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2012-03-19顾朝林

城市观察 2012年3期
关键词:贫民窟工业化城市化

◎ 顾朝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97983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合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水平也从17.92%上升到51.2%。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在进入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即:从传统的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国家的转型,其中城市化是转型的核心和关键。据此,认识城市化的本质,结合中国实际推进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的本质内涵

(一)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城市化是资源在产业和地域上的重新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以及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城市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经济特征: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2)社会特征: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过程。(3)空间特征:居民点的景观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

(二) 城市化的本质涵义

概括起来,城市化的本质具有下述四个方面的涵义。

1.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城市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通过这种生活方式达到走向现代化的目的。城市化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城市化,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2.城市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人类社会的劳动分工和集聚效益,使得城市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城市是创新时髦之地、经济文化中心、市场调节中枢,服务系统完整,具有很强的发展要素汇聚功能,成为生产效率很高、成就梦想之地,因此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城市化不仅包括城市和乡镇居住、工作人口数量的增加,也被一系列与之紧密联系的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科技、环境和社会等变化过程所推动,逐渐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

3.城市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经济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66;西蒙·库兹涅茨,1989)在《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中把现代经济增长概括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他指出:“各国经济增长……常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当今时代发生了以下产业结构的变化: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即工业化过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变化,即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全球性的经济社会演变过程,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生产力的分配及居住模式。诺克斯和迈克卡丝(Knox and McCarthy, 2005)认为,城市化不仅仅包括城市和乡镇居住、工作人口数量的增加,也是被一系列紧密联系的变化过程所推动的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科技、环境和社会等的变化(图1)。

图1 城市化经济社会过程

4.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城市化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面对着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这主要在于:城市化既受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同时也引起土地利用模式、社会生态结构、建筑环境和城市生活方式(urbanism)的改变;政府决策、法律的变更、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可能最终解决城市化问题,但由于各种因素轮流影响人类社会动态平衡,最终推动全面的城市化进程。正因为如此,城市化既可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发展制造灾难。一方面,城市化是促进国家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利剑。城市化对居住、生活、就学、就业都会创造巨大的经济需求,为扩大消费和投资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城市化还有利于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业,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也需要消耗巨大的物质资源和能源,集聚的城镇人口产生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不协调发展问题,尤其脱离经济发展的过快城市化,必然导致超前城市化、假性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形成人类社会巨大的社会问题。

一言以蔽之,城市化以城市发展为前提,城市化本质是创造 “城市人”。“城市人”发展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规范城市可持续成长。

二、两种城市化过程

从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差异和文化历史的不同,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城市化过程。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近代两大历史事件相关联:(1)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建构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制度框架,民主、自由、平等成为西方社会崇尚的时代精神。(2)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是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而且也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社会结构、法律制度和价值观。

1.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capitalism)建立与工厂制度发展有关。当传统手工作坊和师徒关系的生产方式被更高级的社会分工——资本家、技术员和工人代替的时候,新型的工厂制度也产生了。与工厂制度相连结,工业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接着是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和资本主义(capitalism)的发展,以及进一步的土地资源需求,殖民主义(colonialism)和帝国主义的出现。

2.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过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发展有关。欧洲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使工业集中度提高,并带来大规模生产,改善了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食品保险技术、交通和通信技术,为城市化的人口、食物和交通通信等发展条件奠定了基础。这种快速城市化过程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互相交织在一起。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伴而生,工业化以城市化为依托,城市化靠工业化来推动。

3.戴维斯城市化曲线

这一时期,城镇的劳动力需求稳定增长,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允许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由于城市的健康和卫生状况较差,结果城市人口增长并不太快。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就表现为一条平滑的生长曲线过程,这就是戴维斯(Davis,1965)的经典城市化曲线(图2)。

图2 Kingsley Davis的经典城市化曲线

4.“剩余产品”城市化理论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主要用“剩余产品”理论解释。从城市化过程看,城市化总是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始终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时期,由于城镇的劳动力需求表现为稳定的增长,也就存在从农村到城市的稳定移民流。与此同时,农业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发展也充分吸收了从农业部门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并允许农村劳动力逐步转化为城市劳动力和居民。可以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逐步的人口转移、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的平滑过程。

