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法史角度看“一元动词带宾句”现象*

2012-03-20付义琴

外语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宾格王冕及物动词

付义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从语法史角度看“一元动词带宾句”现象*

付义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一元动词带宾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句式,从历史来源看,其中的非宾格动词或直接由及物动词的用法引申而来,或来源于述补结构上字的脱落,后来非宾格动词类推扩展到非作格动词。这类句子的NP1是话题,和其后的述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领属句或隐现句的区分不过是小句话题选择的结果。

述补结构;非作格;句式

The sentence of object after one argument verb is a special type of sentenc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ly, The unaccusative verbs in this kind of sentences have two origins: one emanates directly from a transitive verbs, while the other of which arises as a ruselt of the omission of the previous morpheme in predicate-complement structure. Later on, the unaccusative verbs are extended to the unergative verbs by analogy. The NP1in this kind of sentences is topic, and so is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parts of the sentences. The difference of possessor-subject-possessum-object sentence and fugitive sentence is nothing but the result of topic choice of the clause.

1 关于“一元动词带宾句”

“一元动词带宾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子,具体来说,主要指下面这样的句子:

① 他瞎了一只眼睛。

② 我差点丢了性命。

③ 操场上倒了两棵树。

④ 马路上死了一个人。

例①、②一般被称作“领主属宾句”,例③、④一般被称作“存现句”,这种区分主要是根据动词前NP1的性质以及NP1与NP2的关系来确定的(我们把动词前后的名词性成分分别记作NP1和NP2),但无论是领属关系还是存现关系,其中的动词都是非宾格动词,它们的后面都可以带主事宾语。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汉语主宾语大讨论时期,学者们就已经开始关注“王冕死了父亲”这种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此后这种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一直都是汉语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句式的特点、生成方式及其特殊的表达功能进行挖掘。沈家煊(2006)、俞理明、吕建军(2010)等都已对以往的相关研究给予了详细介绍,限于篇幅,此处不再一一评介。和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我们拟从语法史的角度观照这种句子的生成,探讨NP1和NP2的关系,进而挖掘这种句式的构式意义。

2 “一元动词带宾句”的历史来源

关于“一元动词带宾句”的历史来源,学者们探讨的也比较多,不过都是集中在对“王冕死了父亲”这一特殊句例的探讨上,有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那就是“死”是替换上古时期及物动词“丧”的结果,而“丧”在上古时期是可以出现在“当事+丧+对象”结构中的,帅志嵩(2008)、俞理明、吕建军(2010)都持这种观点。但这种词汇替换说很难解释其他“一元动词带宾句”现象,因为不可能出现在这种句式中的所有不及物动词都和之前的某个及物动词有替换关系。我们通过对经常出现在这种句式中动词的历史考察发现这种句子有两种可能的来源。

2.1 及物动词用法引申生成“一元动词带宾句”

有一些动词本身具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属性,如“丢”、“烧”、“开”、“沉”等,由这种动词构成的“一元动词带宾句”应该是由其及物动词的用法发展而来的。

动词“丢”的语义关系及句法表现:

⑤ 员外看了,心中好闷,把刀丢在一边,拖那尸首僻静处盖了。(《三遂平妖传》第四回)

⑥ 那道士猛抬头,一见心惊,丢了手中之药。(《西游记》第七十三回)

⑦ 你丢了一条性命,只当死了一只猫狗一般。(《九尾龟》第二十五回)

⑧ 且说小侠客低头一看,亮银叉丢了一只。(《三侠剑》第三回)

⑨ 谁知今早闻听人说,卞家丢了很多的银两。(《三侠五义》第六十二回)

例⑤中的“丢”是及物动词,表示施事主语自主的动作行为,例⑥中的“丢”虽然也是施事的自主行为,但这种行为是迫于外力的。例⑦-⑨都是一元动词带宾句,和上面两例相比,这里的“丢”不强调行为,而只是强调这种“丢”的结果。其中,例⑦中的NP1和NP2是领有关系,例⑧NP2是NP1的成员之一,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例⑨中的“卞家”虽然是处所词,但这里主要是凸显它和“银两”之间的领有关系。

动词“烧”的语义关系及句法表现:

⑩ 原来城隍菩萨怕飞钹禅师计较,他已自放起火,烧了殿宇,脱身去了。(《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七十六回)

2.2 述补结构上字脱落生成“一元动词带宾句”

