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患者很听专家话/美国“空巢”老人的快乐生活
2012-03-23
国外患者很听专家话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李子剑
过去几年,我曾在国外几家医院进修过一段时间,感触最深的除了先进技术、整洁环境外,就是医患间对彼此的信任。
比如,在国外,如果专家告诉患者他的关节炎已经很严重,应该进行关节置换,患者问清担心的问题后,会立即到预约处登记、预约手术时间。而在国内,大多数患者的做法是,先要去好几家医院求证,综合不同医生的建议,再决定是否做手术。待决定手术后,患者又会通过多种途径,如上网查、跟熟人打听等来选择手术医生。等比较完了,钱花了不少、耽误了很多时间,还占用了其他患者的就诊机会,浪费医疗资源。有些患者甚至还会录下专家的话,作为将来对薄的证据。如此一来,医生也变得不敢相信患者,变得谨言慎行了。
究其原因,在国外看专家号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国家看病都是依照“逐级就诊制”,就是说,出现不适后先看家庭医生或者社区医生,如果病情比较复杂,首诊医生没有把握,就会安排他们继续看“更高级”的医生,直到大医院的专家。英国医院的门诊采取“登记预约制”,即患者拿着首诊医生开的转诊单,先去门诊登记、预约。之后的等候时间,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几个月,待患者在约定的时间来就诊时,才能见到专家。这样一级一级推荐下来,患者的诊治是连续的、不断升级的,专家也会给人“非常权威”的印象。事实上,经过数级专业医生的推荐,最终推荐的专家的确会非常对口。因此,患者很听专家的话,很少怀疑专家的治疗建议或者不按要求复查。
而在国内就诊,通常是患者自己选择医生,没有专业人士的推荐和病情介绍,每次都重新开始。遇到不同专家说法不同的情况,患者会更加困惑。而且,患者只要能挂上专家号,就能见到国内最好的专家,如果对这个专家不信任,转身可以再换一个,导致专家的权威性不强。
医患双方,一个需要专业建议,一个需要被人尊重,所以,患者要从语言和行动上表现出对医生的信任和肯定,患者对医生越信任,医生的责任感就越强。同样,医生也要有责任感,站在患者角度,用专业的知识帮病人排忧解难。
美国“空巢”老人的快乐生活
湖北心理治疗师 汤世明
现如今,中国“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相比之下,美国虽然也有很多“空巢”老人,但他们却大多较为乐观,心态也比较好,这是为什么呢?
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
崇尚独立是美国文化特点之一,所以美国人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而儿女成年后往往独自在外求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
启示: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凡事不要大包大揽,明白“儿孙自有儿孙福”的道理,这样可以减少“被养老”的期待,即便以后得不到子女的“养老”,也不会有太多的失落感。
改住老年公寓
进入老年以后,不少美国人会卖掉房子选择住老年公寓。在那里不仅能得到良好的护理,还能结交很多同龄人。
启示:在中国,居家养老的观念比较浓厚。所以,中国老人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利用社区的资源,组成互助团体,开展一些团体活动,以增进友谊,排解困难,消除不良情绪。
做自己爱做的事
在美国,退休后不肯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而选择继续工作的老人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希望通过工作让生活变得更充实。还有不少老人即便进入耄耋之年,依然独自驾车出行、打球甚至周游世界。
启示: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要退休。但这并不意味着老人就无事可做,还是可以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如做义工、做慈善等,或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以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