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猫》的叙事策略与主题展现
2012-03-19李雅波
李雅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雨中猫》的叙事策略与主题展现
李雅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雨中猫》是海明威成功运用叙事视角转换、重复叙述、叙事中的隐喻和“冰山”理论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分析其3个方面的叙事技巧,达到让读者从貌似简单的故事情节中体会男女主人公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扣人心弦的思想交锋,从而挖掘出叙事中的潜藏文本和深层主题。
叙事视角; 叙事频率;隐喻;“冰山”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一直致力于理论模式的建构,忽略作品分析;即便进行叙事作品分析,也由于隔断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关联而具有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不少西方叙事学家转向文化语境中的作品分析,更加关注作品与其创作语境和接受语境的关联,强调让理论概念和模式在实际作品分析中发挥作用。然而,不少叙事学分析只提供审视作品的“一个角度”,没有注重挖掘作品的“潜藏文本”或“深层意义”(申丹 2008:135)。
从叙事手法和技巧来看,《雨中猫》是海明威短篇小说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故事讲述:一对美国夫妇到意大利某一城市旅游,遇到雨天而不得不呆在旅馆中。寂寞无聊的年轻妻子从旅馆房间的窗子向外张望,看到雨中花园的桌子下的一只猫后,顿生同情怜悯之心,决定下楼去把猫捡回来,但到了雨中才发现猫已经不见了。寻猫的往返途中,年轻的妻子两次路经旅店老板的办公室。这个上了年纪的意大利男人的谦卑和体贴让来自美国的妻子自感至关重要和备受尊重,久违被关注的感受使她非常喜欢这个老板。美国妻子因为没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感到极其失望和焦虑,于是回到房间后向丈夫诉说了很多梦想和渴望。一直坐在床上看书的美国丈夫听了妻子的唠叨后,表情漠然且十分不耐烦:“别说了,读点什么吧”。故事结尾处,旅馆女招待送来一只黄棕色花纹猫,说:“是旅馆老板让我把这个送给那位女士的”。小说到此突然结束,无疑在心理上将读者悬在半空。于是,读者不得不凭自己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探寻作品的深层含义。
1 叙事视角
英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P. Lubbock)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占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Lubbock 1966:251)。这一看法或许对视角(point of view)过分厚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观察角度不同,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情趣。
《雨中猫》的叙事视角为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或者全知视角,故事由一个权威性的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叙述者讲述,但全知叙述者和故事主人公在故事的全部叙事过程中不断交替叙事角度。热奈特(Genette)将视角改称为聚焦(focalization), 认为“视角、视野和视点是过于专门的视觉术语,我将采用较为抽象的聚焦一词”(热耐特 1990:126-131)。海明威在《雨中猫》的叙事中多次运用视角转换和聚焦叙事技巧来传达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不和谐音。
小说开篇处,作者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介绍女主人公和她丈夫以及对广场景物的描写。接下来,叙述美国妻子发现雨中的小猫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时,虽然没有出现所谓的聚焦人物,但我们仍然可以隐约看出叙述眼光此刻更靠近女主人公了,因为叙述者在描述对话时用了“‘她的’丈夫”(“her” husband) 。此后,在女主人公下楼寻猫路过旅店老板办公室时,小说出现第一次聚焦——女主人公成了聚焦人物,叙事声音与眼光明显分离:She liked the hotel keeper. 紧接着,旅店老板提醒女主人“公天气很坏”之后,文本中出现如下的描写:“他站在那阴暗的房间里远远的一边的办公桌后面。美国人的妻子喜欢他。她喜欢他那种任劳任怨的死板的严肃态度。她喜欢他举止端庄。她喜欢他那乐于为她效劳的模样。她喜欢他那当老板的自以为是的神态。她喜欢他那苍老而厚实的脸孔和一双大手。”这段话里连续出现6个“喜欢”,这让聚焦人物女主人公此刻奇特而强烈的内心感受完全暴露在读者的视野内,似乎将之前处于旁观角度静静等待情节发展的读者突然强行拉入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她一同感受此刻剧烈的心理变化和期待。
