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E人才标准之教育的反思与启示
2012-03-20杨海燕赵亚平
杨海燕 赵亚平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大连中日教育文化交流协会,辽宁 大连 116021)
DICE[1]四要素是衡量高潜质人才的标准之一。DICE是由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DICE分别代表Drive(内驱力)、Intelligence(智力)、Courage(勇气)、Empathy(同理心)。用德和才来分析这四要素,人们发现,除智力之外(文中将分析其内涵),内驱力、勇气和同理心这三个标准都与德紧密相关。内驱力可以培养勤奋,勤奋是重要美德之一,勇气也是美德。同理心能设身处地和换位思考,属于美德。所以,对于教育来说,德育或者美德的哺育应该是受教育者的立世之本和立身之本,知识技术学习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本文将通过分析Intelligence一词的内涵和培养Empathy(同理心)的重要性,论述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宗旨。
人源于教育,形成于教育,升华于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成人”,是帮助受教育者道德完善、人品高尚、和谐全面发展,是让人们能够正确回答: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人类应该怎样存在。德育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的根本,智育则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德育要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当中,正如美国一位哲学教授David A.Hoekema在批评大学对学生的行为标准和德育发展撒手不管时,说到:“大学是应尽力继续以家长地位来进行各项活动的,它的目的不应该是减少道德行为,而是培养道德成熟性。”[2]
德育之于教育犹如水之于生命,须臾不可分离。教育之本是德育,如果重技能轻德育,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是有智商没有情商、有“术”无“道”、有目标没有理想、有欲望没有信仰,这将是教育的失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3]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同样一语中的,“败德之人,不得志害身家,得志害天下。”[4]尽管时代不同,但都鲜明地阐述了“德”之一字于树人和成人的重要性。为此,任何时候,德育为先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重德养德是教育的价值、目的、意义的根本体现。
一
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认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化和工业文明在带来巨大财富和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把一个物化和异化的世界摆在人类的面前。同样,工具理性至上、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也影响到教育,导致教育的发展带上愈来愈多的功利色彩和物化成分,德育与智育、“道”和“术”的逻辑关系被颠倒,特别是现代教育更多地关注Intelligence当中20%的智力部分,而忽视其中80%的情感智力,把受教育的主体异化成了接受知识和技术的客体,只强调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和发现,一半是冰冷的机器,一半是未进化的原始,排除了人类学习成长的根本动力——情感要素。根据美国最大的一家高等教育研究机构CIRP的最新调查结果,美国刚入学的新生的 “情感健康水平跌至自1985年启动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点。”[5]
只关注人的智力开发、忽视人的情感要素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智力一般包括逻辑思维、分析推理、语言等能力,而智商则是对这些能力的测试和反馈,在人们成功的道路上智商只占20%。针对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简称为 IQ),1990 年,美国彼得·塞拉斯和琼·梅耶两位教授提出 “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简称为 EI)这个概念,特指情绪管理的能力。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提出 “情商”[6](Emotional Quotient简称为 EQ)这个术语,用来衡量情感智力的商数。戈尔曼教授的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让“情商(EQ)”一词真正走出心理学领域,成为人们熟知的日常用语。
戈尔曼在《情商》这本书中提出关于情商的几大要素。主要涉及到自我意识,人们能够了解自我情感,意识到这些情感形成的原因和可能会产生的各种影响;自我管理,面对挫折,能够锲而不舍,面对失败,能够从容不迫;社会意识,人们具有认识和理解他人思想和情绪状态的能力,理解社会关系;关系管理,人们能够启发、影响、培养他人,具有管理各种冲突的能力。戈尔曼告诉人们“情商比智商以及任何职业能力都更为重要,”[7]因为它占人们成功要素中的80%,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取决于高情商,绝非高智商。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智商不等于情商,更不能取代情商。哈佛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美国美敦力公司前主席兼CEO在“领导力的本质”一文中言道:“我已经有40年观察领导者的经验了。我从没有发现某个领导者之所以失败,是由于缺乏智商。但是我见过数百名领导者因为缺乏情商而失败。”[8]
