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时机与静脉炎的相关性研究
2012-03-20舒英毛淑芬俞筱兰杜蓓莉
舒英 毛淑芬 俞筱兰 杜蓓莉
(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浙江金华321000)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化疗通常有着疗程长、间歇期短、药物毒性大的特点,反复外周静脉穿刺造成的机械性刺激,以及化疗药物的化学性刺激,可造成局部血管及软组织损伤,甚至坏死,不但给患者增加痛苦,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影响工作效率,增加护患矛盾,影响服务质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作为一条长期、安全、无痛的通道,已逐渐成为静脉化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深静脉穿刺相比,PICC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可留置长达2年)的特点,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尤其受到血液肿瘤患者的欢迎。虽然PICC具有许多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仍会产生静脉炎。本院静脉输液小组选择了两种PICC置管时机进行观察对照,以探索合适的PICC置管时机,控制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2011年8月在我院血液科行PICC置管化疗的患者。(1)纳入标准:自愿接受PICC置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穿刺血管首次PICC置管且未进行过化疗用药注射,PICC置管穿刺一次成功,年龄大于16岁。无PICC导管使用禁忌证;(2)排除标准:血小板计数低于30 ×109/L,有出血症状;(3)材料选择:均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4Fr导管),穿刺点敷料为10cm×12cm 3M透明敷贴;(4)分组方法:根据入院日期,单日为对照组,双日为实验组。单日有2例患者因一次穿刺未成功而未入选,双日有3例患者因一次穿刺未成功而未入选,共有136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
136例患者中急性白血病88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8例,恶性淋巴瘤21例,多发性骨髓瘤19例。对照组74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6例,年龄16~83岁,平均年龄(48.61±16.63)岁。经贵要静脉穿刺70例,经肘正中静脉穿刺4例。实验组6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2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9.06±17.52)岁,经贵要静脉穿刺59例,经肘正中静脉穿刺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管选择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化疗当天置入PICC导管,置管后用生理盐水250ml滴注,遵医嘱行化疗。实验组选择化疗前2天置入PICC导管,置管后先用生理盐水250ml滴注,再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管后,予25U/ml肝素盐水5ml正压封管,第3天遵医嘱行化疗。两组患者均由经过培训获得PICC穿刺操作资格的护士实施穿刺,首选贵要静脉,其次选择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后X线摄片证实管头在上腔静脉。两组患者均按本院护理部制定的PICC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健康教育单一式两份,由责任护士进行逐条宣教,患者或家属理解后在健康教育单上签名,责任护士也签名并留联系号码,一份给患者,一份入病历;由责任护士观察并在PICC维护单上记录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穿刺部位、穿刺经过、臂围、X线摄片结果、化疗时间、化疗药物、穿刺点有无出血。置管后10d内每天观察记录置管处有无出血、疼痛、红、肿、静脉条索状改变、硬结等,10d后有异常者每天记录,无异常者每周记录一次。两组置管方法及护理方法完全相同。
1.3 静脉炎判断标准 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标准判定静脉炎[1],分级:0级:没有症状;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静脉炎的严重程度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炎均发生在置管后10d内,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有显著意义(表1,2)。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静脉炎严重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3.1 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伤有关,后期出现的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有关[2]。机械性静脉炎一般在置管后1周内,持续48~72h,最长14d,PICC置管时由于导管对血管壁的摩擦、撞击作用,造成血管痉挛和血管内膜损伤,从而释放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前列环素等炎症介质,这些物质能扩张细小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局部炎性水肿,导致机械性静脉炎[3]。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静脉炎的发生均在置管后的10d内,PICC静脉炎发生的原因与置管时机有关,化疗当天置管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化疗前2d置管组,说明血液病患者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不仅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伤有关,还与化疗药物的化学刺激有关,虽然化疗药物经中心静脉注入后迅速被稀释,可明显减轻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但由于PICC置管处存在机械性损伤,使化疗药物对局部的侵害性增强,致静脉炎发生增加。
3.2 根据压力—适应理论[4],压力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压力源有物理、化学、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遇到压力源,如果适应成功,人体机能维持或恢复平衡,如果压力源过多过强,适应不成功,导致机体失衡,出现不良反应。血液病患者化疗常用的药物均有很强的刺激性,在化疗当天置入PICC管,由于机械与化学的双重压力,增加了机体适应的难度,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在化疗前2天置管,使机体对导管有个适应过程再行化疗,可分散压力源,使机体适应,易于成功,从而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合理选择PICC置管时机,尽可能避免在化疗当天置管,最好选择在化疗前2d置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化疗护理质量。
[1] 付春华,赵雁,于莹,等.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防盖诺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16.
[2] 马小燕.肿瘤化疗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8):51-52.
[3] 孙悦.复方七叶皂苷凝胶与冷敷联合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1,19(1):4-5.
[4] 顾乃平.护理专业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