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坚持与终生无奈——杜甫流寓夔州时的当局者心态
2012-03-20柯利刚
柯利刚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48)
流寓夔州时的杜甫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当前时世的纷扰、民生的凋敝,都来自统治者的昏聩、当权者的不作为。虽说事不关己,但他却也没有高高挂起;虽说身处江湖之远,但他仍然不忘忠君爱国、忧民嗟生。千古而下,我们仍然可以鲜活地读出诗人的那种坚持,但我们也可以品出他坚持中的那份无奈。诗人的坚持中何以夹杂着无奈,诗人何以虽知无奈却偏要坚持,下文笔者将对诗人的这一独特言行举止加以考察。
一、诗文与心态
杜甫在夔州一共创作了四百三十多首诗歌,而精华部分主要集中在怀古回忆诗里面。诗人对于现实的满腹血泪、对于成败的满腔看法都将在这些诗歌里得以展现,这其中的《咏怀古迹五首》尤堪咀嚼。
其一曰: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1]这五首怀古诗,虽说是怀古,但又不仅仅是怀古,而往往是借怀古之名,抒发自己胸中之块垒。首章写庾信,一写庾信被扣留北方不得南归,二写庾信暮年诗赋所取得的成就。很明显,诗人是在借写庾信来写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滞留异域不得归乡呢?自己又何尝不是“晚节渐于诗律细”[2]呢?才子自古多失意,庾信如此,诗人更是难逃此劫。
其二曰: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3]这首诗歌写宋玉,也主要写了宋玉人生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风流儒雅、文才盖世;一是仕途坎坷、终生失意。如此一读,诗人所要借宋玉之不遇来表达的意思,亦是显而易见。宋玉悲秋,他也悲秋;宋玉失意,他也失意。他为宋玉而洒泪,更是为自己而洒泪;他写的是宋玉,但从另一层面来说,他写的更是他自己。
其三曰: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4]这首写的是王昭君,主要写了昭君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不得君王的赏识,一是外嫁异族的怨恨。古代士大夫很早就有将自己视为妻妾,将君王视为夫君的传统。杜甫在这里很好地发展了这一传统,所以,这里其实也是在写他的不得赏识和他的外流怨恨。在这里,昭君就是他,他就是昭君,说白了,都是外流的伤心之人。
其四曰: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5]这首诗歌写刘备,重在写他创业的功名万古不朽,和他与臣子之间的那种“一体君臣”的关系千秋可表。如果说前三首写的都是伤心人的伤心事的话,那么这一首则让我们看到了些许希望。诗歌表面上是在称颂蜀主刘备,实际上是在讽刺当今皇上的不识贤才、昏庸无能,希望里面同时还夹杂着一层失望的成分。
其五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6]这一首,写的是诸葛亮,并把诸葛亮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诗人为什么要如此称赞诸葛亮呢?这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他期望朝廷能出现诸葛亮那样的贤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力挽颓势,复兴唐朝;二来,因为他自己是“窃比稷与契”[7]的,比得了他俩,自然也就比得了诸葛亮。他也梦想着自己能被朝廷所重用,从而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8]的伟大夙愿。
其实诗人是清楚的,虽然他年老多病,但还不至于昏昧无知。他清楚地知道,这些美好的希望,仅仅是希望而已,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什么作用都不起。所以说这些美好的希望背后,其实是酸楚的失望。失望,古往今来是一样的;希望,古往今来是不一样的。总体说来,这五首诗歌,粗读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前三首写的是失望,后两首写的是希望,但细读之后,我们又会发现,这最后的希望当中,还是带有几分失望的,但诗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即使是带有失望的希望,他仍然愿意去希望;即使只有一份的可能,他也要付出九十九份的热情;不管别人怎样对待他,他都要这样对待他自己。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他不得不这样做,他的内心没有给他第二种选择。
此外,我们还应当对诗人的一首回忆诗加以足够的重视,这首诗便是《壮游》,我们重视《壮游》一诗的原因在于,这首诗不仅仅记录了诗人的生命历程,更记录了诗人的心路历程。此诗名为《壮游》,指的并非仅仅是青壮年之豪壮,也指中晚年之悲壮。全诗跌宕起伏、情兼悲欣,千载之下,读来犹让人唏嘘不已。
纵观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于圣朝盛世,对于漫游时光,是多么的神往;对于由盛转衰,对于流寓岁月,又是多么的感伤。但是,神往也好,感伤也罢,诗人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却是从未逃避。有机会的时候,他尽情地游赏着这个国家;没机会的时候,他认真地反思着那个时代。诗人坚信,即使国家大事跟杜甫没有一丝半点的关系,忧国也是空忧国;但杜甫的身心却与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空忧国也要忧国。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处在什么时候,他都不会舍国家而逃,择幽地而隐,不是他不能,只是他不肯。因为,他坚信,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可以是别人的事情,但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又怎么能够没心没肺、不闻不问呢?
