阳可以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博物馆,尤其是历代的古都遗址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昔日的辉煌和不同时代的建都原则。在洛阳历代的文物遗址中,居于首位的当为偃师二里头夏都斟、偃师尸乡沟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这五座城址在洛河两岸先后兴建,东西错落有致,其形制、布局、宫殿的形状、宫殿的配制方面都存在
着较强的连续性,实为我国古代都城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考古学界认为,从东周至两汉的都城,是中国古都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随着铁器的使用,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的犁耕农业和手工业、商业逐步发展起来,从而导致了城市的大量兴起。与此同时,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也逐步发展与完善。于是这一时期的都城形成了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都城面积扩大,都有城墙包围,城市经济和生活已发展到相当繁荣和集中的程度;2)全城往往由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组成;3)在宫城和郭城内,分布着许多手工业区;4)郭城内出现了由官方控制的特定的商业区—市;5)主要宫殿皆设于制高点以便控制全城,居民与市场均实行密封式管理。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在魏晋洛阳城的基础之上修建了一座新的洛阳城,它更有特色:其总体布局更多地依从了《周礼·考工记》,它改变了秦汉以来多宫制和东汉南北二宫的分散布局,使其城内布局主从分明,井然有序。北魏洛阳城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之一。其都城建设规划可以视为古代都城规划建设中的里程碑:它不仅改变了秦汉以前分散的宫殿、苑囿布局,而将其集中一域;而且首创了城内里坊制的布局制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内设置了大小不同、经营各有侧重的贸易市场,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期都城内合理设置市场开了先河。可以这样说,北魏洛阳城的建设,奠定了我国古代都城合理规划布局的科学基础,在我国都城建设由前期向中期过渡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古都规划的关键性转折
邺城遗址位于今安阳市东北20公里的邺镇一带。漳河从西向东从中穿过,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现遗留有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残迹,这就是曹操所建的著名的三台。自从三国曹魏在此定都以来,后赵、前燕、冉魏、东魏、北齐又先后在此定都,共历时126年。
从曹魏至隋、唐的都城,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界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匠人营国”的原则成为这一时期都城规划的指导性方针,从而导致了讲究对称均匀、突出中轴线设计和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为基本特点的新型都城的出现,即在森严的等级观念的驱使下,强调城市方正的格局以突出主从的分别,因此这一时期都城的基本特点是棋盘格形密封式的城市规划制度。
曹魏邺城的建设规划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改了两汉以来都城宫殿区分散建筑的布局,基本上采用了“匠人营国”的建都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学术界一般认为,曹魏邺都北城的规划,是中国古都中明显受到《考工记》影响的实例。此后,北魏、隋、唐、北宋、元、明、清等王朝都城的规划都深受其影响。这一规划思想的特点是,城市呈方型,它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虽然不一定都是“方九里”,但一般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所谓“旁三门”,是说外城每边城墙开3个城门。“九经九纬”是说城内纵横街道各有9条或略有变化。“九”是《周易》中最大的阳数、天数,“九九”为极阳数,只能用于皇帝之所居。“经涂九轨”是说大街的宽度可以同时走9辆马车。左边建太庙,右边建社稷坛;前边为朝廷办公之地,后边为市场,市、朝各100步。实际上都有扩大。这种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中轴线设计,以及“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具体规划等在以上王朝的都城规划中确实都有明显的体现。
曹魏邺城以宫殿区为中心,采用中轴线对称形式,建成了一座长方形的、棋盘格式的城市。其北城与南城连在一起,合计周长40里120步,共有18座城门。整个建筑皆为曹操时所建,整座城市巍峨壮观,其宫殿“朱柱白壁,碧窗朱门,仰宇飞檐,五色晃耀”。总体规划对隋唐及其以后的都城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此后各朝都城建设的蓝图。
参考文献:
[1] 赵哲磊; 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科技信息[J];2010年10月
[2] 王娟.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作者简介:饶芳 ,女,湖北省仙桃市人,就读于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08级土木工程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