情商教育就是德育教育,就是美德和品德教育。情商高是指人们能以乐观、包容、理解、鼓励和感恩的心态与他人融洽相处,能以有情、有理、公平和公正的方式处理各种事情。由此可见,情商是一组技能,是一组品质,/是一组美德。如果说智商是先天禀赋的硬能力,那么,情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德育来培养的一种软实力。马丁·路德·金就曾有过这样的名言:“仅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9]教育要自觉承担培养高情商的人的责任,只抓智力的教育无法保证人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幸福,因为,“培养情商能够提高个人的幸福(包括职业上),增加信心和满足感,让每个人都有能力去选择和发展自己的生活道路。”[10]
情商给予教育的重要启示,就是冲破了教育长久以来囿于智商的桎梏,把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尺度。很长一段时间内,追求高分成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只有自我没有顾他意识,没有团队意识,只能收获成功不能面对失败。然而,作为黄金标准的智力测试 “却预测不了人享受生活和能否感到满足的能力。”[11]世界上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潜能是千差万别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正视差异、立德树人。世界上成功的标准也是多元的,不能只靠学术、专业和物质的成功来做唯一的衡量和判断。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既具备智慧和知识,又拥有勤奋与勇气、爱与宽恕、公正与诚信等美德品质,既有科学精神,又不乏人文关怀,而情商是这些品质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是理性与感性、心灵与大脑的调节器,是生活快乐和幸福的钥匙。诚如夏山学校校长尼尔把教育的宗旨理解为,“我情愿看到学校教出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看到它培养出一个神经不正常的首相。”[12]教育要超越功利,开启人生智慧之源,向人们授之以优秀品质和美德,提升人们内在精神力量,带给他们长远的幸福,这才是教育的宗旨。
二
严格地讲,同理心(Empathy)也是情商要素之一,但本文从DICE四要素视角出发,独立论述同理心培养之于教育的重要性。同理心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罗杰斯把同理心定义为“感受别人的痛苦与喜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同时要表现出相应的情绪 (痛苦与欢喜等)。”[13]同理心通常被解释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14]同理心的核心价值体现为宽容、关心、理解、尊重、同情和体谅等方面,在处理人和事的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与人为善、与人为友。对于教育来说,培养同理心如同教育者给接受教育者提供心理氧气,“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15]这就是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身体力行培养同理心的生动而感人的最高典范。
培养同理心就是实施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本色,爱是教育的基石,更是德育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不但要提高人的才智,还要提升人的人性。如果教育过度强调智商,强调技术,强调知识灌输,受教育者就会变得情感麻木、冷漠无情,渐渐失去爱的能力,失去尊重、关怀和给予的能力。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种和谐发展的人。”[16]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家弗洛姆在其 《健全的社会》一书中,认为人类生存需要满足如下几个要求:相关性和自恋性、创造性、安全感和归属感、身份感、理性。全部满足这些需要,这个社会才是健全的,人们的精神也才会健康。“健全的社会能拓展人具有爱人的能力,能促使他创造性地工作,发展他的理性与客观性,以及使其具有基于自己的生产力的经验的自我身份感。”[17]因此,教育不应以人们获取高分乃至成为专业学术的 “精英”为己任,而是要培养精神博大、勇于承担、情感丰富、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然而,现代文明和工业文明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满足,使人类过分相信和崇拜科学的力量,人类开始以工具理性的思维审视和评价现实的一切,追求物质财富成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而对增加物质财富没有多大作用的信仰、艺术、情感等则被贬低、被忽视;越来越多的人以金钱、名利及一切物化的成果来衡量一个人的成败;人类为了物而终日忙碌,人类的精神性日益萎缩,人类越来越变得精神空虚、孤独、冷漠、焦虑不安。处于这样一种与人类自我生存相关的历史文化困境中,过弱的人文修养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度地强调工具理性至上,教育在实施德育、美德教育和爱的教育方面,已显得乏力、甚至无能。
