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市后文山市经济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2012-03-20柏崇卫饶恣达
柏崇卫,饶恣达
(1.文山市发改局,云南 文山 663000;2.文山市委政研室,云南 文山 663000)
撤县设市后文山市经济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柏崇卫1,饶恣达2
(1.文山市发改局,云南 文山 663000;2.文山市委政研室,云南 文山 663000)
撤县设市是文山市在“十二五”期间和以后一段时期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分析文山县撤县设市后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挑战,针对全市当前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撤县设市后如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撤县设市;经济发展;思考
2010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文山县撤县设市,标志着文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将站在新的起点上,步入更高的发展层次。同时,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省“桥头堡”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文山市在全州深入实施 “新高地”战略中,如何利用撤县设市这一重大转折,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当好全州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助推全市、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是文山市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课题。
一、撤县设市后文山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文山市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国家把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将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体现项目倾斜,不断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支持国际大通道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力度,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为文山市争取项目支持、扩大投资规模、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新的平台。
(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为文山市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国务院在《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中提到:“建设昆明一文山一广西北部湾一广东珠三角经济走廊,重点发展特色旅游、生物医药及矿冶加工产业。”把文山州作为整条经济走廊重要的节点来定位。而文山市作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国家政策的出台将带来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对文山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民生保障、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将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对加快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以铝工业为主的矿冶产业将起到强大推进作用。同时,国务院《意见》提出的差别产业政策也对全市发展工业经济带来新的机遇。①
(三)国内产业转移为文山市发展提供了新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期,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的必须途径。珠三角地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正在加快产业升级或外移,一条通过广西向云南等西南地区转移的产业带正在形成。面对国内产业转移,文山市将成为承接资源依附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地区,面临着选择与被选择的重大机遇。
二、撤县设市后文山市经济发展独有的便利条件
(一)市政建设将获得更多支持
在建设项目审批、基建投资规模、金融机构的设置与融资管理等方面,市建制比县建制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文山市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上级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将为文山市的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建设热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市政配套设施,有力保障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促进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
(二)财税、土地政策相对宽松
撤县设市后,财税、土地等政策自主权限进一步扩大,地方财政税收截流比率会有所增加,有利于地方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县级市比县自主权更大一些,在城镇建设维护费方面,县级市比县高,县只能从地方财政中提取5%的城镇建设维护费,而县级市的提取额度则可达7%。此外,在土地方面,国家、省将会进一步增加土地用地指标,在当前国家土地政策趋紧的情况下,用地指标的增加将带来更多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开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三)自主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
在经济建设审批立项方面,县只能审批100万美元以下的建设项目,县级市虽然和县是一个等级,但却可以审批30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是县的30倍。文山县撤县设市后自主管理权限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文山市迅速把握市场动向,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根据以个开蒙、文砚平为重点的滇东南次级城市群发展构想,滇东南次级城市群的构建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和城市的大发展,文山市作为滇东南次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省连接珠江三角洲、福建等东部发达地区和泛北部湾的出省大通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泛北部湾—中国西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叠加覆盖区,是云南省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发展的前沿,区域经济合作为文山市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五)旅游资源优势逐步显现
文山市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国三七之乡”,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田园风光,壮族、苗族、彝族传统习俗和民族特色各有千秋。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旺盛,滇东南旅游文化产业加快推进,以独特的生态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优势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代表的文山市旅游资源日益突出,独具特色的壮苗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将为文山市壮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向。②
三、撤县设市后文山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文山市是云南省四个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州府所在地之一,铁路建设处于空白,交通瓶颈制约突出。工程性缺水严重,电网建设滞后,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资源环境约束加大
老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任务艰巨,盘龙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繁重,石漠化区域较广,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南多北少,北部农业发展受制约,工业生产工艺水平较低,“三废”治理和清洁生产压力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
(三)改善和保障民生任务艰巨
总体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中小学危房改造压力较大,教育资源和校点布局不够科学,应用科技的水平依然不高,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仍然存在。
(四)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滞后
进取拼搏、大胆开拓、科学发展、主动服务的意识还不强,行政管理、城乡统筹、区域合作、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撤县设市的新形势和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
四、对撤县设市后文山市经济发展的思考
撤县设市后文山市应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契机,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以下简称《意见》)为指导,牢牢把握全省“桥头堡”建设、全州“新高地”建设的政策导向,着力突破土地、资金、环境等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文山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强基础”的问题
应布局“一网”、“两区”、“三横”、“四纵”、“五环”的交通网络,构建东进珠三角、南下越南、西连个开蒙建、北上滇中的陆路交通大通道和干线公路突出、次干(通乡)公路明显、支线(通行政村、通自然村)公路连接科学的农村公路网,完善路网结构,提升公路等级,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运输能力。应加强水源点建设,启动建设德厚大型水库骨干水源工程,争取锁龙桥、摆依寨中小型水库建设,加快山区农田水利、“五小”水利建设力度,大力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完善渠系配套工程,提高全市水资源调配能力,有效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应加强骨干电网延伸和改造,重点推进500KV登高输变电工程,加快220KV、110KV等各级输变电工程建设速度,继续推进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提高输配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挖掘水能潜力,加快建设小水电站,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建设,提高煤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配合中缅油、气管道建设,积极争取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增加油气供给量,改善文山市能源供需矛盾现状。应以推进三网融合发展为基础,加大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信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宽带数字传输技术,推动城乡用户的宽带接入,鼓励广电、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推进城市双向网络改造,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运营高效、安全可靠、覆盖全市的宽带高速信息网络,构建以文山城为中心的“数字文山”信息化网络工程,把文山城建成全州信息中心港。
