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策略研究
2012-03-20谢龙华
谢龙华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 543002)
课外活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策略研究
谢龙华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 543002)
学分制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加强师范性、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是个难题,课外活动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可通过组建学生社团、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等加强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课外活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
1998年教育部师范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专、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同时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开始首次招收小教本科专业学生,标志着小学教育专业进入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1]。随着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并逐步向一级师范过渡。小学师资人才的培养已经从以中等师范教育为主上升到以本科学历为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成为我国小学新入师资的主要来源。对比中师与本科两种类型小学师资人才培养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师学生教学基本功扎实,中师教育具有较强的师范性;本科学生知识体系较完整,本科层次更注重学术性。如何加强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应用型小学师资人才,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办学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课外活动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本科教育大都实行了学分制管理,学分制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大学生的学习潜能。但在学分制有限的学分范围内,合理安排小学教育专业书法、教师口语、音乐、舞蹈、美术、简笔画等基本技能教学技能课程确实困难。在过去传统的中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生要学习3年共6个学期的音乐、美术、舞蹈、琴法、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教学技能,而现在根本无法将这些教学技能类课程融入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一般来说,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设置学分为160分左右,既要安排教育理论课程,还要安排学科专业课程,所剩下的学分,已经无法开设足够课时的教学技能类课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教学技能、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作用有时甚至会超过“第一课堂”。
二、小学教育专业开展课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专业性学术团体,活动的水平和层次不高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第二课堂”发展教学技能的潜力有待挖掘。除了课程计划中开设的教学技能,高校还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组织,吸引学生参加活动,提高教学技能水平。但不少高校对学生社团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仅仅把学生社团看成是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是游离于学校主要工作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并没有认识到学生社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没有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中的独特作用[2]。高校的教学技能类学生社团组织不多,社团开展教学技能训练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缺少高水平的师资指导,社团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中的潜力显然没有得到完全的挖掘。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当前不少的课外活动还是书法比赛、文学、摄影等这些常见的老套路,真正结合学生教学技能开展的活动不多,尤其是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实践活动不多。如何创新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将是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课外活动提升水平和层次的关键。
(二)活动受学生兴趣影响较大,学生参与面偏小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受兴趣影响较大。“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突出表现为以下的特点:对基本技能重视的多,对高级技能的融会贯通少;具有一己之长的学生多,全面发展的学生少;女生文艺方面的兴趣大,但对体育的兴趣低;男生有体育方面的兴趣,但音乐舞蹈兴趣几乎是空白;学生依赖直接兴趣程度大,培养间接兴趣的能力差;学生偶尔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多,长期坚持参加活动的少。怎样把参加课外活动学习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好“兴趣”和“讨厌”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兴趣”,容易成为自己的优势;而对不感兴趣的项目也应该达到基本的要求,不能拖教学技能全面发展的“后腿”,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小学教育最需要体现综合性,不仅要求教师专业技能要全面,还要求教师具有人格、品德、知识等多方面的素质。
(三)活动缺少场地和资金,急需高水平的师资指导
首先是硬件方面。课外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场地、设备和经费。由于各类活动性质不同,所需的场地不同,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全面性,要求提供的各类实验和实践的场地和设备几乎包括了教师教育各专业实验室及图书、计算机等设施和条件,学校如何合理开放实验设施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外活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此外,如果活动涉及到校外,设备和经费问题将更突出。
其次是高水平师资的参与指导。由于课外活动的增多加大了教师参与指导的工作量,由于这些工作难于纳入教学工作量统计,需要教师对活动的兴趣,更需要教师大量的额外付出,一两次活动容易请到指导老师,而课外活动的长期开展则难以调动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将教师参与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指导学生各类实践活动纳入教师评价范畴,进一步调动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是非常必要的。
三、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挖掘学生教学技能发展的潜能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形成的能为全体成员普遍认可并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3]。可以通过组建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搭建发展平台,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活动以老带新,互相促进,带动新人不断地成长,使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一)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立不同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组织
学生社团是活跃校园文化和锻炼学生才华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社团组织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并为满足这一兴趣和爱好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以其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直接性、参与者的自愿性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效果的有效性,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社团组织对校园精神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在而强烈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是一种深沉而强大的教育力量。作为一种活跃校园文化和锻炼学生才华的平台,学生社团具有突出的作用。
按小学教育专业基本技能发展要求组建学生社团。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技能的成长需要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些平台是“第一课堂”无法完全提供的,因此,设立更多的与教学技能相关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组织,对学生的潜能发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相关的学生社团组织有书法社、文学社、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合唱队、教育理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让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参加这样的组织,参加这些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高尚的情操,拓宽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组织,都可以培养一批有突出才华的优秀学生。这些有个性特长的同学还可以同时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同学,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典范。
