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原理及处理方案
2012-03-23邓若瑜
邓若瑜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旧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方案。
关键词:沥青路面裂缝 处理方案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old asphalt pavement common disease types and causes, and put forward a plan to deal with.
Keywords: asphalt road surface crack deal
中圖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只有交通发达,才有经济繁荣。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政工程作为基础建设已成为经济发展最的首要手段。
由于沥青路面较水泥砼路面具有行车平稳、不反光、噪声低、粉尘少、维修养护方便且对交通影响少等较多的优点,加上改性沥青的推广使用,使近年新建成的路面及桥面几乎都采用了沥青路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沥青路面将会慢慢转脆,失去弹性,逐渐硬化,出现裂缝、坑槽,直至老化、严重龟裂。
旧沥青路面的破坏主要表现为裂缝类、变形类、松散类、水损害和其它破损等形式。以下论述旧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原理及处理方案:
1裂缝类
沥青路面裂缝分为网裂和龟裂两类。
1.1网裂和龟裂病害原理:网裂是轻微裂缝,呈发状、条状或不规则的细缝,以及划痕等;龟裂是较严重裂缝,缝宽在3mm以上,呈块状的不规则裂缝。
1.2裂缝处理方案:灌缝填充法、热粘压缝带法、冷压缝带法等。
1.2.1灌缝填充法:封闭裂缝所在车道;切割机(或扩缝机)进行扩缝,扩缝后裂缝宽约0.4~0.8cm,深约2cm;采用高压气体吹缝,清理裂缝内杂质和灰尘;路面灌缝机灌缝,密封胶加热后,在灌缝机压力作用下灌入裂缝,使之封闭。
1.2.2热粘压缝带法:封闭裂缝所在车道;根据裂缝宽度选择粘封带规格、宽度;粘封带粘贴裂缝,同时使用气枪烧熔粘封带,从而封闭裂缝。
1.2.3冷压缝带法:封闭裂缝所在车道;直接使用冷封缝带粘贴裂缝,然后开放交通,利用行车的碾压把部分胶体挤压入裂缝,封闭裂缝。
2变形类
变形类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油包、拥包、泛油,另一类沉陷、车辙、翻浆。
2.1油包、拥包、泛油病害原理:
2.1.1油包是指沥青路面出现块状凸起部分,因表层骨料少、细料多、含油量过大,在行车作用下形成的硬油包。施工不慎漏油未及时清除,也可产生油包。可列为变形类病害。
2.1.2拥包是指沥青路面上产生不稳定、有弹性、厚度大于1.5cm的局部隆起的软油包,大多出现在行车带或行车带两侧。属变形类病害。
2.1.3泛油是指沥青路面在高温季节沥青被挤出,表面形成薄油层,发亮,镜面,有轮印。属其它类病害。
2.2油包、拥包、泛油处理方案:
2.2.1沥青路面油包,在气温较高时(或用加热器烘烤发软后)将油包铲除,找补平整,再用烙铁烙平。对油钉或撒漏形成的油包,在气温高时铲去即可。
2.2.2因沥青路面面层原因引起的拥包,在气温较高时(或用加热器烘烤发软后)铲除,找补平整。面层较厚拥包较大,可在气温较低时,采用路面铣刨机铣平。属于基层原因引起的拥包,采用挖补方法处理。
2.2.3沥青路面轻度泛油,可撒石屑或粗砂,通过行车碾压至不粘轮为度;泛油较重路段,先撒碎石,待稳定后再撒石屑或粗砂,引导行车碾压;严重泛油路段,在高温季节撒粗碎石强压处理,待基本稳定后,再分次撒碎石,引导行车碾压成型。
2.3沉陷、车辙、翻浆病害原理:
2.3.1沥青路面沉陷主要是由于路基碾压不均匀或局部回填不密实,受到水的浸透而引起的路面损害。属变形类病害
2.3.2车辙是指沥青路面,沿行车轮迹产生的带状凹槽。属变形类病害。
2.3.3翻浆是指沥青路面、路基湿软出现弹簧、破裂、冒泥浆的现象。属变形类病害。
2.4沉陷、车辙、翻浆处理方案:
2.4.1沥青路面表面性磨损过度出现的车辙,采用路面铣创机或风镐翻松车辙表面(1~2cm)并清除,再喷洒粘层油,用原路面结构相同的沥青混合料铺筑,恢复路面横坡。属于路面横向推移挤成的横向波形车辙,且已稳定的,按上述步骤恢复路面横坡;如因不稳定夹层引起的,则应清除夹层,重铺面层。属于局部下沉造成的车辙,按挖补方法修复。