(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解决好“承载力”的问题
实施“城镇富市”战略,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为发展方向,突出中心城市的窗口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管理有序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以城市规划为引领,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片区开发为重点,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把文山市打造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及滇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城北、城南、职教园区三个新区建设步伐,推进东风路北片区、学海巷等旧城区改造,加快环城西路四、五期工程等城市路网建设,推进老城区市政道路改造,完善公交站点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吸纳和聚集城市人口,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加大小城镇开发建设。发挥开化镇核心带动作用,培育和扶持马塘、德厚、平坝3个中心集镇,积极发展古木、东山等11个特色小集镇,提高小集镇产业、人口的承载能力和聚集功能,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形成“核心辐射带动极——次中心带动极——特色集镇带动极”三级配置的现代城镇体系。到2015年,力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左右,城镇人口达3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65%以上。
(三)做好铝工业和三七两篇文章,解决好“拉动力”的问题
应以铝土资源加工为核心,发展铝型材、铝合金、铝工件等铝产业链项目,加快铝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铝工业由大变强,到2015年,力争全市铝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铝产业集群,把文山市建成以铝加工为重点的有色金属矿冶基地。应实施三七集群工程及创新提升工程,抓好三七GAP及有机三七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开展三七现代中药集群、研制产业集群、现代化生产集成技术研究及运用集群、健康产品产业集群、仓储物流及配送集群建设,着力打造三七产业园区扩展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开发以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紫杉醇系列等文山地道民族药材为基础的传统中成药产品,逐步形成以三七开发为主的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集群,推动以三七为主的特色生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将文山市建设成云南省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和绿色经济新兴发展区。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好“增效益”的问题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和辣椒、果蔬、花卉、优质肉牛、小耳朵猪等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大力推广科学育种、栽培、饲养等技术,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以外向型农业为目标,龙头企业为带动,按上规模、有市场、能增收的思路实施“一乡一特”和“一产一企”工程,促进特色农业“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积极培育三七、烤烟、辣椒、甘蔗等为主的种植业,大力发展以猪、牛、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种植大户引进和发展塑钢大棚、喷灌、滴灌等现代技术,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完善水电路配套,建设以标准农田为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五)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解决好“建平台”的问题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提高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层次和水平,形成结构合理、功能较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建设文山铝业物流中心、文山国际汽车城、三七电子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构建以中心城市、重点集镇为节点,交通运输网络为主干的多层次的物流网络体系,形成连接泛珠三角经济区、面向东南亚及南亚的重要物流枢纽。建设城市中心中央商业圈、城北新区和城南新区商业圈,完善区域配送中心、各类综合市场、超市、商场及其它专业市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依托中心城市,建设滇东南特色鲜明的旅游聚散中心,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把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力争民族文化旅游实现新突破。此外,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中介服务、金融保险业、电子商务、邮政通讯等现代新兴服务业。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齐发展”的问题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公益性幼儿园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中小学控辍保学机制,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合理调整民族乡镇学校布局,按标准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力量;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科技信息网、科技展览馆、科技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发展科技项目评估、信息咨询、融资服务等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强化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带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城乡卫生资源结构,缓解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卫生监督,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大防治艾滋病工作的力度;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建设文山市中医院和民族医院;积极统筹城乡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引导和鼓励自主创业,切实加强劳务输出工作。同时,加大对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文化事业,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建设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团排练楼、综合博物馆、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及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高品质文化广场和壮苗文化主题公园。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做好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继续深化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建筑、化工、危险品等高危行业工伤保险强制执行力度;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稳步推进殡葬改革;加快综合性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社区服务资源,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③
注释:
① 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国发〔2011〕1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2011年5月6日。
② 参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2000年6月6日。
③ 参见文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责任编辑 杨爱民)
Research and Thinking abou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nshan after the Shift from County to City
BAI Chong-wei, RAO Zi-da
(1.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ureau, Wenshan 663000, China; 2.Policy Research Offce, Wenshan CPC Committee, Wenshan 663000, China)
The shift from county to city is a major strategic opportunity for promoting the city's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plan period and period after it.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city's soun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nges and challenge brought about by the shift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ity's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reform.
The shift from county to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nking
F127.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2)02-0110-04
2011 - 12 - 10
2011年文山市政研课题。
柏崇卫(1970 - ),男,彝族,云南马关人,文山市发改局局长;饶恣达(1972 - ),男,云南文山人,中共文山市委政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