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报”发展的探索与创新
2012-03-20关文昌毕叶叶
关文昌 毕叶叶
(辽宁老年报社,辽宁 沈阳 110014)
纸媒,这个曾经辉煌到无以复加的媒介形式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正在接受着最严峻的挑战。无论是新兴网络的冲击还是传统电视的碰撞,作为“新闻超市”的“厚报”依然以一个顽强的姿态抵御着,战斗着。尽管其优势已不复存在,但“厚报”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来迎战,这正是我们应该探索的话题。
一、“厚报”的特征
(一)厚报的界定
什么是“厚报”?在维基百科查询“报纸”这个名词的时候,将报纸和新闻纸定义成差不多一种意思,属于出版品的一种,只是这种出版品形式已经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报纸广告版面增多、副刊增多、新闻量增大,或者直接点说,报纸已经变得越来越厚。这样的阅读后可以随意处置的出版品大量刊载的究竟是什么,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让本来轻便的印刷物变得日益厚重起来呢?报业竞争的日趋白日化让各种类型的报纸迈入了“厚报”时代,而最主要的一种竞争方式就是版面的大量增多,由此引出一个概念,或者说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未知到明晰的转变,“厚报”时代已经慢慢地到来,而这样从文字直接可以理解的一个概念又是怎样让传媒受众接受的呢?
“厚报”时代的到来有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不断扩充的版面,这极大地满足了广告的投入需求,而广告的大量投入导致的问题就接踵而至。首先,报纸的广告版面占了整体报纸版面的差不多百分之三十左右,甚至更多,而占现在市场份额很大比重的四开都市报已经慢慢开始向着五十左右的版面进发,这样的一种局面在当今的报业已经变成了是不是判断报纸进入“厚报”时代的一个临界值。换句话说,这样的一种演变极大地促成了报纸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办报纸和看报纸已经发生了一种开拓式的变化,信息量的一种极大融合和贯通是报纸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笔者认为,这样的“厚报”信息爆炸的趋势也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方面和弊端都是同时而来的。从宏观上来说,报纸反映的事实的趋势,是经济产业链的客观报告。什么样的报纸让受众喜欢,什么样的报纸让企业乐意宣传,甘之若饴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在繁荣的报业景象面前似乎是一种多余的疑问,但是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直接使报纸的影响产生了弱化的趋势,因此,报纸开始强调,由最开始的追求版面到现在的转向追逐报纸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种本质的变化。报纸是多元化的,很多的报种都是随着一种新兴产业的产生而发生变化,这说明了规模化的竞争代表了一种相对来说成熟的阶段的到来,而成熟的背后就一定会有为了达到成熟而付出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最开始表露的或者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是久而久之就变得越演越烈。说到底,报纸是为了吸引读者,吸引人们去阅读,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报业发展的初衷又是否发生了偏离呢?
