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有效衔接方式的研究
2012-03-19宋国利苏春艳
宋国利 梁 红 苏春艳
(哈尔滨学院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有效衔接方式的研究
宋国利 梁 红 苏春艳
(哈尔滨学院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在基础物理教育课程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面临着如何与中学物理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的问题.在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大学物理课程、中学物理课程改革调研基础上,探究了教学目标差异引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衔接、基础教育的初等思维方式惯性带来的学习障碍、教育和成长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性学习障碍等一系列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衔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与中学物理课程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大学物理课程;中学物理课程;有效衔接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基础物理教育课程发生了重大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1]体现了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基础物理教育的课程改革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面临着如何与中学物理教育衔接的问题,已引起了国外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2~7].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新生实现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成为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课题组在哈尔滨市选择了五所具有代表性中学(省、市重点或示范中学),进行了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状况调查,并在黑龙江省四所高等学校进行了“非物理学专业《大学物理学》课程学习情况”、“非物理学专业《大学物理学》课程教学情况”、“非物理学专业《大学物理学》课程教学评价”问卷调查.
在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大学物理课程、中学物理课程改革调研基础上,探究了教学目标差异引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衔接、基础教育的初等思维方式惯性带来的学习障碍、教育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性学习障碍等一系列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衔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与中学物理课程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2 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衔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理工类专业大学新生,长达五年之久的中学基础物理教育以及物理知识体系的相似性,使得大学物理课程成其为最熟悉的课程.中学基础物理教育一方面为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诸多衔接问题.
2.1 教学目标差异引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衔接
基础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并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建设者.高等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中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物理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获得培养.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是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通识性基础课.
这种教育教学目标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差异,使得中学基础物理教育养成的学习方式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方式产生了错位,给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障碍.
2.2 初等思维方式的惯性引起的学习障碍
尽管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应试教育模式下学习方式的惯性,深刻地影响着大学教育教学.
一方面,由于中学物理知识层次的局限性,以及物理问题的理想化及初等数学的局限,大多物理概念、物理模型难以用数学形式表达.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所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知识体系是相似的,对于大学新生,其思维方式还停留于中学阶段,仍习惯用中学物理概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处理已经复杂和深化了的大学物理问题.
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初等思维方式的惯性,必然给大学物理课程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2.3 教育和成长环境变化引起的学习适应性问题
从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式的角度,整个教育阶段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其中以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最为突出.
相对于中学时代,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学习生活娱乐等校园一体化的群体生活、脱离了家长和班主任的时刻监管而突变为宽松的学习氛围、多姿多彩的可选择的课外活动、日渐深入繁重而缺乏手把手指导的专业课学习等等.
面对突如其来的这种巨变,大学新生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这种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不适应性学习障碍,对于连续性的大学物理课程学习,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由于大学物理课程相对其他课程难度更大,这种不适应性学习障碍对于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显得更为突出.
3 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教育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基础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延伸,各个阶段的教育须相互协调、有机衔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衔接问题是边界性问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我调整,改变学习方式以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教育环境、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式,主动与中学物理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探究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教育有效衔接,就是要分析中学物理课程所提供的物理知识、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对于大学物理课程的影响,就是要研究理工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有效衔接的途径、方式.
3.1 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的衔接
基础物理教育是采用初等数学方法,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定性地了解、分析较为简单的理想化的物理现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给出相应概念和定律,在理想化模型条件下进行定量计算,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由于高等数学的运用,大学物理课程具有理论层次更高、知识结构更完整、知识体系更系统特征,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适用性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
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角度,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在知识结构、知识层次、研究方法等方面是一种螺旋式攀升的关系.因此,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和知识层次的衔接.
首先要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通用教材作为研究载体,分析了中学物理知识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载体[8,9],系统地梳理了大学物理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及其理论应用等进行知识体系、知识层次、研究方法的衔接.
其次,要准确、适度、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既适度地体现学科发展成果的先进性,给学生深入学习开个窗口,开阔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视野;要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关注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使大学物理课程适合于大学新生.
再次,注重高等数学的运用.数学是学习物理理论的语言和工具,由于高等数学的运用,才可以使大学物理课程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更全面地理解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适用性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大学物理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用数学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用数学理论、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还有,处理好大学物理课程中必然复现的一部分中学物理内容.要在更普遍的条件下、更高的层次上来学习全新的、更加复杂深化、更具普遍意义的物理学理论.如果将其回归为简单的复述,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轻视和厌烦.
3.2 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衔接
中学基础物理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特点是以课堂上教师详细讲解、课后模仿演练习题为主;课前缺乏预习、课上大多不做笔记、课后少有归纳总结.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重在巩固知识、熟练解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学习依赖性强.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特点是知识密度大、讲授节奏快、内容抽象、演练少;教学注重理论分析、注重独立思考,缺乏讲授语言、板书设计等.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对象分属不同成长期的青少年,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应有显著差异,还存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衔接.
其一,大学物理课程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大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总结,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其二,大学物理课程要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改变教学方式;注意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的知识理论梯度,教学进度要适当;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中学学习方式向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应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
其三,注重高等数学的运用,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转变的关键在较大程度上是高等数学运用.
还有,可以采取对比方法处理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重复问题,展现各自研究方法对该问题研究的差异,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结论
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衔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差异引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衔接、基础教育的初等思维方式的惯性引起的学习障碍、教育和成长环境变化引起的学习适应性问题.
在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大学物理课程、中学物理课程改革调研基础上,探究了和提出了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的衔接、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衔接等主要途径和方式.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人民出版社,2003
[2] 杨建宋.论大学物理教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J].浙江大学学报,2000,(4)
[3] 罗仁俊.关于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衔接问题的讨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3)
[4] 伍春燕等.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的过渡与升华[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1)
[5] 赵水标等.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J].宁波大学学报,2004,(3)
[6] 孟桂菊等.加强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举措[J].物理教育,2004,(8)
[7] 张章.论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学习转变的引导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4)
[8] 程守洙.普通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08-25)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WJZW201001db);哈尔滨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宋国利(1964年出生),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