女主人公站在门口,要出去找猫。这个片断是文本的第二次聚焦。此时,叙事声音与眼光再次分离。叙述视角转回美国妻子,进入人物内心。叙述者采用自由间接引语:那只猫儿应该在右边,兴许她该顺着屋檐下走过去。这起到增强读者对女主人公同情感的效果。 Should,could不确定的含义引导读者与人物一起去寻找小猫,不管能否找到,对于一个希望通过找猫引起丈夫的关注的年轻妻子来说,寻找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从而增强了读者对女主人公的同情感。
在女主人公找猫未果回到旅馆又一次路过旅店老板办公室时,旅店老板向这个“美国女孩”鞠了一躬:女孩儿内心感到一阵微妙的紧张。这个旅店老板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同时又十分重要。她突然一下子觉得自己极度重要。此时,聚焦又一次出现,女主人公再次成为聚焦人物,因为只有从她本人的角度才能体察到如此细微的感受。这里,叙述者直接用女主人公的叙事视角向读者呈现她内心的渴望,也揭示小说的主题:妻子渴望被丈夫重视和关爱。女主人公在丈夫那里没有得到这种感受,便在自己的想象中让自己在另一个陌生的男人眼中变得“极度重要”。
小说结局是旅馆老板让女佣送了一只棕色带花纹的猫给女主人公。读者从a big tortoise — shell cat不难看出,本部分的叙述者采用丈夫乔治的眼光描述猫,此处作者聚焦于乔治,用他的眼光来看那只旅店老板专门为女主人公送来的猫,显然具有深意。小说结尾的聚焦使得猫的身份变得模糊,究竟是女主人公看到的雨中猫还是另一只外表相似的猫,我们无从得知。海明威以美国丈夫的视角结束故事,可谓用心良苦:作品是否暗示当丈夫看到送来的猫时,能够联想到妻子的孤独寂寞,产生些许的同情和温情。如果这篇小说表层线索是女主人公渴望得到并寻找一只猫, 小说到这里便有了结局, 因为女主人公到最后的确得到一只猫。但对于任何略作思考的读者来说,都会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因为再次细读全文后,我们更加困惑于作品的深层主题:美国妻子和丈夫之间的感情困境以及她内心的感受将会如何发展, 只有靠读者自己细细品味和推测。这就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零结局,作品不会明确解决矛盾冲突的结局, 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来推测故事中主人公未来生活的嬗变。海明威通过叙事视角不断转换的技巧向读者呈现这种贴近生活的不完美,引发读者自行思考和品味;客观地向读者展示男女两性关系中存在的对立和矛盾, 主要表现女性在这种两难境地中的真实心理。其目的是让读者关注和思考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视角转换和聚焦的独特运用及其与主题的紧密连接不能不说是海明威短篇小说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叙事中的隐喻
《雨中猫》的叙事结构不仅提供人物的行动格式,也提供解释人物,以揭示主题的隐喻模式。什么是隐喻呢?Webster词典(1983 年修订版)定义如下:“隐喻是辞格的一种, 一般通过一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或类推性(如the ship plows the sea 或 valley of oaths)”。
海明威一向以语言简练著称,惜墨如金,却在这样短的小说开头,用如此多的笔墨描写景物,可见作者用心良苦!作者先提到美国夫妻居住的旅馆,房间面对的大海和公园,进而描写晴朗的日子和公园美丽的景致。接着,作者以沉重的笔调描述战争纪念碑,再说到下雨,顿时整个画面暗淡下来。然后,描述海水夹着雨反复滚滚冲来又滑回。之后,又说汽车从广场全开走了,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这一段景物描写隐喻着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婚姻生活,由浪漫和谐变得冷漠阴郁,也象征着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原先的浪漫美好的期望全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空无和凄凉的感觉。这种感觉构成整个故事的基调:《雨中猫》以美国妻子发现小猫开始,到侍女送来小猫结束。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把“小猫”看成整个故事的基本隐喻脉络。当小猫第一次出现时,它“蜷缩在被雨水淋打着的一张绿桌底下”。房间里的美国妻子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她同情雨里的“猫”,源于丈夫乔治对她的冷漠、虚伪。她仿佛觉得自己就像那只雨里的“猫”。妻子告诉丈夫要去捉猫是为了引起丈夫的注意,可是当她下楼来到旅馆外时,猫却消失在风雨里。“雨”在故事中象征着丈夫的冷漠与爱情的死亡。旅馆老板对客人的主动关怀、善意理解与尊重触动美国妻子,激起她改变自己孤独处境的欲望。然而,猫的消失隐喻美国妻子的希望也将成为泡影。美国妻子回到房间后向丈夫诉说一系列的愿望。她希望得到丈夫的体贴、安慰,然而乔治却置若罔闻。而妻子作为女性始终是弱者,在愤怒的丈夫面前她不敢再去连珠炮式地抱怨,只能注视着空旷的广场,像个孩子一样用泪水(“天很黑了。雨水仍打在棕榈树上”暗指妻子极为阴暗的脸色和泪水)和自言自语来博得同情。最后一句中的“广场上的灯开始亮起来”预示着争吵的结束。紧接着是尾声部分:应旅馆老板的要求,女招待给美国妻子送来一只大玳瑁猫,又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也许,这就是海明威在冷酷中看到的温暖和希望。
