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行纪感

2012-03-20王充闾

文化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魏惠王佩玉王孙

王充闾

1984年5月,我还在营口市工作的时候,曾与当时的市长白立忱同志一道,率领学习考察团到江苏等地参观、访问。第一站是常州,洽谈建立友好市的事宜;第二站便是苏州,学习那里发展建设的经验。一下火车,就受到了东道主的热情接待。在前往宾馆途中,接待处长问询我们:“各位可曾到过苏州?”听我说是第一次来,处长便热情地介绍了市情。他说,苏州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古代,可以说是“状元、进士之乡”,中国历史上总共出了五百九十一名状元,苏州占了五十个;十万零六千八百名进士中,苏州有一千五百多人;现当代,又可称为“院士之乡”,中国科学院(那时还没有成立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苏州籍的约有几十位,像贝聿铭、王淦昌、吴健雄、张光斗、王大珩、钱伟长、李政道等等,都是苏州人氏。

我的天哪!听了实在令人震惊,令人心折,令人兴奋。当时,我心里想,怪不得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得那么快,应该说,“渊源有自”呀!

在惊赞、钦佩的同时,我还有一点强烈的感受与启发:一个地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究竟什么是最可宝贵的?素有“地上天堂”美誉的苏州,要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科学、教育,旅游资源,风景名胜,在在都足以“翘起拇指”,丰富人们的谈资。可是,在当地领导成员、机关干部心目中,最足以夸耀于世的,却是人才。一般地说,出于职业的习惯,接待部门往往注重于游览、观光的去处,以及文物古迹、知名特产、楼堂馆所等等,这在苏州是最具优势的,即使放到全国的大背景下,也可以说,数一数二;而且,这位处长也了解我们的身份,此行并非专一考察人才工作,而是着眼于全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可是,他向远道客人推介的,却首先是当地的人才资源。这种不经意的闲谈,恰恰反映出他们“以人为本”、“所宝唯贤”的价值取向和战略眼光、人文素质,着实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古籍《国语·楚语》中有一篇文章谈到:楚国大夫王孙圉到晋国访问,晋定公设宴招待,由赵简子出面作陪。为了彰显其地位与身份,赵简子故意弄得身上的佩玉叮咚作响,以引起客人的注目,同时也炫耀本国的富有。席间,他问王孙圉:“楚国的佩玉白珩还在吗?它作为宝物有多长时间了?”显然,在这位讲究奢华、看重享受的重臣眼里,只有宝玉才是至高无上的。

王孙圉的答复却是:“我们未尝以此为宝啊。”就是说,在楚国人心目中,白珩是算不上什么宝物的。这种劈头作势、截断众流的回复,确是有些出人意外。既然白珩未足为宝,那么,楚国究竟还有没有宝物呀?有的。接上,他就举出两位长于外交与内政的贤才:一位是观射父,他精于撰著训导,娴熟外交事务,善于同各国诸侯打交道,辅佐国君不辱使命;另一位是左史倚相,通晓先王的训典,能够陈述各种事物,朝夕把成败利钝的经验献予国君,使他无忘先王之霸业,并能取悦神明,顺应规律,使国家不致遭致怨愆。谈话到了结尾,他又照应开头,说:至于白珩之类的佩玉,只是先王的玩物,哪里称得上是什么宝贝呀!无独有偶。同楚、晋两位大夫论国宝相对应,史书上还有齐国和魏国两位君王相聚而论国宝的故事。《资治通鉴·周纪》记载: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问:“齐国也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无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的珍珠十枚,能够照车前后各十二辆。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会没有宝贝呢?”齐威王说:“我之所以为宝者,和您的不一样。我的臣子中有个檀子,派他把守南城,楚人就不敢寇边进犯,泗水上的十二诸侯都纷纷前来朝觐;还有个臣子名叫盼子,委任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东下黄河捕鱼;我的官吏中有个叫黔夫的,派他守护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面对西门祭祀求福,迁徙过来要求居住于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种首,差遣他防备盗贼,就会做到道不拾遗。这四个臣子的声威,能够照耀千里,岂止十二辆马车呢!”魏惠王听了,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本来,作为一国之君,在外交场合会谈,应该胸有全局,务其大者;而魏惠王竟然像个乡下的土财主,同人家比起珠宝来了,真是“井底之蛙不足以言天宇之大”。齐威王的这一课,上得实在是好。两相比较,胸襟与眼界之差,悬同霄壤。

同样,苏州的接待处长也给我们一行上了一课。当时我就联想到:如果做个“换位思考”,由我们出面接待苏州的客人,那该会是怎样情境呢?热情周到,这是毫无二致的;而且,也会同样诚恳地问候客人是否来过此地。只是在介绍情况时,一定会主要着眼于物产。什么水产、水果、水稻的“三水之乡”啊,什么纸张、火柴、乐器、织品,还有收音机、电冰箱啊;扩展到全省,无非是煤都、钢都啊,盘锦大米、辽南苹果、绥中白梨、黄海刺参啊,说来说去,离不开我们的产品,忘不掉要以物质财富骄人耀世。大概没有谁会想到我们这里出过什么人才。

我不是说,这些物产不值得宝贵,不值得向外介绍,只是想说,我们首先应该着眼于人才。其实,推介物产也并非不必要,前面说到的王孙圉,他就是在讲过了两位贤才之后,接上来列举了楚国丰富的物产资源,一连说了十二种,说明楚国确是物华天宝。但是,大前提是必须拥有贤才,“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以人为本,所宝唯贤,此乃千秋不易的至理。

说到这些,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所在的地方,本身就是人才匮乏,你不应该“哪壶不开提哪壶”。人才是否真的匮乏,这要加以分析。同地处江南的苏州相比,我们当然应该承认这一点。但是,古人有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出色的人物可说到处都有。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才总是相对而言,没有这一类,还有那一类,无非是等级有差。要害在于我们是见物不见人,换句话说,是观念上的差异。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我们追赶不上苏州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魏惠王佩玉王孙
蜗牛的故事
商鞅取信秦孝公
都是自负惹的祸
姜永满
最美大同我爱你
作文门诊室
小老鼠的烦恼
商鞅取信秦孝公
佩玉琼琚,洵美且都
佩玉琼琚,洵美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