由此看来,“厚报”就是报纸版面的一种扩展,以一种新闻量的冲击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感官效应,以多版面、多角度、多内容为办报理念的一种报纸。
(二)厚报的特点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们对于每天的时间安排都会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这说明每个人、每个单元体,甚至是每个机构,都会以很规律的状态来安排自己的时间,那么对于在一个信息量十分庞大的今天,做一件事情的时间都是尽可能在相对少的时间内获取相对多的信息,这就在一个很宽阔的平台上说明了为什么报纸变得越来越厚,而这样的一个厚度并没有一个相对的标准,人们看报纸,读新闻,无论是以纸媒的形式还是以互联网的状态,单位时间内也是很有限的,比如在北方地区,每天人们花在浏览新闻的时间差不多至少保证在一小时以上,而“厚报”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没有确切的一个数值,就是相对的一个概念,并不是说数量越大就越是“厚报”,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报纸提供阅读的版面大大超出了人们接受范畴,或者说是在一定时间内的范畴,那么超出这个范畴的报纸就是厚报了。
喻国明先生曾经提到一个很著名的公式:当读者的阅读速度有效阅读时间〈报纸的篇幅数具有阅读价值的内容比例时,报纸为“厚报”。这样抽象的概念化公式似乎说明了一个深奥的问题,但是如果放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笔者用年代来举例说明,1997年是个特别活跃的年份,那一年里发生的无数大大小小的新闻都牵动了我们的心,比如香港回归、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世界创下的辉煌票房、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人心、长江三峡截流成功,这一系列的事件似乎件件都促成了媒体敏感而激烈的神经。也就是在这一年,报纸从最开始的十几版,猛然间上升到了四十几版、五十几版,似乎这样的现象都是伴随着重大事件的发生。也就是在这一年,报纸迈向了“厚报”的行列,这样的轮廓伴随着这一年的事件慢慢清晰,直至十几年后的今天。报纸已由最开始的轻便快捷的阅读材料变成了越来越繁重的一种象征,人们拿在手里翻阅,似乎几十版,上百版都不足为奇,而翻开来看,大量广告和不知所云的文章充斥其中,让人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惑,到底是信息来自需求,还是需求让信息充斥了眼球?这样的现象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延展出这样的认识:到底是量报重要还是质报更为妥善?
从版面上来讲,我国报纸通常采用的是四开的报纸,这样的报纸在拿捏的手感上和读者的心理上都是有一种日趋厚重的感觉,而不像是国外的一些报纸,采取的是对开的形式,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太阳报》,日本的《朝日新闻》,这样的大报注重的反而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是以一种用新闻来记录历史的态度看待事件的报道。虽然欧美的一些大型报纸动辄都达到百版之多,但是为什么说有大报风范,究竟什么是大报,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手法去提炼这其中的内在,这才是一个报纸应该去做的事情,而做事情的过程才是一个报纸成长和处事要锻炼的方向,数量只是一个衡量报纸是不是能做大做强的很小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给里面所折射的东西才是一个报纸的真正内涵,这才是真正应该追求的。
二、厚报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受众多元化
受众的多元化是当今报纸越来越厚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多元化指的就是读者群的不断增加,导致了读者的身份差距越来越大,而不同的受众在选择报纸时就会越来越注重和挑剔该报纸是否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在不断地以递增趋势来要求着报纸的版面幅度增加,读者在选择报纸时候很容易受到报纸同类之间相互比较的影响,那么在这种无形的比较当中,会产生一种较为模糊的情况,就是即使我本不需要这样的一种信息,但是在同等价位时候会买到相对来说版面内容丰富的报纸,那么我就会去选择这种报纸,这样畸形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报纸版面的无形增加,而社会的变迁,历史所承载的价值往往就提炼在这文章的字里行间,选择一份对的报纸,一份能代表了时代特征的报纸才是心之所向。
2.信息汲取多元化
咨询需求往往不是阅读者本身所期许的那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和不完全态度。譬如说,在阅读的时候想关注汽车的新闻,那很自然地就可能涉及到公路、汽油、安全,甚至是环境的相关信息,在这一点上,互联网就有了极大的优势。那么报纸在做有关报道的时候就会产生延展式阅读的想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人们在接受外界所带来的信息的时候很自然地想关心和自己息息相关的讯息,那么这样的信息就会被读者当做阅读的重点,这样的重点在得到满足的同时会希望得到更加全面立体的报道,来帮助自己分析,那么这样的需要势必会在报纸版面的基础上做一个很大幅度的调整,而这样的调整并不是说单纯的相关资讯的一个合集,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讯息的一个采集和归纳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求编辑、记者在写稿的时候要有将自己当做受众的本领。我们都知道,信息是无穷尽的,怎么才能从这样的信息中选择最恰当的来满足受众,这就会产生一个信息浪费的问题,举个例子,在翻阅报纸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会快速滤过一些你觉得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和内容的篇章,是什么样的情况才会这样,是你的立场所在,是因为你觉得这样的文章对你来说没有信息接受的那个节点。报纸都会尽量让读者自取其中有用的咨询,而将报纸做成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样子,所以受众在阅读中会发现,报纸综合性越来越强,你几乎可以在一份报纸中找到任何一个方面的咨询。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娱乐,信息量的整合已经将报纸呈现出一种同化的趋势,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样的趋势如果把握度适当而精准,那么就会产生一种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世界都汇集在这一份小小的报纸当中,开启了一扇明亮的窗子,但是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那么就会产生资源和信息的双重浪费,而这样无形的浪费长此以往就会将报纸办得虽然厚厚的一叠却空无一物。
