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组织学生地理预习的思考与实践
2012-03-22上海市洋泾中学200122
上海市洋泾中学(200122) 王 珏
有效组织学生地理预习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市洋泾中学(200122) 王 珏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关键。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课堂结构,让课前的预习、课上的预习交流成为教师了解学生认知起点,从而有效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
一、有效组织学生预习是预习活动的基础
预习活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由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不够以及高中生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不会预习,更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学生如何预习,能否自觉地完成预习任务,是面前的一道难题。解决的办法是,要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预习有“法”可依。
首先,通过课堂结构的调整让学生自觉地开始预习。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一节课先是新课导入,然后是知识讲解,接下来是练习布置,最后学生课外练习。如果将课堂结构进行调整,第一部分是预习交流展示,第二部分是预习交流基础上的重点难点学习,第三部分当堂训练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这样一来,回家作业的内容变成了预习活动,原来的回家作业全部或部分移至课上当堂完成,调整之后的预习环节就成了回家作业。
其次,学生如何进行预习。由于大部分学生不会预习,如果没有明确的预习任务,学生的预习活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预习案(预习任务单)是预习环节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预习活动的主要依据。学生在完成预习案的一项项活动中完成了预习任务。预习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相关背景知识”、“预习活动”、“我的问题”等四方面的内容。
二、有效地设计预习案是提高预习质量的重要关键
预习案的质量是保障预习效果的关键。学生完成预习活动的时间多少为适宜?预习案的难度大一些还是简单一些?预习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的整体框架还是对重点难点有一定的思考?预习活动的形式有哪些?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加以研究。
1.预习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大部分预习案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的,时间15~30分钟左右。预习案往往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等学习资料,完成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思考。教师在预习活动设计方面,往往形式较为单一,思维训练程度和层次不高。如形式上以填空、圈画、简单习题等为主;思维训练上以知识再现、记忆和简单分析为主,学生思维强度不够。由于绝大部分的预习活动以填空等练习题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往往只是将教材上的答案简单地抄写下来或做一些简单的归纳,缺乏深度的思考,预习活动的效果没有真正体现。预习活动除了做简单的填空题,还有其它更好的形式吗?
如“专题21城市化”预习案中,教师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活动一:设计图表
利用教材P54页表6.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提供的相关数据,试着设计一张图表,可以用表格、柱状图、折线图等形式,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提出的要求是希望设计的图表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活动二:找证据
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在教材上找到数据材料来证明这一观点。
活动三:文字转换成表格
郊区化逆城市化人口空间变化人口从城市中心向___________迁移郊区大量农业人口转为___________人口人口从大城市向___________迁移人口数量城市总人口___________原先城市总人口___________城市空间城市范围___________(扩张、缩小、停滞)城市范围___________(扩张、缩小、停滞)
(一)阅读教材P54~55页,填写完成表格。
活动四:(选做)图文转换
试着画图来表示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过程。
2.预习活动的内容梯度化
除了预习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外,更重要的是预习活动的内容梯度化。也就是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老师设计系列有梯度的活动。学生在完成活动一的基础上去完成活动二,在完成活动二的基础上完成活动三。从难度上区分,可以将相对简单的活动一、活动二放在预习案完成,而将难度相对较大的活动三放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完成。此外,活动一的学习成果是活动二的起点,活动二的学习成果是活动三的起点。不同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产生的学习线索也是不同的。在完成系列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现状更加清晰,进而调整课堂教学。
“季风”一节的预习活动
活动一:地表气温与气压之间的关系(填空)
近地面气温高的地区,空气受热 (上升或下降),近地面的空气密度 (增大或减小),近地面形成 气压(高或低)。
活动二:亚欧陆高压的原因(记下关键词)
教材81页“1月份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中,亚欧大陆上出现的一个高压中心(深橙色表示),你能解释它的形成原因吗?(用几个关键词表示)
活动三:纠错并解释原因
参考教材89页“亚洲季风”,在预习案提供的图(图率)中圈画出错误之处,并解释原因。
活动四:解释东亚季风的成因
同桌间交流东亚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风)的原因。将关键的要点在图上做标注。
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设计了4个活动来完成。前3个活动相对简单,预习时完成,活动四有一些难度,在课堂上完成。这四个活动相互联系,利用活动一的成果完成活动二,利用活动二的成果完成活动三,再利用活动三成果完成活动四。
3.预习成果的问题暴露化
预习案在最后部分设置“学习疑问”这一环节,也就是通过学生的预习,将不懂、不会、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课堂交流讨论的重点。如果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学材完成预习案的过程中,能真正明白教材学材想告诉他什么,他看懂了多少,哪些需要老师讲解,哪些需要老师拓展,这样预习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但是这一环节常常是形同虚设,不少学生更在意的是学生有没有完成预习案,预习活动完成的准确率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在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前,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还要暴露问题。
如何创设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暴露问题呢?问题式的学习任务、学生思维冲突的学习任务常常是有效的方法。
如“季风”一节预习案中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阅读教材87页“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指出季风气候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学生通过读图和图例符号,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亚热带湿润气候是怎么回事?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
又如“城市化”一节预习案中有一学生活动:阅读下列材料:
(1)2006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3.9%;上海城市化水平全国最高,为88.7%。(数据来源教材P53)
(2)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7.5%,“十二五”将提高到51.5%。
这些数据是指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还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就会思考:城市化水平、城镇化率是否是一回事?
学生下一个学习活动是设计一张图表,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及进程的差异。从设计的图表中能暴露学生对城市化水平指标的认识程度。
预习案的设计要考虑能暴露学生认识、理解上的错误,并想方设法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思考,继而提出他们的问题和困惑。
三、交流和展示是保障预习效果的突破口
学生完成了预习活动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交流展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呢?虽然老师事先会全部批阅或部分批阅预习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但是如果没有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预习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通常会不自觉地将预习案中的问题提出来,由教师讲解一下,或请某一位同学来分析;有时也会请同学轮流报答案,遇到有争议或有难度的地方,就一起来分析。但是这样做就往往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预习交流展示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由小组长负责牵头,将本组预习过程中各自不同的想法记录下来。其中有些困惑可以通过小组内部交流,小组成员就能解决;有些环节可以通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如还有疑问,而这小组难以完全解决的内容就是课堂交流的重点。各个小组可以将本组内无法完全解决的困惑在黑板上进行罗列,然后由其他小组同学充当“小先生”的角色来加以分析,当全班都无法完全胜任“小先生”的角色时,老师就可以进行一些分析和讲解,这些需要老师讲解的地方一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进行问题汇总后,教师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快速的筛选,选择与本课内容相关、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