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衔接理论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应用
——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2012-03-20胡峰笙

外语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语篇译文文献

胡峰笙 荆 博 李 欣

(95806部队,北京 100076;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大连 116001;空军工程大学,西安 710051)

语篇衔接理论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应用
——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胡峰笙 荆 博 李 欣

(95806部队,北京 100076;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大连 116001;空军工程大学,西安 710051)

衔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的有效手段。本文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实例,分析语篇衔接理论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强调在翻译实践中培养衔接意识的重要性。

语篇;衔接;政治文献;翻译

1 引言

20世纪,语言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研究态势。语言学家们认为,学科、学派之间相互交叉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学科、学派之间的整合。据此,本文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在语篇衔接理论框架中,探讨政治文献的翻译。

政治文献作为对外宣传的官方形式和重要渠道,不仅具有“传达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职能,而且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他国了解我国国情、方针政策、政治制度、政治立场等最权威的来源”。(王小萍 2006:109)因此,政治文献翻译质量的好坏,不仅决定我国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输出的效果,而且直接关乎我国的国际形象。

2 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背景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最早由结构主义者Zelling Harris 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20世纪90年代,受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影响,许多西方语言学者纷纷把语篇分析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比尔格兰和德雷斯勒在《语篇语言学入门》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语篇特质的7个标准:即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语境性(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他们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应该同时符合这7项标准,“如果其中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语篇就失去了交际性”。(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3-12)《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指出,“衔接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关系”(胡壮麟等 2009:179)。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两种。语法衔接有4种: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词汇衔接也有4种:重复(repetition),同义/反义(synonymy/antonymy),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hyponymy/mer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在翻译实践中,要重组一个适用于目的语社会的语篇,主要是自上而下地、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这种重写一是结构性的,即句子本身的结构;二是非结构性的,指句子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衔接。所以,衔接手段是生成语篇的重要条件之一。纽马克曾说,衔接是语篇分析运用于翻译的最有用的手段。(Newmark 1982:69)同时它也是语义连贯性的形式标志。(刘嫦 赵友斌 2009)可见,衔接理论在语篇翻译中的重要性。

3 语篇衔接理论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首先,传统翻译以词句为翻译单位,把重点放在源语与目标语的微观词句对比上。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不同语境在同一文本中的不同作用,割裂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思想内涵。随着人类交往的日渐频繁,国际市场的日益扩大,翻译活动的日趋深入,传统上以微观词句为单位的翻译逐渐呈现出难以满足翻译活动发展要求的趋势。(刘嫦 赵友斌 2009)。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就跨文化交际而言,翻译已经由过去以文本形式出现的静态终端产品转变为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交际双方也许对两种语言的个别词句理解不一,但对语篇的类型和结构却有着共识,这种共识以知识的形式储存于他们的大脑中。这样,语篇作为按一定成篇模式构建的信息载体,起着激活读者头脑中语篇知识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必然需要语篇的参与。第二,就文本本身而言,许多词句本身的含义和一些事关全局、背景性很强的问题等在传统的词法和句法层面上无法得到解释,须要联系语境,结合上下文,运用语篇整体思维予以解决。所以,将语篇衔接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其次,中国政治文献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重复的词语多,句子偏长,句型结构单一,祈使谓语结构和并列短句多,主语缺乏,连接成分使用不多,句与句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等。而英语在句式衔接上多注重“形合”,常用各种形式的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将句子衔接起来,重视显性衔接(overt cohesion),把句子形式和结构完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尽量避免重复。中国政治文献的语言与目标语在衔接方式上的差异,使得词对词、句对句翻译出来的译作难以实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识形态内涵。中国政治文献的政治性、严肃性、准确性,使得译作必须精益求精,确保文化价值的输出不出现偏差。这也就使得译者不得不注重从句子的衔接特征入手,在衔接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进行翻译。

衔接理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8种衔接手段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应用在政治文献的翻译中。综合运用这8种衔接方式:照应、省略、替代、连接、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和搭配,可以有效避免词语重复、用语歧义、结构松散等问题,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3.1 避免词语重复

政治文献为了加强气势,加重语气,突出重点,常常使用大量的重复词语。这虽然完全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但有悖于英文的表达方式,令目标语读者难以接受。关于英汉语篇之间的差异,曹路漫指出,“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和衔接意义均存在着差异, 这给英汉翻译实践带来许多困难”(曹路漫 2009)。而语篇衔接理论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规避重复。例如:

① 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5/content_13174348_2.htm)

译文:On behalf of the State Council, I hereby express our sincere gratitude to the people of all of our ethnic groups and to the democratic parties, mass organizations, and people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 also express our sincere thanks to our compatriots in the Hong Kong and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Taiwan, and overseas, as well as to foreign government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friends in other countries that take an interest in and support China’s modernization.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0/china/2010-03/15/c_13211657_5.htm)

