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音乐研究论文综述
2021-11-29曹振鲁王云鹤李付力
曹振鲁 王云鹤 李付力
五台山是我国唯一兼有汉、藏佛教的佛教圣地,其佛教音乐保留了大量古代音乐的信息,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本文将关于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论文进行梳理,分别从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分期发展、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价值以及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现状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描述,以更加系统地了解五台山佛教音乐。笔者通过主题检索五台山佛教音乐,共搜索出68篇相关的论文,笔者选取其中10篇加以整理归类并对其作出相应的简述。
一、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分期发展
五台山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进行发展和变迁,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不同。五台山佛教的第一座寺庙是“大孚灵鹫寺”,有了佛教的寺庙,佛教音乐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到了北魏时期,五台山佛教得到孝文帝的特别重视,因此寺庙增多,高僧云集,活动多样。
安宝慧、刘建昌的《论唐代的五台山佛教音乐》1讲述了唐代五代山佛教音乐的发展情况。其中做出这样的描述:进入唐代以后,李氏王朝深知佛教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佛教采取了大力扶植的政策。同时,因为五台山在山西,而太原又是李氏王朝起兵的基地,所以从唐太宗起,就对五台山特为重视。另外,也正由于李氏王朝对五台山格外重视,佛教界的各个宗派的名僧都纷纷来五台山活动。从此篇文章中可以得知,在唐代,五台山佛教的法事仪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具有相当规模,并都有了一定的规范。可以说,唐代既是五台山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五台山佛教音乐发展的极盛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五台山成为汉地最著名的同时兼有汉、藏佛教的圣地,因此形成了漢、藏佛教音乐并存的格局。在这一时期,五台山的佛教音乐逐渐完善、定型,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崔文魁在其《明清时期的五台山佛教音乐》2详细讲述了明清时期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发展情况。其中提到,从永乐十二年蒙藏喇嘛朝拜五台山,黄教祖师宗喀巴派其弟子释迦也失至五台山,从此五台山就形成了“青”“黄”两庙的固定模式,五台山也就成了维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福地。
民国时期,在军阀混乱、百姓生活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五台山佛教及其音乐逐渐衰落。李春凤在她的《民国以来的五台山佛教音乐》3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述:1936年,五台山寺院僧人中不乏为了避难求生而遁入空门者,这就导致了僧团质量下降。特别是1938年日寇侵占五台山后,抢劫文物,勒索钱财,奴役僧众,就使得僧人逃匿,佛教极具衰落,佛教音乐几近无响。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翌年,五台山解放,接着进行土改,废止了封建的寺院剥削制度和一些陋习酷刑,五台山佛教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1948年,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路经五台山时,参观了部分寺庙,访问了汉藏僧人,并指出“佛教是一种文化”,要僧人们保护好这一文物古迹。
二、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价值
五台山佛教音乐经过漫长的发展,相传至今,在各方面都具有着较高的价值。韩军在《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特点、价值与现状》4一文中,主要讲述了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韩军章文中说明,五台山佛教音乐之所以能够历代相传至今,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有的法事都要诵经,因此才有了“梵呗”“转读”等诵经的唱诵仪式。佛教音乐始终融于其中,就是源于佛教音乐的实用性。其审美价值是表现在仪式与音乐上。要使群众接受佛法,并进行弘扬,除了法事仪式的吸引力,音乐还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中有个法师仪式称为“焰口”,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实施中,时唱、时吟、时诵,再加上优美的“手印”,宛如一场具有艺术特点的演出。同时,五台山佛教音乐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文中分别从宗教角度和音乐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最后作者指出:“由于五台山佛教音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多年来,它被认为是佛教音乐“北方派”的代表。”他在另一篇文章《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历史价值》5中提出:“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保留了大量的我国古代音乐的信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 ‘活化石’,而且是有着多朝代叠加的‘活化石’,是非常宝贵的中华民族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贺瑞玲的《浅谈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内涵及其人文精神》6从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内涵着手, 借助对五台山佛教文化内涵的了解,从中体现出五台山佛教文化特殊的人文精神。文章从“一、盛大隆重的佛事活动;二、久远精美的佛教建筑和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三、特色浓郁的佛教音乐;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四个方面进行描述,说明了五台山佛教音乐所蕴含的的史学价值、佛学价值、科学价值,称其为“科学文化博物馆”。
三、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现状
对于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现状,已经有学者通过田野调查搜集到一些可以使用的资料。刘凤在《五台山佛教音乐现状简述》7论文中指出,近年来,五台山的佛事和法会逐渐减少,佛教音乐也随之减少,一些传统的曲目随之遗失,能掌握技巧而熟练演奏的曲目也逐渐减少,演奏曲目的乐僧也逐渐减少,传承人也逐渐减少。现在五台山仍有全山共同举行的大法会,但已经不再是过去五台山那种传统的形式了。关于,张磊在《试论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新发展》8一文中对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做出两点描述:“第一,传统佛教音乐的系统传承形式相对僵化,佛教音乐人才匮乏,仍处于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原始状态;第二,佛教音乐仅仅停留在传统佛曲的传承而未能顺应当代人们基本的审美情趣。”袁云霞的《五台山佛教音乐现状分析》9着重将五台山佛教音乐作品、佛教理念与佛教文化的现状展开分析与研究。作者提出重视佛教文化建设的措施,目前初见成效。“近几年,五台山佛乐增添大量的宗教演出和活动,从起初在本省市内进行演出,到江苏、青海、台湾等音乐厅进行演出,不仅使五台山的僧人对佛乐有所重视,更让佛教信仰者对该种形式的音乐也越发的重视起来。”屈洪海在《五台山台内、台外佛教音乐传承探析——以民国时期的两部佛乐曲谱为例》10通过对台内、台外佛曲的进一步比较和研究,突出佛教音乐在传承中更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作者指出:“台内佛乐向台外发展延伸的过程也是佛曲与民间音乐融合的过程,通过佛曲的承载,佛法得以发扬光大。”
如今我们人们从舞台上看到的传统佛教音乐只是从民间搬上了舞台,演奏的曲子多是为佛事、法会所用的原生态佛教音乐,新创作的佛教音乐可以说是没有,佛教音乐不能广为流传的原因可能在于此。若是可以顺应当代人的审美创作出一些新的佛教音乐,再融入传统的佛教音乐,加上传统的法事仪式,大概可以使更多人对佛教音乐感兴趣,佛教音乐也可以更大范围地走入人们的生活。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现状还需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安宝慧,刘建昌.论唐代的五台山佛教音乐[J].中国音乐,2003(03):52-56.
【2】崔文魁.明清时期的五台山佛教音乐[J].五台山研究,2005(03):23-27.
【3】李春凤.民国以来的五台山佛教音乐[J].五台山研究,2005(03):28-29.
【4】韩军.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特点、价值与现状[J].五台山研究,2011(01):44-47.
【5】韩军.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历史价值[J].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10).
【6】贺瑞玲.浅谈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内涵及其人文精神[J].新西部(下半月),2009(02):95+76.
【7】刘凤.五台山佛教音乐现状简述[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248.
【8】张磊.试论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新发展[J].太原大学学报,2014(S1):76-79.
【9】袁云霞.五台山佛教音乐现状分析[J]. 北方音乐,2017,37(19):1+3.
【10】屈洪海.五台山台内、台外佛教音乐传承探析——以民国时期的两部佛乐曲谱为例[J].中国音乐,2011(02):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