动词“死”的语义关系及句法表现:

“死”被公认为是纯粹的不及物动词,即使在使动用法普遍存在的上古时期,都无法寻觅到“死”的致使用法。所以一元动词“死”不可能来源于致使动词“死”。我们推测“死”后带主事宾语应该和述补结构“V死”有关。先看下面的例子:

由“死”构成的“一元动词带宾句”在唐代就已经产生,此后各时期使用都非常普遍。

动词“跑”的语义关系及句法表现:

动词“塌”的语义关系及句法表现:

动词“倒”的语义关系及句法表现:

这样看,“一元动词带宾语”好像是两个不同的来源,一是由致使动词发展而来。一是由述补结构发展而来,但它们在本质上又是相同的,使动用法在中古时期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述补结构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王力(1980:466)曾指出“由使动用法发展为使成式,是汉语语法的一大进步。因为使动用法只能表示使某物得到某种结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种行为以达到这一结果”。由于致使动词和述补结构都可以表示行为的结果,所以当整个句子只强调结果状态时,一元动词带宾句就应运而生。

3 “一元动词带宾句”的构式义

根据Goldberg(1995)对构式的定义,构式强调意义和形式的配对,其结构意义无法根据其组成部分进行预测,“王冕死了父亲”这类句式是一种构式,它和“王冕的父亲死了”所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沈家煊(2009)认为这种句子主要表示“计较得失”,即“说话人计较事情的得失并移情于得失者。在无标记的情形下对得者表示庆幸或高兴,对失者表示惋惜或同情”。 所以“王冕死了父亲”这一表达不仅包含了句子组成部分的语义功能,还体现了其话语功能,也就是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通常学者们认为能进入这种结构的动词都是非宾格动词,Perlmutter(1978)提出了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设,即不及物动词应分为两类: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非作格动词的论元是域外论元(深层主语),而非宾格动词的论元是域内论元(深层宾语)。但刘探宙(2009)列举了大量的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的例子。

我们以为这种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的用例应该是由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的句子类推而来的,非作格动词进入这种构式后,也具有了“计较得失”的含义,谓语前经常出现“就”就是这一构式义的体现。

下面的问题是,这种结构既然表示对得失的计较,那么得失的主体是谁呢?一般来说,说话者对于在语句中居左的成分的移情值高于在语句中居右的成分(Kuno 1987)。当NP1和NP2具有亲属关系,如在“王冕死了父亲”中,说话者移情于“王冕”,“王冕”是得失主体。有些“一元动词带宾句”的NP1虽然是处所词名词,但不宜看作存现句。如:

而有些时候,我们确实很难找出说话人是移情于谁。如:

沈家煊(2009)认为在领主属宾句中移情义强,偏向于得失,而在存现句中移情义弱,偏向于隐现。例和“王冕死了父亲”相似,但“死了一个人”显然并不能对“那边路口”造成影响,那么这里说话者移情的对象到底是谁呢? 其实这里得失的主体没有出现,没有出现并不代表没有得失者,因为这种句子构式义就是“计较得失”,这是其构式存在的价值和理据。由于说话人知道“死了一个人”必然会对有些人产生影响,但又不知道具体会对谁造成影响,所以让得失者处于阙如状态,而选用已知的处所信息充当句子的话题。这也就是说“王冕死了父亲”和“那边路口死了一个人”中的NP1只是说话人根据自己信息的了解程度而选用不同话题的结果。这一点在我们上一节对这种句式的历史来源的探讨中也有所反映,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种句子中的NP1还可以是其他的语义成分。如:

根据Kuno(1987)的观点, 发话者在描述事物时必然会选定某一个视点或某一个观察角度,这就使说话者跟句中所描述的事件的参与者发生或近或远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关系,也就是移情,而句法结构往往会反映这种角度。就这种构式来看,Kuno所说的移情于事件的参与者可以扩大为事件的影响者,尽管其影响者可以在句中不出现。