在例①中,原文使用了三个“感谢”,在加强气势的同时也使原文通顺流畅。译文运用“同义、省略”两种衔接手段,将第一个“感谢”译为gratitude,将第二个“感谢”译为同义词thanks,并将第三个“感谢”通过连接词as well as融入到第二个“感谢”之中,实现了省略,达到了衔接,从而避免了重复。

3.2 避免用语歧义

在政治文献中,语言丰富多彩,有时会用到文化俗语,有时会用到口头习语,有时还会用到中国特色政治术语。这些词语意义丰富,翻译时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张冠李戴,产生误译。然而,衔接理论能较为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

②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5/content_13174348_10.htm)

译文:We will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 global” strategy; encourage Chinese industries whose pro-ducts are in demand in foreign markets to transfer their production capacity overseas in an orderly manner; support qua-lified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deepen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concerning foreign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verseas contracted projects and labor service cooperation.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0/china/2010-03/15/c_13211657_13.htm)

在例②中,关键词是“走出去”,可以理解为“到户外去走走”、“摆脱一个模式或框架的束缚”、“走出国门,走向全球”……意义可谓多样。译文运用“搭配”这种衔接手段,考虑到“走出去”与“国外市场”、“境外”、“海外”、“对外”等词搭配在一起,可判断其意义为go global. 这样就成功地避免了用语歧义。

3.3 避免结构松散

中国政治文献多短句、并列句,连接成分使用不多,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明确的形式标记,主要依靠内容将句子衔接在一起。而英语则是依靠衔接词将句子衔接在一起。如果用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方式,那么,目标语则会显得松散零乱,好似一盘散沙。衔接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避免结构松散。例如:

③ 国家的大力支持,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灾区群众的艰苦奋斗,使遭受重大创伤的灾区呈现出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5/content_13174348.htm)

译文:Thanks to the government’s strong support, the selfless assistance of peopl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the hard work of residents of the earthquake area, the badly da-maged areas have taken on a brand-new appearance, with new towns rising straight out of the ground, and villages brimming with vitality.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0/china/2010-03/15/c_13211657_2.htm)

在例③中,“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和“一个个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之间没有连接词,这两句话与前一句话之间也没有连接词。表面上,它们之间没有连接关系,但其实,“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和“一个个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之间存在并列关系,而且共同与前一个句子构成解释关系,即两个单句都是“崭新面貌”的重要内容。这就是汉语句子中经常存在的隐含逻辑关系。译文运用“连接”这种衔接手段,增加 thanks to,and,with等适当的连接词,再现了原文的表达效果。

4 结束语

随着翻译活动向纵深推进,传统微观词句翻译越来越难以适应其发展要求。然而,语篇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段,因为代表着翻译研究的前沿方向而异军突起。在语篇理论中,衔接是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是语篇分析应用于翻译的最有效手段。在中国政治文献中,特色语言在衔接手段上与英语存在较大差异,语篇衔接理论是指导政治文献翻译的必要工具。综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衔接理论的运用贯穿全文,每一种衔接手段都能在译文或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在有效避免词语重复、用语歧义、结构松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准确地传达了原文思想,提高了译文质量。可见,语篇衔接理论拓宽了翻译工作者的研究和实践视野。翻译研究要发展,必须纳入学科整合的轨道,在与语言研究的其他分支学科的整合中实现自身的进步。

曹路漫. 英汉翻译中衔接意义的处理[J]. 外语学刊, 2009(6).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J/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5/content_13174348.htm, 2010-3-15.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刘 嫦 赵友斌. 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J]. 外语学刊, 2009(2).

王小萍. 中国党政热点词语英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王小萍. 论语篇视角下的政治文献翻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4).

De Beaugrande, R. & Dressler, W.IntroductiontoTextLinguistics[M]. London:Longman, 1981.

Newmark 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 London: Pergamon Press Ltd., 1982.

ApplicationofCohesionTheoryintheTranslationofPoliticalLiterature—ACaseStudyofthe2010GovernmentWorkReport

Hu Feng-sheng Jing Bo Li Xin

(PLA Air Force’s Unit 95806, Beijing 100076, China; PLA Dalian Naval Academy, Dalian 116001, China;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51, China)

Cohes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hrough which discourse analysis is achieved, and the most useful device of discourse analysis being used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cohesion theory being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practicability and function of the theory in translation with the 2010 Government Work Report as a case study, and summarizes the essentiality of cultivating the thought of cohesion and applying the theory in political literature translation.

discourse; cohesion; political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030

A

1000-0100(2012)02-0089-3

2011-08-21

【责任编辑王松鹤】

猜你喜欢

语篇译文文献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译文摘要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I Like Thinking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