5.空间集聚的城市化过程

英国就是这样相对渐增的城市化过程,花费了大约150年,且与发达国家缓慢的社会变化交织在一起的。早在1843年,罗伯特·沃恩就声称:“我们已处于大城市时代。”由于工业化使大伦敦等十大城市居住的总人口在1801—1851年间从16%增长到23%。从1801到1911年的110年间,94%的人口增长在城市化地区,其中1/3来自农村地区的移民。即使到1950年,大伦敦发生逆城市化现象,但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只占15%。

20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到北美, 1923年美国人均GDP跃过6000美元,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1950—1980年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由169个增加到318个,其人口由8485万增加到16943万,增长了97.3%,城市化水平由56.1%上升到74.8%;其中18个巨大都市区分别占全部大都市区人口和全国总人口的45.6%和34.7%。据资料统计,197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3/4聚集在大都市区内。

在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尤其1950—1980年间的工业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约增加了3000万并加速向大城市集中,其中70%集中在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城市圈,其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0.4%,1970年就集中了43.5%的人口。

综观英、美、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不难发现,工业化对推动城市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大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又发挥了主导作用,并派生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城市带(圈)的结构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从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迅速变化。一方面,城市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人口、资本、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城市和大城市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城市高收入阶层从中心区外迁,随之工业、服务业也出现郊区化倾向,城市由长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对分散的郊区化发展,大城市边缘新城镇大量涌现。这种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运动,推动了大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与周围新市镇连成一体,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

6.后工业社会城市化动力机制发生变化

值得指出的是:发达工业国家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城市化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开始持续下降,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明显减弱。这也就是说,尽管世界城市化过程早已存在,但是在最近的40年,尤其全球化的进程,其动力机制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城市发展和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

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落后,城市化过程滞后于发达国家。然而,自二战以后出现了快速的城市化,但是整个过程与上述经典的城市化曲线不相符,主要表现为人口城市化过快、工业化普遍滞后的“城市通货膨胀”或 “虚假城市化”基本特征。

2.“推拉”城市化理论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脱离了工业化过程,制造业所占的比重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在196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5.6%;到1980年代也仅仅增长到17.5%;最近才接近36%。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用“推拉理论”解释。“推”:非正规经济部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尽管规模小而且分散,但对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拉”:城市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医疗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大城市地区。

3.依附型城市化

西方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依附于发达国家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依附理论(Frank, 1967)。沃勒斯坦(Wallerstein,1974) 用世界体系理论表述资本主义为主体的世界体系存在圈层结构: (1)核心国(the core nations)。主要工业品生产者;(2)边缘国(peripheral states)。主要农产品生产者;(3)半边缘国(semi-peripheries)。希望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地位,提高工业品的生产地位。透过这个关系链,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附于发达国家而发展。然而,资本主义贸易和金融体制规定了剩余价值的转变和不平衡交换的路径。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不是由于它们的自然、资源条件差而不发达,主要是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不发达”是“发达”的直接输出。

4.“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由于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和贸易制度影响,发展中国家依附性经济本质特征,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相脱离,在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深受社会问题钳制,很快跌入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汤敏概括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现象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城市化以大规模的贫民窟为代价、金融体系脆弱、产业升级缓慢、社会服务滞后。库兹涅茨-威廉姆森假设(Kuznets-Williamson hypothesis)解释了这个机制:按照自然演化规律,在城市化的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出现收入不均问题;由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优越,进一步导致这样的趋势加剧,最终导致空间不平衡。“社会极化”和“空间失衡”挖掘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5.拉美模式的城市化