3 叙事的表述方式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具体可见,后两者寓于前两者之中。
“冰山”理论的表述手法在《雨中猫》中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掩藏在小说标题、对话和情节这一座座“ 冰山” 下。这些探讨男女不平等问题的表述手法,使得作品主题更加含蓄深刻、发人深思。
海明威在这篇短篇小说的开头用很长篇幅描写景物的目的是确定文章的写作风格和基调——细腻,提醒读者应留意小说中的细节。例如,战争纪念碑、广场、海浪、猫……一切都暗藏着深刻含义,需要读者细心揣摩。在接下来的场景描写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冰山”理论:仅使用最简单的句子和对话来交待故事情节(冰山的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却隐藏了人物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扣人心弦的思想交锋(冰山的八分之七暗藏于水下)。叙述者超然的语气、安静的陈述下是令人震撼的暗流。从最初美国妻子因见到雨中猫而产生同病相连的想法,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矛盾虽未彰显,却也能感觉到其间细微的不和谐音,到美国妻子第一次把旅馆老板和冷漠丈夫对比后对丈夫的不满,再到当女主人公满怀失落地返回房间时再次遇到殷勤的旅馆老板,并再次对比他与丈夫,她对于丈夫的不满情绪升级了。于是,妻子语无伦次地将心中积压已久、想说却没机会说的怨恨全部发泄出来。女人声泪俱下、喋喋不休、暴怒但却无助的表情,在接下来丈夫的话语中也印证了妻子的愤怒状态:“住口!”是他在无法忍受妻子连珠炮式的哭诉时发出的一声怒吼,吼完之后他又开始看书了,故事发展到高潮。最后一句中的“广场上的灯开始亮起来”预示着争吵的结束。读者如果不细心品味,读完小说后只能体会到冰山一角;只有以开头细腻的景物描写为尺度,耐心琢磨,仔细推敲,才能认识到其余八分之七的真面目,才能洞察波澜不惊下的暗潮汹涌。因此,“冰山”理论在这部作品中, 从始至终都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仔细研读全文,《雨中猫》成功地塑造一个受到丈夫冷落,感情受挫的美国妻子形象,引导读者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深刻思考女性主义和婚姻问题,同时用含蓄手法透视出一战后的美国社会,年轻一代失去精神乐园后无处栖身的尴尬和对生存意义的困惑。《雨中猫》的叙事艺术正像托尔斯泰曾经给海明威小说的评价那样:最令人愉快的作品是,作者力图隐瞒自己的看法,但与此同时又一贯忠于自己的看法, 无处不表现出来。
胡亚敏. 叙事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刘久明. 海明威文化心理结构浅析[J].外国文学研究, 1998(4).
热奈特.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申 丹. 叙事概念与潜藏文本[A]. 叙事丛刊[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王守义.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风格及其艺术张力[J].外国语, 1987(3).
张 薇.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Lubbock, F.TheCraftofFiction[M]. London: Cox﹠Wyman Ltd, 1966.
Rimmon-kenan, J.NarrativeFiction:ContemporaryPoetics[M]. London & NewYork: Methuen, 1986.
【责任编辑郑 丹】
NarrativeStrategiesandThemeExpressionofCatintheRain
Li Ya-bo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CatintheRainis one of the famous short stories written by Ernest Hemingway, who successfully made full use of the following narrative strategies: changing point of view; narrative frequency; metaphors in narration and ‘iceberg’ theory in i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readers comprehend characters’ complicate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nd breathtaking conscious contest from such simple story.
point of view; narrative frequency; metaphor; “iceberg” theory
I106.4
A
1000-0100(2012)05-0140-3
201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