二、坚持与无奈
诗人流寓夔州时,时世很纷扰,处境只暂安,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还在忘情地创作着。诗人在用他的行动,用他的诗文表露着他的心声:我要坚持,无论朝廷怎么对待我,无论人民怎么看待我,我都要坚持。坚持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9]的理想,即使这理想遥远如同梦想;坚持对国家抱有希望,即使这希望里面夹杂有几分清醒的失望;坚持反思盛衰之由,即使这反思的结果让人很是无奈和悲哀;坚持着这份坚持,即使这坚持本身无人理睬,坚持的结果还是无奈。
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明知这份坚持的结果很无奈,但还是要坚持着这份坚持,承担着这份无奈。关于诗人的坚持和无奈,有一组诗歌表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试看 《秋兴八首》:
其一里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10]是坚持,即使人在夔州,身已老暮,即使朝廷并没有关注他的生老病死问题,他仍然坚持,坚持回到故园,为国尽力。“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11]这是现实,更是无奈。秋去冬来,又是流寓的一年,又是不得结果的一年。寒衣催着刀尺,时光催着颓颜,白帝城里那急促的砧衣声,是我期盼北归的心跳,更是我余生的悸动,我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待呢?暮色四合。
其二里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12]是坚持,虽然身在夔府孤城,但每当落日时分,仍然坚持凭借北斗星而远望京都。“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13]是无奈,虽然望眼欲穿,但也只能在皎月东升时分,无奈地看着那在月色笼罩下的一洲芦荻花。
其三里的“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14]一句之内,可见乾坤,写尽了诗人的坚持与无奈。自己也曾像匡衡那样据义谏诤,但却没有得到匡衡那样的显达,而只得到了无奈的遭贬放逐;自己也曾像刘向那样的研习儒业,但却没有得到刘向那样的仕途。他坚持过,他无奈过,但他却从未放弃过。
其四里的“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15]是坚持,虽说物异人已非的百年世事让人不胜悲慨,但悲慨归悲慨,诗人仍坚持着他的那颗忧国忧民之心。“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16]是无奈,即使抱有忧国忧民之心,但也只能流寓荒江,空自地追忆故国,徒劳地追念平居。
后四首就不一一列举了,首首都是详写长安而略写夔州,写长安是坚持,无论现在的自己怎么样,都不能忘怀现在的朝廷;写夔州是无奈,虽然不能忘怀现在的朝廷,但他却只能呆在现在的夔州。这一点正如莫砺锋先生所言:长安是诗人魂梦所系之地,是《秋兴八首》歌咏的中心。在诗中,诗人对长安极摹其盛,所以这样,正是以昔日之富丽繁盛与今日之寂寞凄凉形成反衬,从而表现诗人对变幻不定的百年世事的深哀巨痛。[17]长安是坚持所在,夔州是无奈所在。
诗人的坚持和无奈,往往是坚持中有无奈,无奈中有坚持,两者混为一体。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当推被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一书里称之为“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8]
全诗各种秋景浑然一体,各种情绪浑然一体,而秋景和情绪又浑然一体,沉郁顿挫而又委婉悠圆。各种秋景呼出各种感情,而各种感情里面,尤以坚持忧国和无奈悲苦两种感情最为突出重要。国家多难,人民多苦,自己多病,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愁得双鬓斑白,但是诗人还是坚持着这份无私无边的忧愁。困居孤城,无力救国,空自嗟叹,一切的一切又都是如此地让他无奈,就连解愁的浊酒,最近他也停置了。
三、总结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从诗人的诗文中读出了他的客游和不适、流寓和孤苦、失望和希望以及悲酸和欣甜,又从这些情绪中读出了他的坚持,读出了他的无奈。我们知道,诗人的坚持越坚定,他的无奈就会越深重。因为他的坚持不会有结果,如果说一定有什么结果的话,那结果便是无奈,但即便如此,诗人仍然坚持着他的那份坚持,无奈着他的那份无奈。他虽然抱有怨言和不解,但他却始终都未曾放弃。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虽然他于唐朝政府,他于国家大事,只不过是充当了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但是他一直都是以一个当局者的心态去应对所有的事情的。
正因为他深怀一份当局者心态,所以一直以来他都以国事为家事,以人家为己家,在他看来,忧国就是忧家,忧民就是忧己。既然国家和人民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情,那么不管时世多么纷扰,处境多么糟糕,他都不能不管自己的事情,他都只能选择坚持,纵然他知道这种坚持的结果很无奈。没有办法,这种当局者心态,除了坚持,没有再给他第二种选择。
纵观诗人的一生,虽然他仕途坎坷,半生飘零,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诗文创作,从来没有放弃过忧国忧民。他,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却是一个成功的诗人、一个高尚的文人,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虽然他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走过历史,但同时,他却是以一个当局者的心态去应对人生的。
[1][清]仇兆鳌.咏怀古迹五首·其一[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1499.
[2][清]仇兆鳌.前门西城路十九曹长[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1602.
[3][清]仇兆鳌.咏怀古迹五首·其二[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1501.
[4][清]仇兆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1502.
[5][清]仇兆鳌.咏怀古迹五首·其四[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1505.
[6][清]仇兆鳌.咏怀古迹五首·其五[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1506.
[7][清]仇兆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A].杜诗详注[C].中华书局,2009.264.
[8][9][清]仇兆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74.
[10][11][清]仇兆鳌.秋兴八首·其一[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1484.
[12][13][清]仇兆鳌.秋兴八首·其二[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1485.1486.
[14][清]仇兆鳌.秋兴八首·其三[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1487.
[15][16][清]仇兆鳌.秋兴八首·其四[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1489.
[17]莫砺锋.杜甫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90.
[18][清]仇兆鳌.登高[A].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2009.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