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群的空间组织设计分析
2012-03-23何其隆
何其隆
摘要:本文以五台山中心区域庙群为例分析了山地建筑群的空间组织设计手法,从选址、路网布置、寺庙的位置以及建筑与路的关系四个方面分析了五台山庙群的空间组织特点。
关键词:山地建筑群;空间组织;五台山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Wutai Mountain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temple group for example to analyzed design techniques of mountain building complex spatial organization, analyzed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Wutai Mountain Temple group features from site selection, network layout, the location of the temple, and Building and Road.Key words: mountain buildings; spatial organization; Wutai Mountain
中圖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五台山中心区域庙群概况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山西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
五台山寺庙建筑主要分布情况是台外有南禅寺、佛光寺等,台内寺庙分为三组,一组是台怀镇北隅寺庙群,主要有碧山寺、集福寺等;一组是台怀镇南的寺庙群,主要有南山寺,镇海寺等;还有一组是台怀镇中心区域庙群,主要由菩萨顶、广宗寺、圆照寺等。本文所探讨的是第三组台怀镇中心区域庙群。
这些寺庙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依托山地布置,与山体浑然结合。台怀镇中心区域庙群由菩萨顶、广宗寺、显通寺等八个寺庙组成,均建于明清时期,其中白塔为标志性建筑,菩萨顶占据至高位置,俯视群雄。整体布局沿山势向上延伸,和环境融为一体。
2. 五台山中心区域庙群平面布局分析
2.1选址
五台县的群落呈现线性生长特点,原因也是因为地形山势的走向。整个台怀镇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沿山谷线性发展。一来山谷水源充足,二来背靠山脉,有环抱之感,在风水上也是很符合的。负阴抱阳,依托山体是整个区域建筑群的特点。再具体在中心区庙群,其选址在五座山体环抱的山谷位置,西面一条河流沿山体缓缓而流,在其本身的区域中,由四个小山丘组成,其中越往北海拔越高,这也是与整个山势相呼应的。整个选址背景是依托山体,面向水体,自身由海拔渐高的小山丘组成。这样就有利于形成由低到高的群体气势,也具有了以山为背景的优势,同时也有临水的灵气。这种选址在中国古代是很利于群体建筑的布置的。
2.2 路网布置
庙群的路网的布置也是依托于地形的,目的是造就一种庙宇应有的气势。路的选择有三种,一种是沿山谷而设;一种是沿山脊而设:另一种是平行于等高线。在不同的位置用了不同的手法,为取得不同的视觉效果也是选用了不同的方法。
在整个路径中可以分为五段:
第五段:以一个开敞的入口广场作为了入口,并考虑于白塔的关系。广场以白塔作为中景,隐约可见的菩萨顶作为了远景背景,在整个路径中起到了一个“起”的作用。
第四段:路沿平行于等高线的位置布置,坡度平缓。沿路有牌楼等节点,在整个路径中很好的起到了“承”的作用。
第三段:该处是步行路由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向沿山谷设置的转折,路由平缓逐渐转向陡峭,转折处设计了台阶、影壁,起到了很好的转折作用。
第二段:步行路由沿山谷上山转向沿山脊,此处设计了一个180度的拐弯,曲折陡峭,是转入塔院寺台阶的一个前奏,也起到了一个渐入高潮的间歇,错落变化,富有情趣。同时两山夹一道,稍微狭窄压抑,是走向高潮的欲扬先抑的“抑”的位置。
第一段:该段以通向塔院寺的台阶为主,台阶108级,沿山脊线布置,因此很是陡峭。也使得塔院寺的至高点位置更加有气势,是一个通向高潮的前奏。
2.3寺庙的布置
寺庙的选址一般是选择山脊或者山峰的位置,这样能形成寺庙的气势。影响寺庙布局有两个因素,一为轴线序列;二为地形。(图1)
2.3.1正南北方向轴线(轴线因素):
寺庙大多受坐南朝北思想是沿正南北方向布置的,这必然造成了入口和主要道路的角度,为创造灵活有趣的入口空间创造的条件。
2.3.2沿山脊方向轴线(地形因素):
寺庙部分是按山脊方向布置的,这样有利于创造山地寺庙的气势和剖面上的序列。
图1:寺庙轴线分析图 图2:建筑与道路的关系分析图
2.4 建筑与路的关系(图2)
2.4.1 序列型:这种方式是道路在一侧以影壁或者牌楼暗示入口,影壁、牌楼、台阶等形成一系列的入口线性空间,例如塔院寺的南入口。
2.4.2 婉转型:这种方式是在道路一侧以牌楼示意入口,入口序列依据地形和借景的原则曲回婉转,空间富有趣味性,显通寺、罗睺寺和塔院寺的东入口就属于这种类型。
2.4.3 直接型:这种方式是把寺庙入口和道路一起设置,入口直接设置于路旁,从路上劈一平台便为寺庙的入口空间,或者路的近端就是寺庙。菩萨顶和圆照寺是这种直接型入口的案例。
3.启示
对于山地建筑群的设计,有以下启示:
3.1选址:
选址在山谷缓坡地带,这样便有负阴抱阳的态势,也有充足的阳光和水源。这种地形也符合宗教建筑的精神和气势。
3.2地形的利用:
3.2.1视线设计:
从山下看,大白塔占据主体位置,其后的寺庙群被置于更高的位置,成为大白塔的背景,也是整个画面的中景,远处山峦成为整个画面的远景。依托整个山势,取得了良好的进深关系。从对面的黛螺顶看整个建筑群,整体沿山势形成从低到高的一个趋势,菩萨顶是制高点,白塔是主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3.2.1道路的设计:
道路的设计,整个路径依托地形,根据间歇、高潮、转折等不用要求选择山脊、山谷、沿等高线等不同的位置。趣味性、寺庙建筑群的气势都在道路的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3.2.1寺庙的设计:
寺庙一部分按正南北方向设计,一部分按道路的走向设计。各寺庙之间有了一定的角度,这样便于创造有趣的借景效果。选址有在制高点上的,如菩萨顶;有选在山峰上的,有少部分是置于山脊上,这样有利于利用高差创造寺庙的气势和严整的序列。
3.3寺庙与道路的关系:
寺庙和道路的关系除了因为寺庙建筑本身的需要外,依据地形设计一些婉转富有趣味性的入口空间。也可以把寺庙的入口和道路结合起来设计。
3.4 寺庙之间的视线关系:
寺庙群之间有着很好的实现对位关系,成功的运用了借景的手法。如黛螺顶入口的108级台阶正对大白塔,在至高点位置有很好的观景效果;如罗睺寺的入口序列中也是正对大白塔,并在缓坡的行进中体会大白塔的不同侧面。
参考文献:
1.曹如姬,山西五台山寺庙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大连理工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