如果我们把“一元动词带宾句”放在语篇中考察,就会发现NP2可以带数量词也可以不带,但带不带数量词在语篇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如果NP2前没有数量词,在语篇中通常表示的都是背景信息,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后一分句通常是关于“V了NP2”对“NP1”所造成的影响的具体陈述。如由“死”构成的“一元动词带宾句”中的NP2常常是亲属称谓,前面通常就没有数量词,张伯江(2002)指出:“‘死了NP’一个重要的篇章功能就是在一个具有广义的因果关系的话语片段中,提供原因、条件等背景信息”。如果NP2带数量词,其在语篇中的信息地位不受限制,可以是前景信息,也可以是背景信息。这也正是学者们所举的用例中NP2通常都带数量词的原因,因为所举的例句基本上都是单独使用,没有具体的语境,表达的自然也都是前景信息。孙朝奋(1994)认为:“主题重要性和数量词的使用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主题上比较重要的名词短语倾向于用数量结构引进话语”。了解了这种句子的语篇功能,我们就可以解释下面的句子成立或不成立的理由了。

4 结束语

本文对“一元动词带宾句”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进行了探讨,对通常出现在这种句子中的动词进行了历时考察,认为这种句式在历史上有两个不同的来源,象“丢”、“开”、“烧”、“沉”这样的动词用于这种句式是由其及物动词用法发展而来的,而象“死”、“塌”、“跑”、“倒”这样的不及物动词由于经常充当述补结构的下字,所以它们用于这种句式应该是由述补结构上字省略脱落而形成的,而这两种来源在本质上又是一样的,因为二者都能够表达事件的结果状态。和一般的“施事+动词+宾语”结构的行为主动句相比,一元动词带宾语句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形式上不再以施事作小句言谈的出发点,二是在语义上不强调施事的行为而强调事件的结果。在这种句子产生的早期,动词通常是非宾格动词,但后来由非宾格动词又类推扩展到非作格动词。从动词前NP1的性质及NP1和NP2的关系来看,有些NP1和NP2具有亲属关系,有些NP1和NP2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些NP1和NP2是存现处所和事物的关系,当然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其他关系。作为一种构式,“一元动词带宾句”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计较得失”,得失的主体可以是NP1,也可能是其他事物,有时还可能没有具体明确的所指。

刘探宙. 一元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J]. 中国语文, 2009(2).

董成如 杨才元. 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探索[J]. 外语学刊, 2009(5).

高 波 石 敏. 构式语法家族概览[J]. 外语学刊, 2010(1).

孙朝奋. 汉语数量词在话语中的功能[A]. 戴浩-薛凤生. 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C].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 2006(4).

沈家煊.“计量得失”和“计较得失”——再论“王冕死了父亲”的句式意义和生成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5).

帅志嵩.“王冕死了父亲”的衍生过程和机制[J]. 语言科学, 2008(3).

王 力. 汉语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俞理明 吕建军.“王冕死了父亲”句的历史考察[J].中国语文, 2010(1).

张伯江. “死”的论元结构和相关句式[A]. 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一)[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赵彦春. 作格动词与存现结构症结.外语学刊, 2002(2).

Burzio, L.ItalianSyntax:AGovernment-BindApproach[M].Dordrecht, 1986.

Goldberg, A.D.Constructures: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Langacker, R.Grammarand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Mouton de Gruyter, 1999.

Perlmutter, D.ImpersonalPassivesandUnaccusativeHypothesis[M].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y4, 1978.

Kuno S.FunctionalSyntax:Anaphora,DiscourseandEmpath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evin, B. & Rappaport Hovav.Unaccusativity:AttheSyntax-lexicalSemanticsInterface[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5.

第二届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征稿通知

第二届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将于2012年12月8-9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承办。本次论坛旨在推进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会议议题: 1、语言习得与加工;2、语言教学技术与评估;3、不同职业中的语言;4、社会中的语言;5、应用语言学与方法论

主旨发言人:Charles Alderson (Lancaster University)桂诗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来稿要求:提交中文或英文摘要(中文限600字以内;英文限500词以内),并请附加以下信息:论文题目;作者姓名;所属单位;通讯地址及邮编;电子邮件地址;联系电话。

来稿截止时间:2012年7月31日

投稿方式:发电子邮件至 apgdufs2012@126.com

联系方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刘老师(电话020-36207201)

LookingatSentenceofObjectafterOneArgumentVerbwithinthePerspectiveofChineseHistoricalGrammar

Fu Yi-q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predicate-complement structure; unaccusative; construction

H04

A

1000-0100(2012)02-0035-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史语料库建设与研究”(10&ZD117)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吸收了匿名审稿专家的重要意见,在此谨致谢忱。

2011-11-23

【责任编辑薛恩奎】

猜你喜欢

宾格王冕及物动词
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满语宾格的用法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
无加诸人
卡通缉毒犬纸模制作指南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