2.4.2沥青路面上层翻浆,挖除到坚硬处,另换新材料修补基层并重铺面层;排水不良翻浆,则应加深边沟,或增建盲沟换用水稳性好的基层,重铺面层。
3松散类
松散类包括松散、坑洞(坑槽)、麻面等
3.1松散、麻面、坑洞(坑槽)病害原理:
3.1.1松散是指路面结合料(沥青、水泥、粘土)失去粘结力,集料松动、散开的现象,属松散类病害。
3.1.2麻面是指沥青路面细集料及结合料散失或分布不均匀,形成粗集料裸露出现小麻坑的现象,属松散类病害。
3.1.3坑洞(坑槽)是指在行车作用下,路面的粗集料(骨料)局部脱落、散失而形成的坑洼,面积较大,在0.04m2以上者,称为坑槽。属松散类病害。
3.2松散、麻面、坑洞(坑槽)处理方案:
3.2.1沥青面层因低温施工造成的松散、麻面,可收集好松散料,用红外线补路车(俗称补路王)进行局部加温,重新撒铺压实或重做喷油封层;由于油温过高,粘结料老化而造成松散者,应挖除重铺;因采用酸性石料造成松散者,则应在沥青中掺抗剥离剂,或用干燥的生石灰、消石灰粉、水泥作为填料的一部分,改善其性能再修复路面
3.2.2对沥青路面的基层完好,仅有面层坑槽时,按“圆洞方补”的原则,沿路面中心线平行或垂直划线开槽,用与原路面结构,层次相一致的沥青混合料填补,或用沥青混合料预制块修补。如路面基层损坏,先处理基层病害,再修复面层。
4水损害
以上是较常见的沥青路面病害及传统处理方法,近年来,另外一种常见病害——水损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也已形成世界性范围的问题。
广州地区属亚热带高温多雨气侯,天气较为潮湿,有些路段常出现泛油现象,开始时颜色较浅,并伴有轻微沉陷。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长期下雨后,路面的颜色愈来愈黑,并出现轮迹处路面向两边推挤而隆起,轮迹处继续沉陷,再发展,靠近轮迹的隆起部分破损,很快就出现松散、坑洞。松散的集料表面光溜溜的,沥青膜已剥落贻尽。这是典型水损害现象。
通常水损害产生的原因有下列几种: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路面压实度不足;
沥青路面冷接缝;路面离析;其它:集料表面粉尘太多。
某些路面上面层空隙率大,易渗水。而原路面没有设计排水结构层,只是希望在上面层和中面层之间排水,或者道路横坡和纵坡不能符合排水要求,路面积水,水份长期滞留在路面中(天晴后数日,仍可看到在车轮的作用下,从路面缝中冒出水)或通过中、下面层空隙以及裂缝渗到中、下面层。在车轮荷载作用下,部分路面水变成有压水,特别在夏季,温水加剧了集料上沥青膜的剥离,造成路面松散脱落。
压实度不足是早期水损害最普遍的原因。研究表明,热拌沥青混合料4%~5%的空隙率就认为是不透水的,也就是说与水损害无关。大多数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为3%~5%,当施工完毕,大多数要求达到92%的最大理论密度,也就是说,空隙率为8%,2~3年后,可以认为是达到了设计空隙率。路面没有压好,空隙率高于8%,就易渗水,就会引起路面松散。研究表明:空隙率在8%~12%之间的路面是水损害最容易发生的区域,小于8%水不容易进去,而大于12%水很容易流走,但必须要设置排水的结构层。现行的沥青路面大都设计有足够的横坡和纵坡,并要求沥青铺装层达到压实度要求从而达到路面排水的设计目的。
沥青路面冷接缝的危害主要表现是:冷接缝位置渗水,造成沥青路面早期的水损害,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5结论
从调查和分析的情况来看,沥青混合料和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施工管理及一些外部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沥青路面的各种病害,这些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设计,拌和,到施工,任何一个环节被忽视掉,都可能会造成以后的质量隐患。我们应该从每一个环节入手,把好质量关,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效益和社会质量才能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