(二)内在因素
1.企业转型之所需
报业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媒介方式变化的日新月异让读者更好地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一种渠道去接受信息。我们都知道,传媒的发展最能体现经济文化发展的脚步,就是因为这是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来阐述究竟什么是传媒,什么是报业,而变化最让人眼花缭乱的传媒世界中只有不断变化的才是永恒的,只有不断变化才是永远不变的,而改革永远是以一种主旋律的方式存在着,宣扬着。
从企业的集团化和数字化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一个转型,这样的一个改革,就是预示着传媒正在以一个新的姿态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新的传媒互联网已经以一个新人的姿态绽放着成熟的笑脸。4.2亿网民的数量足以让人们惊叹网络的力量,而这一数字却表明了传媒生态的巨大调整,从最开始的报业占据着最强大的市场份额,到现在的纸媒、互联网平分天下,这说明了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强大的纸媒市场已经开始慢慢萎缩,就像是一滴墨水溶解在一杯清澈的水中一样,纸媒的力量在不断被稀释,溶解,而这样的一种状态说明了当今社会里的报业发展是何其的艰难。我们都知道,媒体之间的竞争最主要的就是多元化,不同的媒介之间竞争一定都会以一种嚣张的气焰来威胁对方,各个不同的媒介之间是这样,那么在报业里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差异反而促进了报业之间的和善的不和善的追逐,不同的报业集团都是以自己的传送信息的手段为依托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就是因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积淀差异,而将这种差异愈演愈烈。
地域的差异在报业竞争方面显得尤为强烈,比如北京地区,或者省会地区的报业竞争就更加白热化,因为人口密集,所以文化交流程度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也相对增加,促使了文化的大面积辐射,而这样的情况下,受益的一定是百姓,竞争的目的就是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那么受众的位置就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受到了格外的重视。从最开始只能被动的接受传授者的信息,到今天可以自主选择信息,很明显是个巨大的转变,而这样供过于求的局势更加促使报业内部去迎合受众的一种状态,那么报纸的版面就会在最大程度内增加,以争取最多的读者,这不禁让受众掌握了自己所独有的掌控权,也让纸媒通过分析读者自己发布的信息去揣测究竟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这完全归功于科技飞速运转的今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越来越宽广的平台,展示每个人内心真正的想法和诉求,改变着受众接受信息的一个习惯,改变着这样一个传统的,已经不合时宜的关系。我们在享受时代变革、科技发展的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想到,它为什么会如此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而当我们用一个以自我为发布信息的独立体时,又是不是真的能代表着我们所承载的一份责任。确实,报纸的发展是要促进人们接受资讯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当我们面对这样庞杂的信息量的时候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去迎接,那才真的是我们应该好好深深思考的。
2.广告博弈
直至今日,随手翻开一张又一张报纸,除了各种新闻资讯之外,恐怕最不能少的就是充斥其中的广告了,哪怕是整版都在写新闻,也一定会有中缝刊登各个方面的广告,也许这已是受众见怪不怪的事情了,但是细想想,这正常么?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报纸,一定会有几个版面在刊登大幅的广告宣传页。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恐怕会不知不觉地看一些这样的内容,无论感兴趣与否,大幅的彩色宣传照也总是在吸引着读者的好奇。
从2011年开始,纸媒的广告收入普遍呈下降趋势,很多报业集团亏损严重,很多报社调整了报纸整体的资金分配,重新审视有效发行。就连北京这样拥有众多报业集团的地方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很多的,首先就是国家调整了经济政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力整顿,给广告业予以重创。在普通的一张晚报上,你随意翻阅就可以看到各种减肥、增高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广告,尤其是这样的大篇幅广告在节假日的报纸上占了很大的比例,报纸慢慢地变成了广告集散地,不得不慨叹这样的状况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而去年的调查显示,仅5月份一个月,北京的广告刊登量就锐减1.75个亿!
