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学生动物实验课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2012-03-19张玉娣
张玉娣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医护学生动物实验课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张玉娣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医护学生;动物实验;实验教学;心理因素
G424.31
A
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动物实验是医学基础实验教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训过程。大多数学生对动物实验存在恐惧、害怕、厌恶、猎奇等心理,如何调适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的一个问题。
1 重视学生的实验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吸收率
实验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及加深课堂知识的实训场所,它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继而理解、巩固、增强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医学机能课程的实验大多数侧重于动物实验教学,动物实验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使得医护学生在动物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较为明显的恐惧、新奇、猎奇、胆怯和嫌脏嫌臭等诸多心理问题[1],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实验操作失败的原因,也成为阻碍学生通过实验获取实践真知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影响学生实验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这样才能达到实验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至于学院投入较大的实验经费却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 鼓励与肯定学生,促进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端正其学习态度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医学基础学科的实验课都是实践性、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大多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所以这样的实验课成为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课堂。同时,基础学科的实验课也是医护学生未来成为医务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因其实验课要求学生通过解剖和观察、注射药剂等方法思考、掌握理论知识而达到教育目标,因此,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学中有的学生非常害怕某些长得丑陋恐怖的动物,如蟾蜍、小白鼠,不敢动手去捉拿,而对白兔又爱不释手,不舍得动手,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更严重的是有的学生有畏惧心理,怕动物咬人、有传染病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我院护理系学生的动物实验课上,课堂秩序较难掌控,女生一进实验室,看到笼子里的小动物便不自觉地发出尖叫,实验过程中也不动手,抱着白兔拍照、亲昵等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由于实验周期较长,动物暂存在实验室导致室内空气不是太新鲜,部分女生戴着口罩进入实验室上课或极夸张地做出干呕状不愿意动手,采用旁观者的姿态看别的学生操作。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随时观测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种种心理因素进行分析,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
3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促进实验教学顺利、高效进行
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条件。为此,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技术和研究方法,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要培养学生实验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使其掌握实验原则和正确的操作步骤,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我院招收的中职医护学生由于起点较低,学习方法及自觉性都较差,基本上无课前预习的习惯。实验课时有些学生竟然不知道上的是什么实验,堂而皇之地发问:“老师,今天上什么实验课?是不是杀兔子?”令人哭笑不得,试想这样的学生怎能上好实验课呢?因此,严格实验综合考核制度,客观评定每名学生的实验成绩,把每次实验报告的评定成绩与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成绩挂钩,可促进学生实验时的动手能力,转变其态度,使其能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现象,通过直观、真实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实验课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补充和扩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取得良好的医学实验课教学效果,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2]。只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努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赵阿勐,郑亚楠,刘海燕,等.医学生动物实验困境的心理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7):86.
[2]王海波,潘培森.医学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白求恩医学院学报,2009,7(2):112-113.
1671-1246(2012)16-00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