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知识立场及其反映

2012-03-19高雁晋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立场理论课政治

高雁晋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甘肃 兰州 730050)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知识立场及其反映

高雁晋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甘肃 兰州 73005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功能落实的前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课程所特有的知识立场。遗憾的是,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立场出现了缺位和错位问题,这导致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法有效体现。通过改善知识的筛选、组织和表述,提升教师知识素养等方式,能够更突出地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立场,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立场;高校教育

1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课程

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需要人们首先对它进行解释,随后在此基础上接受,这些解释、接受和认识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同时也产生出新的知识。人类在其本性上是善于求知且害怕无知的,荀子早在两千年前就将“求知”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之一。杜威和福柯等也指出,人有很多本能、意志,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人的“探究本能”和“求真意志”,而其实质就是对知识的追求。

教育的过程正是通过知识来进行的。没有知识的教育是不可能的,脱离了知识,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地,如果知识没有被合理组织和表述,教育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对知识的理解、选择、组织和陈述就成为课程和教育生活得以实现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也毫不例外。“课程对知识的处置直接关系到知识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在教育中的命运”[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知识的处理同样关系到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教育是一个由教育主体、客体、内容、目的和方法以及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其中恰恰是知识担负着核心与联接的作用。这就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更加包含了其所应当具有的知识立场。高校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利用了价值判断来提高大学所研究学问的准确性[2],更重要的是利用课程所坚持的知识立场来解释政治和意识形态中相关判断的合理性,帮助大学生明确社会的政治规范和价值标准,学到相应的政治技能,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延续性。

因此,任何以课程形式组织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一种明确的政治立场和知识立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立场,实现课程对知识的正确处置,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效实施并达到目标。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立场

按必修课程形式出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强调知识立场特征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但是,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没有正确体现应有的知识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课程的知识立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托于某种知识载体。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特征,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树立高尚理想。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讲抽象深奥的说理与严肃的说教成为核心的必然的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和手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受教育对象的思维,然而它的很多盲点和疑点并未真正被学生所认知与理解,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并不能令人满意。新时期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自我意识和个性显著增强。在各种环境都产生巨大变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也随之转变方式,需要通过更加科学、理性的方式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人性中乐渴望知和担心无知的特性,引导人的探寻本能和求真意识,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就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了知识性和政治性的特点。可是,这些特点并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立场是矛盾和对立的,而且在本质上两者应该是一致或者相互加强的。知识可以经过严密的逻辑并经过与现实生活的吻合来说明政治合理性,帮助受教育者理解政治意图、政治措施和政治目标等,并最终形成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以知识理性为前提确立的理解和拥护会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和外界的交流互动来增强活力,同时对于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有较强应变与保护作用,这对于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是大有帮助的。

第三,科学的知识组织形式和讲授方式可以改变单一理论说教带来的厌学抵触。如前所述,人是生而乐知恐于无知的,但是却会在后天产生厌学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在知识的组织形式和讲授方式上有不合理之处。一门没有知识含量或含量不高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真本能和探寻兴趣,而具备了扎实知识基础和丰富知识体系的课程如果不使用科学恰当的组织和表述方式,也会导致人们不能自由地追求新知,消减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寻本能[3],这些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求实效性,面对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开放的教育对象,有效的知识组织形式和讲授形式可使抽象、深奥的理论说教形象化、明晰化、浅显化,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接受和吸纳,从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立场的缺位与错位。假如没有先进科学的知识立场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阵地,依托知识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不能有效开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未经分析、推敲的平面化信息充塞课程内容。某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侧重大量填充信息性内容,不加甄别和选择,乃至小道消息也进入课堂。新闻消息和信息与我们所言及的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是有关客观的、确凿的、尽可能具有普遍妥当性的事实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可以以信息为素材,借助归纳法、演绎法、假设验证等多种方法合成,然而绝不能把信息等同于知识。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仅仅是拿来一些未经分析、推敲和选择的信息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学生容易被错误的信息误导,而依托知识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也无法进行。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学生自身就能掌握大量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重复一些社会性和网络性的语言,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思想政治教育便无从谈起。

第二,简单的、封闭的说教成为教学主要的手段。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旧在很多时候被作为一种纯粹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知识立场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这些课堂的特征是偏重把大量的制度、政策和法规放到学生面前,不加整合也不予联系,更没有通过有机的教学设计展现给学生,只是偶尔插科打诨地讲述有关事件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知识。另外,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反复强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无法以深入的知识推理并结合现实实践来推进课堂教学,整个讲课过程枯燥乏味。这种宣传或者说教的课堂全然不顾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望,不理会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因而也不受学生欢迎。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进行。

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体现课程知识立场

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立场,本质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目的是一致并且相互加强的。有的学者把这种知识立场理解为学术性,认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重视学术性和学科建设,那么,它的发展是没有后劲、没有持续性的,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说,在突出它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它的学术性,注重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处理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与学术性关系时应该把握好的基本方向”[4]。

(1)改善相关知识的组织、筛选和表述。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其内在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在不断丰富更新和变化的现象和实践中内在的包含了一般性和基础性的知识,如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的基本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知识和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的特性并不冲突,许多知识是与意识形态和政治有内在的联系,可以直接或间接讲解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合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知识的组织、筛选和表述时要内在地把握知识材料本身的逻辑结构,不能随便地、不系统地加以滥用。注重组织、筛选和讲述价值大的知识如基本规律、原理和技能。除了传统的知识外,还应强化学生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能力,锻炼他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的基本分析能力。

(2)提高授课教师的知识素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素养也是反映课程知识立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路径。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平时要养成关注时事、探寻时事的思维方式和良好习惯,不仅能灵活讲授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需要提高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准确的知晓度和探究度。一是重大时事的内容;二是国内外形势教育的内容;三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四是和学校现实有关的问题[5]。②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通过多方式、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联系,把知识单元组建成一个完整、合理并且稳定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才能减少对现象和活动的浅显描述,而进行系统化与合理化的分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是与时俱进的,使创新的知识单元能够较快融入教师知识体系,把课堂变成贴近时代的讲台,也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尽早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③授课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正确方法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转移和表达,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导入点,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更要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

[1]郭晓明.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1-18.

[2]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顾钰民.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6(1):27-31.

[5]郭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素养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73.

G640

A

1671-1246(2012)16-0010-02

猜你喜欢

立场理论课政治
立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武术研究的立场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重访“反对解释”之立场与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