医疗广告,房地产广告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了广告收益大幅度缩水,报业内部竞争的加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报纸的广告收益的下降,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报业广告作为一种单一的经营模式,使得报纸的收入一直处于一种很平静的状态,现在突然间的改变使得其不知所措,而报业不断受到其他新兴行业之间的竞争,例如上文提到的互联网,使得广告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形象化、多元化,譬如,可以以动画或者是视频的形式播放,这给单一的纸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新兴的广告收益比较迅速,更加使得广告商趋之若鹜,传统总是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下,就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被打破,而这种平衡的状态一旦被打破就很难再次恢复平静,唯有在不短的变化中寻求一种前进,才能更加适应这样的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三、纸媒的探求
发行量和读者群是决定一个报纸能不能继续生存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先天条件,为了扩大报纸的影响,报纸决策层不惜一切代价,想尽各种办法,版面的无限制扩充,广告的大幅刊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越来越注水的新闻资讯,这一切都是纸媒要面对的问题。
“厚报”是不是应该制定一个相应的条例来控制报纸的无限版面扩充?笔者认为,这大可不必,因为报纸本身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读者去探究,如果过分地去追述其数量而具体到几版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反而让报纸失去了本来展现自己的舞台和生命的活力。
首先,报纸的内容是报纸的最根本所在。一份报纸的好坏不在于版面有多少,不在于封页有多华丽,而在于报纸是不是能够真正意义上吸引读者的兴趣去阅读,得到资讯,从而达到传播信息的作用,这才是报纸的本质意义所在,要做到有价值,有意义。如果一份报纸版面多得吓人,但是却没有一版能让读者静下心来真的深入去阅读,去思考,那么这份报纸也是失败的。报纸版面的多少其实只是一个侧面来反映报纸的综合信息处理程度,但是这一定不是反应报纸好坏的标准,如果用版面的多少去评价一份报纸的话是非常不准确的做法。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网络盛行的年代里,要认真分析报纸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厚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版面去介绍很多的扩展内容。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是在和其他新兴的媒介争夺市场,其实不然,报纸带给人们的信息一定会比网络慢一些的,既然无法改变这个事实,那就应该以一种新的探索和创新方式来处理问题,比如都市报或者是晚报可以转变自己的受众群体,报道一些让大家切身关心的实事,或是有目的地进行新闻策划活动,而不是一味单一地报道已经在前一天发生过的事件。
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将报纸的使用性质转换为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也是衡量一份报纸是否能达到某一个层次,贴近百姓的思想层面也就预示着和百姓的关系越密切,才越能做好报纸,做强报纸。虽然现在各个媒介之间已经分划的比较清楚,有各自的独特的宣传方式,但是受众所接触的信息是相互交叉的,既然报纸有记载内容这样的优势,就可以从这点入手,打开自己的新局面。这样有助于报纸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自己信息传播较其他媒体滞后些的特点。报纸的份额是固定的,但是报纸所选择的内容却是灵活的,编辑在审稿时候就应该扬长避短,发挥报纸本来的功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科技的进步必然带来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必然带来新旧交替的冲撞,这是历史不可逆转的现实,为了实现不同的目标,就要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走不一样的路途,作为“厚报”,它就像是这路途中的一块指向标,随着不停地转换方向和力度,按其自身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模式,在深度、厚度上做好新闻,增强报纸的竞争力,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的市场进行信息的传播,这样依然会获得受众的认可和厚爱,成为多种传媒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