拉丁美洲和南亚地区是战后人口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地区,约四分之三(75%)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但贫民窟城市成为“拉美城市化模式”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拉丁美洲,世界第二大城市墨西哥城和世界第四大城市圣保罗市,阿根廷的布利诺斯艾利斯,大量的贫民窟成为快速人口城市化的社会后遗症。今天的巴西,已经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约热内卢是一座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也是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占地5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低收入住区和贫民窟蔓延了城市的80%以上。拉美模式城市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很快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把农民赶到了城市;经济的激烈竞争促使拉丁美洲制造业远离大城市,到更远的地区追求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农民失去了土地,到城市又找不到工作,大量贫民窟必然成为它们蜗居城市的住所所在。在南亚,20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在全球热映,影片中描绘的印度孟买贫民窟也成为名噪一时的“热门景点”。今天印度的主要城市都有贫民窟,孟买的贫民窟最多,全市1200万人口中,60%居住在贫民窟里。位于市区中部的达拉维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人均面积只有1.8平方米。实际上,居住在印度贫民窟的人并不都是不名分文的穷人,比如,孟买贫民窟的人口中只有4%属于印度的法定贫困人口,而住在达拉维的一些人实际上每天在半岛南部的写字楼里上班。巴基斯坦也有类似印度的城市化过程。最大城市卡拉奇现已取代孟买成为亚洲最大的贫民窟所在地,贫民窟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联合国报告显示,当地贫民窟人口拥挤,环境脏乱,又存在许多非法工厂,在卫生和居住安全方面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包括传染病蔓延及火灾等。此外,由于居民成分复杂,贫民窟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在南非,为了保护白人的利益,曾经施行种族隔离政策,对不同人种进行社会、居住、产业和政治隔离。在全国层面,导致各个班图人自治省政治分散化。在城市,不同的种族集团被隔离。今天,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已经被推翻,但正常的移民机制还未建立起来,主要黑人群体在参与南非社会和城市化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的困境。这些不免能让我们联想,今天北京已经实施改造的城中村小月河村、唐家岭的“大学生村落”,十余万蜗居的“蚁族”,是否也会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的先驱者呢? 很显然,我们不需要这种“拉美模式”的城市化。

三、中国城市化基本特征

(一)城市化的四种模式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市化可划分为如下四种模式:(1)同步城市化(Synchrourbanization)。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加速时期,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提高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2)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工业化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消费性服务业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造成严重的住房、交通、就业等城市问题。(3)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如户籍制度)来限制城乡人口迁移,但经济发展是重要目标;因此,经济和工业化发展明显快于城市化发展。(4)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这是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二)不完全的城市化类型

从理论上讲,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人口离开农村转变为城市人口,这就是城市化过程。但由于各国的制度和政策差异,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并非完全同步。不完全的城市化过程包括:(1)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通常指人口向城镇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变乡村人口为城镇人口,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在不完全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占用周边农村用地,导致失地农民问题。(2)产业城市化。以产业聚集推进城市化过程,在不完全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产业园区建设而忽视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有的城市形成城乡间的钟摆通勤流。(3)土地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人口的城市化慢于土地城市化,城市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所致,在不完全的城市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城市土地,人口和产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4)半城市化。是指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只实现由乡到城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的职业转换,但还没实现身份变换。并没有形成实质意义上的城市化,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状态。

(三)明显的半城市化特征

中国当代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半城市化特征,是一种不完全的城市化过程;中国部分地区的城市化也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城市病现象。城市化了的农民工难以市民化,农民工同市民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平等现象。与此同时,伴随着农民工的流动,农民工阶层也在不断分化,出现了与老一代农民工具有显著差异的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大多没有务农经历,也不再适应农村生活;流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谋求生存向更高的追求平等和追求现代生活转变;他们素质相对较高,也更贴近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是,他们也面临能力与期望失衡的问题。

四、结论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城乡迁移、跨区流动,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无与伦比;与此同时,全球化、信息化也在对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施加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的地域差异也不断扩大。由于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国外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城市化理论(社会剩余产品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理论(推拉理论)都难以直接引进并加以应用。中国要想避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和贫民窟城市化模式,实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全民共享的发展目标,必须维持既有的经济发展速度,必须持续地推进既有的城市化进程。我们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尤其是赋予中国城市化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内涵,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

[1]Davis K.1965,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Human Population.Scientific American.In: LeGates R T, Stout F., 1996.City Reader.London: Routledge.1-11.

[2]Frank, A.G.,1967, Capit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3]Knox Paul L.and Linda McCarthy.顾朝林、汤培源等译.城市化(Urbanization),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4]Simon Kuznets,1966.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5]Wallerstein, Immanuel.1974.The Modern World-System.Orlando, FL.

[6]顾朝林.城市化的国际研究.城市规划,2003,6:19-24.

[7]顾朝林.我们不需要“拉美模式”的城市化.人民日报,2010,4,8,http://news.tsinghua.edu.cn。

[8]顾朝林.快速城市化的环境风险和宜居城市建设.载杨东平主编“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2-123.

[9]西蒙·库兹涅茨著,戴睿、易诚译.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贫民窟工业化城市化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肯尼亚推出贫民窟一日游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