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比较
2012-03-22武汉市蔡甸区教学研究室430100
武汉市蔡甸区教学研究室(430100) 胡 岩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比较
武汉市蔡甸区教学研究室(430100) 胡 岩
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初中阶段的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可以任选,即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具有互换性。可与科学课程互换的分科课程是: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把科学课程标准与分科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笔者担任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科学》(武汉版)七年级上册的主编并参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的撰写工作,依据自己对即将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在下文中简称《科学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下文中简称《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特对两者作一比较说明。
在课程内容方面,科学以及地理课程标准都把“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内容,对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的表述也基本一致,不过稍有详略之分。在科学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地理课程标准中没有的内容,即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并在许多内容中对科学和技术也作了综合的阐述。另外,科学课程标准的表述方式也不同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表述方式,其特点就是尽可能地综合化,突出了“整合”的特点,“试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某些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科学课程内容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搞一个拼盘,而是通过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这些情况,笔者把科学课标课程内容(地理部分)与地理课标对应的内容标准作如下形式的比较。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银河系和宇宙1.了解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和形状,说出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2.知道光年的意义。3.知道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与太阳的大小和密度差别很大,知道黑洞和超新星爆发。4.了解宇宙是由大量星系构成的。5.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6.从宇宙的演化、恒星的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的演化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7.知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主题2 人类生存的地球
天气与气候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知道太阳是引起地球天气与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3.知道测量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湿度和气压的方法与仪器。4.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5.列举主要的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的措施。6.关注各种媒体发布的天气预报。●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收看(听)和记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天气。●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3.主要气候类型●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此部分内容在地理课标“活动建议”中有体现在地理课标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中都有体现
从上表科学课标课程内容(地理部分)和地理课标内容标准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如下:
1.关于“主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初中地理课标中对应的内容标准主要讲地球知识,而初中的科学课标则要求学生从地球—宇宙—空间科学的视角去理解,故后者的课程内容就要涉及星空、太阳系与星际航行以及银河系和宇宙的内容。
2.较地理课标内容标准而言,科学课标课程内容的“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学习要求由“理解”水平降为“了解”水平。
3.一年中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在科学课标里的学习要求皆为“了解”水平。
4.较地理课标内容标准而言,科学课标课程内容增加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内容,删除了地理课标内容标准的世界地理海洋与陆地的“海陆分布”的条目。而“提高防震抗灾能力”却反映了科学课标课程内容更加突出STSE教育的重要性,“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则注重了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为新增内容。
5.较地理课标内容标准而言,科学课标课程内容增加了土壤的构成、土壤与生物的关系以及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等内容。
6.在科学课标课程内容中,关于我国水资源情况的学习要求从地理课标内容标准的“运用”水平降低为“了解”水平。
7.在科学课标课程内容中,删除了地理课标内容标准里的气候标准的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以及主要气候类型等内容。较地理课标内容标准而言,科学课标课程内容关于我国的气候的主要特点及成因的学习要求已从“理解”水平降到了“了解”水平。地理课标内容标准的中国地理的自然环境的地形、河流等内容在科学课标课程内容中都删除了。科学课标课程内容的天气与气候部分较重视STSE教育,增加了防灾减灾措施的内容。
除此之外,在课程目标方面,首先,无论是科学课程标准还是地理课程标准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都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分目标。在分科课程下,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以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个别包含一般,学科素养是个别,科学素养是一般,凡具备了某门学科的素养也就有了科学素养;二是各门学科素养的并集就是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列为总目标,当然其教育教学就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了。
其次,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分目标列出,这是与地理课程标准的分目标不相同的。科学本身是探求自然界奥秘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认识论价值。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之一。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点,科学课程标准除了与地理课程标准一样,把探究(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课程目标外,还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纳入到自己的课程目标中,从而使其课程目标发展为四维目标。这是科学课程目标设置上的重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