但是,人们要牢牢记住“文化的主要思想和规范的任务首先得由教育来完成,”[18]而保证完成这个任务的前提是教育必须超越功利、超越物化、超越知识和技术,而要与自然、文化、智慧、人性交融在一起。教育是培养生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事业,同理心的本质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如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19]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到:“一个真正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地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20]根据弗洛姆的观点,不健全的社会将造成人们相互憎恨与不信任,同样教育如果放弃同理心培养、放弃爱的教育、放弃德育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将只有憎恨没有爱,只有猜忌没有信任,只有索取没有给予,只讲权利不谈责任。如果教育只讲学业,不问人品;只讲知识,不问道德,人接受教育就意为着味工具理性而疲于奔命,结果必然是要陷于孤独、苦闷,没有幸福感和满足感。教育出来的人将成为孤立的原子,失去人性、失去主体性、失去创造性,成为整个生产和社会机器的一个零部件,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西方说,“要爱你的邻居,就像爱你自己”;东方说,“仁者爱人”,这都是指向人类的最高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文情怀,折射出这样的深刻哲理:人永远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处在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与他人和自然共同构成宇宙的生命链。这种关系和生命链需要同理心来维系,需要仁爱思想来培育,人们才能帮助、支持,“善待一切相识的人,还要善待一切需要你帮助的人,并为之奉献包括素昧平生的人。”[21]拥有同理心就能获得爱的能力,具有关怀能力。培养同理心就是培养人们积极地爱,从爱家人,爱身边的人,进而爱全人类,并意识到自己是整体关系的一部分。所以培养同理心就是培养人们具备宽广、博爱的胸怀,通过与自然和他人的友善和谐的关系,使自己与整体系统的大生命观共生共荣、共济共享。正所谓仁则生矣,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而不是一味的只有征服竞争,渴望取胜。因此,同理心是人类分享痛苦、分享快乐、分享成功、分享幸福的源泉和原动力。
综上所述,DICE的四要素中,除了Intelligence当中20%的智商之外,皆为美德。美德保证让人们的生活充满幸福与和谐,学术、事业和物质生活的成功并不一定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满足,智力不是获取幸福和成功的唯一要素。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真谛是追求人的存在的合理性与生命的意义,教育的价值是促进人的道德性逐渐成熟和人性的日臻完善,最终形成自己对生命意义与生存价值的观念与信念。德育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唯有德育为先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李峰.如何发现高潜质领导人才?[J].经理人,2012,(2):110-111.
[2]David Hoekema.Beyond in Loco Parentis?Parietal Rules and Moral Maturity[M].Philadelphia:Temple Univ.Press,1990.177-194.
[3]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6.7.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1.
[5]杰夫·戈尔茨.莫让压力成常态[J].郑淑明,赵蕊,译.英语世界,2012,(8):78-81.
[6][美]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杨春晓,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7][10][11][13][14][21][英]克里斯汀·韦尔丁.EQ[M].尧俊芳,译.天津:天津教育出,2011.21.21.12.131.131.164.
[8]比尔.领导力的本质[J].经理人,2011,(6):70.
[9]聂晶,陈南希.道德教育各国都在抓[N].环球时报,2009-12-18.
[12]赖配根.教育,请给“诗性”留点空间[N].中国教育报,2010-02-28.
[15]蔡永,钱藓萍.教育爱的异化与回归[J].教书育人,2008,(26):13-14.
[16]爱因斯坦论教育[Z].wenku.baidu.com/view/50e9a2f.html,2011-02-24.
[17][18][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凯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57.295.
[19]人际交往,孩子成长中无法忽视的一环[EB/OL].http://edu.pengke.com,2011-03-21.
[20]高闫青.爱的诗意栖居[N].中国教育报,20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