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研究
2012-03-20沈婉蓉吴素萍
沈婉蓉,吴素萍
(1.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2.丽水学院 教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高职文学课是面对高校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以广阔的覆盖面、较强的渗透性和实用性在大学素质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现象普遍存在。高职文学课程内容和教学课时被压缩及人文学科的边缘化间接带来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弊病: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和课堂上发挥文学的人文精神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前社会多元文化对高职文学课程教学的冲击与影响显而易见,如果高职文学课程教学脱离多元文化而教,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高职院校里,人文艺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原创性与开放性,在教学方法上要讲究现代性与灵动性,规范学科活动的常态性与实践性,并把文学和当代文化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开放的现代意识,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阐释文学。
一、高职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地位边缘化
高职院校的课程历来是以技能专业课为主,基础课程得不到重视,文学课程可有可无。课程地位的边缘化导致了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受挫。对于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钻研、教学方法的讨论、教学实践的探究也不再踊跃。某些院校在实行二级管理之后,从经济创收的角度出发,更是不再开设这种不能“立竿见影”的基础课程。在这种教学环境的背景下,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就造成高职文学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懈怠。教学思想上的懈怠造成了大多数教师抱着“上完就好”的心态来开展教学,直接导致了文学课程教学的无趣无效无意义。另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主要是面对专业技能课程,文学课程往往被遗忘,是检查的薄弱地带,致使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极其缓慢,影响了文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程式化
高职院校文学课程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依照传统的模式,教师在授课时对于文学作品的讲解基本是以这样的程序来完成的: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阅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艺术特色—总结。这种程式化的教学内容封闭、呆板、枯燥,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未重视与当代文化信息的关系性和时间性。“文学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从专家与教师人为认定的权威控制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学生、作者、专家与教师合作协商的互补共生模式,关系性与时间性必须考虑在内。”[1]文学教学内容应该紧扣当代文化背景,但是文学课程在内容的安排上则未与当代多元文化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则大多只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已,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与深入挖掘,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被教师所忽略,用之甚少。而学生在课堂上则提不起学习兴趣,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课外却饶有兴趣地吸收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造成课堂内外知识信息的错位与断裂,教与学严重脱节。
(三)教学方式单一化
目前有不少高职文学课程教师仍然沿袭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一言堂。这种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知识层次更高的研究生或许有效,但是高职学生往往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的基础也比较薄弱。如果不考虑高职学生的学情,不讲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那么只有任课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较高,学识相当丰富,才能够hold住学生。然而事实证明学识丰富而讲述生动的教师是不多的。文学课程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包含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作品等内容,而文学作品的学习又包括各种体裁的作品,所以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而适时转变。但是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文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很少看到热情激烈的课堂讨论、充满感情的诵读训练及意犹未尽的课后拓展延伸等等。我们看到的是较为普遍的典型现象:学生或昏昏欲睡、或交头接耳、或把玩手机,讲台上的教师或神态自若、或神情无奈地继续他的“独角戏”。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使学生文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高职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一)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形态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认为大学教师应对自己想要做什么有清晰的概念,同时又能积极调整方式以使自己做到最好。作为新时代的高职文学课程教师,更要扩大视野,创新思维,调整知识结构,各方面都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在文学课程边缘化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地自我调整,从教学理念上入手,重视文学课程的学科作用,认识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的熏陶与提升极其重要。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是比较普遍的,职业传统观念的制约是产生职业精神缺失的重要因素。对症下药,最好的药方就是人文职业精神的熏陶,用文学的相关知识与境界来让学生逐渐提升其职业精神。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扮演学生学习的顾问、合作者、研究者等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自主式、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互动交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倾耳聆听或者畅所欲言。而在课外能让学生放松紧张的情绪,将教师当成朋友一样来交谈,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
(二)加强信息整合,掌握多元文化
高职院校文学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对教材的分析一般采用普遍的观点,平稳有余,创新不足。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教材中的大多数篇目都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作品的分析解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相近相同,无法让学生获得认知上的提高。不少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没新意,不能与时代信息相结合。以《论语》为例,作为经典文学,或者说是经典文化,被读书人所熟知,文学课程上的论语讲述鲜有人听,而于丹的论语讲述则引起了空前的论语热、国学热。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教学工作者的深思,无论在教材上还是在教法上都应作回顾与反思。
教师要创新高职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滞后性的弱点,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教师的讲述。教师不能一味照本宣科,要全面掌握高职学情,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背景来安排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及时在头脑中渗透当前社会的文化内涵,并通过自己的讲述打动学生且将引发学生兴趣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应将教材知识与当前文化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多元文化,做一个不落伍的读书人。网络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是按照建构理论和认知理论设计的新教学方法,它以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创造情境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感受领悟能力。”[2]教师制作精品课件,杜绝“复制教材”的课件,在内容上要重视网络文化信息与高职文学教材的整合,注重高职学生个性作用的充分发挥。此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在完成课件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与老师同学交流,会不停地思考并学习相关知识。我们看到的学生的课件可能只是几页的内容,而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所掌握的信息可能是上百页的内容。还有,课外可安排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课堂内外常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等等。
(三)开展比较分析,创建交流平台
高职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信息能力的获取与提高。教师在课堂内外创建交流平台,便于与学生交流信息,有利于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交流平台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课堂外的周末文学沙龙,课堂上教师组织的文学作品鉴赏评议会,还有课堂内外皆可利用的网络交流平台等等。“教师作为教学互动的中心之一,通过精心而创新性的设计与组织、动态而有效的领导与控制,可以将课堂变成一种真正的学习空间。”[3](P112)
以网络交流平台为例,文学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所教的知识,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大量丰富详实的文学阅读材料,适用于课前预习及课后巩固,如建立相关的QQ群、网络论坛等等。网络论坛有一个好处:当讨论到啥观点的时候,知识欠缺的学生会自觉地使用网络搜索功能进行知识的阅读与掌握。这充分发挥了网络优势,且使学生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在讨论活动结束之后,要做好总结工作,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讨论专题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确定主题的时候要根据学情来安排,关注学生的争论点,且给予学生相关的课外材料链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活动之后,教师一方面要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进行纠正,另一方面对积极踊跃的学生进行表扬与肯定。讨论中,如遇到学生发言出色、观点新鲜的还可以以简报形式印刷出来,用于同专业班级之间的交流等等。这既可以达到总结巩固的目的,又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探究精神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那么教师需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有目标的体验活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育通过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以缩短学生与老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从而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4]以任务驱动法为例,为学生设定一项任务、一个目标,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进行研究,搜集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建议在文学课程教学上创设适时的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古代诗文的时候播放适宜的古典音乐,然后让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吟诵。学生在吟诵的同时,语言与音乐相得益彰,吟诵的诗句因音乐而生动,音乐则因诗句的吟诵而鲜活。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情境中,会自主地感受并探究诗文中的思想及情感,产生探究的动力。
有效的教学课堂中的探究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开始学生不可能具备探究能力,“专家头脑中的知识按层次排列,是系统和联系的,具有结构层次性。而新手头脑中的知识则采取水平排列,是零散的和孤立的”[5],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研究方式。教师在探究之前应做示范演示,对个别能力弱的学生可以手把手地反复教,只要坚持,学生的探究能力终会被挖掘与培养。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文学课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设具备开放性与现代性的文学课程有效教学模式。
[1]陈尚达,黄伟.文学教学内容选择与处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 2011(3):85-89.
[2]陈昌云.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8(17):69-70.
[3][美]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郁昀.高职语文情境探究教学研究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160-162.
[5]于光远,师小伶.试论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J].航海教育研究,2000(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