加强学生社团及相关组织的管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训练、考核与比赛等活动都可以通过团委、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参与来完成。同时也可以让社团成员参与到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考核及比赛中来,如让书法社的同学参与学生平时书法练习的辅导,给学生批改书法练习的作品、并由他们组织整个专业学生的书法比赛等,不同的社团组织都可以发挥在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中的不同作用。
(二)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有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虽然其作用是明显的,但其活动往往会受到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经费、场地、设备等不足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活动无法开展,或是活动开展成效不大。存在这些实际困难应当引起领导的重视。
将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组织纳入课程教学计划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开展了大量的素质教育活动,尤其对小学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培养教学技能的效果可能比课堂教学还要好。由于没有将这些活动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学生凭自己的兴趣自由参加,往往参加的人员比较少,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的计划也不强,学校投入第二课堂的经费也没有保障,使其活动受到抑制。因此有必要将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在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学生社团等组织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场地、设备和经费,这些费用如果都由学生社团组织成员自己缴纳,显然会影响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这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应尽可能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支持这些组织开展活动。此外,也可以引进一些企业,让他们联合社团和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弥补社团在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甚至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都能得到显著提升[4]。
加强和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学生活动的开展能否取得好的成效,与是否拥有高水平的指导老师有关,专业教师的指导是提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和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的津贴主要由课时构成,教师参加学生活动缺少相关规定和要求。由于学生社团和组织开展活动是经常性的,需要指导老师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学生活动很难吸引高水平的指导老师长期参加。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学生活动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对选拔与聘用、工作职责、考核等做出明确规定。将指导老师对学生活动的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并给予一定的报酬,甚至可以将参加学生组织活动作为高校教师评先和评职称的参考因素,以此来调动高水平教师参与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
(三)创新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加强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
合理设立教学技能学分与考核标准。毕业学分的要求将是规划其教学技能发展的基本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合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每个学生对课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对那些仅依赖兴趣参加活动、教学技能发展偏颇的师范生来说,必须参加课外活动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才能达到学分考核要求。
创新课外活动的形式。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强制要求不同,始终还是要依靠兴趣来维系学生参与活动,因此,不断地丰富课外活动的形式,提高活动的质量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定期组织师范生进行书法、演讲、教学设计、说课、赛课、出版黑板报,邀请一线优秀教师就教学技能开设专题讲座、辅导、评鉴等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实实在在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加强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了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如果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将会迅速提高。如梧州学院将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与小学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组建“拳头工作室”,近两年分别深入城乡小学,针对农民工子弟心理及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开展了30多场小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素质拓展系列活动深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欢迎,梧州电视台、梧州日报、广西日报等媒体对这些活动进行了宣传报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此外,梧州学院院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小学开展义务支教活动、辅导残疾儿童心理等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多种服务活动也普遍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四、结束语
通过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教学技能、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小学教育专业“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在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具有突出的作用,然而课外活动由于没有课程计划的保障,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师生参与的“强制性”,其效果往往不佳。对于在课堂活动中更好地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探究,还将是今后在教学工作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徐文彬,王爱菊.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75-80.
[2]梁文化.对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8(4):113-117.
[3]卢惠余,崔美华.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2(11):105-106.
[4]吴建明,陈国雄.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8-60.
On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of Students M ajor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byM eansof After-class Activities
Xie Longhua
(W uzhou University,W uzhou 543002,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ade-based system,it is a problem to focus on teachers’quality and train teaching skills for studentsmajoring in primary education.After-class activity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it.It is practicable to develop students’teaching skills by establishing students’unions,enriching cultural activities on campus,diversifying the contents and forms of after-class activities.
after-class activity;major of primary education;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G642.4
A
1673-8535(2012)06-0063-05
谢龙华(1971-),男,广西贺州人,梧州学院教师教育系教育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小学教育。
(责任编辑:高坚)
2012-09-12
广西教师教育2010年度立项研究课题(桂教师范[2010]60号)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