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盛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2012-03-19张国栋
张国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
0 前言
伴随着网络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社会网络化的水平不断提升,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杰出产物席卷全球,风靡当下。2010年是微博元年,微博可谓是2010年最火的新媒体。在 2007年以来中国第一批微博网站的探路作用的影响下,2010年中国微博发展非常快,中国大陆微博网站数量从2010年1月的17家增长到当年12月的88家,微博用户超过6000万。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增长约两倍。微博在新闻舆论传播、组织动员方面功能强大,一方面它极大的丰富了受众的话语权,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又恰恰契合了谣言滋生的条件,成为培植谣言的温床,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1 微博的主要特点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1) 技术与功能上的特点:简约化、集成化和开放化。发微博是微博最核心的功能,作为博客的简约版,微博适应手机短信传播和现代人较快的生活节奏,允许用户在140字内发布多种媒介形式的文本,正是因为这140个字的限制,使得微博内容短小、口语化,易于操作和传播;正是因为这140个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导致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创造出来;正是因为这140个字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帖的门槛,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
微博集成了多种发布渠道,用户可以跨网络,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多种终端发布,同时还集成了手机短信、即时通信、社交网络、网络游戏、新闻聚合(RSS)的多种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发布消息和多媒体文件。
开放化主要表现在微博内容一般是公开发布的,允许任何人阅读、评论和转发。此外,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微博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有很强的功能,通过互相关注,构建微博群等方式建立社交网络,强化和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 微博内容的特点:跨越多个领域,综合性强。继博客之后,微博正日益成为草根公民重要的正常表达渠道。正是由于微博的草根性,相比较其他新媒体,微博的门槛低,微博的存在变成了每个人为电脑而构建的额外社会身份。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匿名性而构建为积极的社会行为者。微博受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引起大量信息汇集在微博这个新生平台。在美国,微博是人际关系交往的工具,但在中国,微博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地点,是发泄不满和抱怨的场所,还可能是披露爆料的实况直播,当然还可能会是伸张正义的舞台。
(3) 微博传播的特点:“病毒式”、“滚雪球式”、“核裂变式”传播。“病毒式”传播本身与“病毒”无关,是一种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主要指通过网络开放、互动技术和网络人际关系进行品牌推广的营销与推广模式。由于这种传播模式有“病毒”式的喷发式影响与几何裂变般的扩散速度,还有滚雪球般的发展潜力,也被称为“滚雪球式”、“核裂变式”。
“病毒式”传播即“使受众可以在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受益,让信息接收者同时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转发者,利用大众的力量,以人际圈席卷的模式携带信息迅速蔓延的传播方式”。同时,其又是一种SNS信息传递模式,通过建立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地贡献内容,又通过RSS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建立“滚雪球式”的反馈模式,从而有效形成了诱发网络效应。
(4) 微博受众的特点:主体重新构建,话语权与监督权提升。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凭借着信息技术,一个人可以延伸到所有的人。电子介质激活了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这种媒体形成曾被称为“自媒体”(We Media)。微博给用户极大参与空间,在线参与、公开交流、即时对话,自由流通,用户与用户之间具有了“黏性”。微博的传播方式是一个人的传播,这样的话语权的存在将会导致一种状况的出现,那就是主体的构建,即受众的言语和行为、思想、权力都将得到充分的增强。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真正变化是,传播技术革命正在促进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超级全景监狱”是一种围观结构,是众人对个体展开的凝视和控制。他们之间的信息分配已经比较对称,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试图通过信息不对称所实现的社会管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人们在“交头接耳”中沟通着彼此信息,设置着社会的公共议程,质问,甚至嘲笑着处于公共视野中的领导者或群体。微博不像说出的语言,它不仅远离任何作者的在场,而且许多人都成为“作者”,以至它愚弄了作者即权威这个原则。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文本,微博不是任何人的却又是每个人的,但它还“属于”本人,属于它作为财产“拥有”的社会结构。微博是纯书写的话语,直接增强其所有人,使用人的权力。
在社会跟国家的二元博弈中,公民的主体性构建作用将在微博时代得到喷薄性发挥。社会公民将会获得更大的发言权,一些普通的社会问题在微博的推波助澜下也会更加迅速上升到公共事件。如果没有微博的直播,很难想象宜黄拆迁中的钟家姐妹最后会被如何处置;如果没有通过微博发出声音,很难想象被浙江警方通缉的记者会面临怎样的下场,无论是周久耕,韩峰日记等网络典型,还是宜黄自焚,邓玉娇案,“李刚门”等社会事件,概莫能外。数以亿计的中国网民,正成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一股不容忽视的监督力量。微博正悄悄地构建着中国社会主体的新的使用习惯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2 微博泛滥后对社会的影响
(1) 碎片化阅读埋没理性思考
微博兴起所带来的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趋势,信息只能尽可能地被压缩,甚至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不得不进行哗众取宠的加工编纂。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写道:“人们不仅吸收不到为他们组织综合好的,思想上连贯的长篇累牍,相反,越来越多地被一些简短的标准件式的信息所包围,诸如片言只语的新闻以及其他掐头去尾,莫名其妙的东西”。微博字数被限定在140个字数以内,必然会导致博主在微博环境中试图清楚完整描述复杂事件的时候“力不从心”,重大复杂的信息通过简短的描述经微博发出,客观上增大了信息被人误读与误传,当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主观上观众又不能在简短的信息面前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辨别,从而流言四起,片面的信息充斥整个网络,有可能使大众淹没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海洋中,如果不及时发现与纠正,便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潜在的危机。
(2) 退化思维能力
首先,用户长时间停留在微博环境中,导致接受信息的传播渠道单一,有效支持思维的素材匮乏,信息结构趋于简单化。
其次,在微博环境中通过身份认证及大量转发次数等途径,可以轻易地树立起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意见将会得到放大和加强。许多用户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出于获得认同角度考虑,为了表现“合群”,会自发地削弱个人的意见,往往会选择先看看“意见领袖”们的意见是否与自己的观点一致,渐渐地,意见领袖的思维将逐渐替代大多数的个体思维,意见领袖开始引导网络舆论。
第三,美国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在描述受众选择心理时提出了受众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这个公式意味着人是有惰性的,人在接受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选择省时省力就能获取的信息,而微博恰恰迎合了这种受众的心理,长期以往将促成产生更为“惰性”的受众,导致思维能力退化。
思维能力的退化,带来的便是大众的盲目追随,这给企图引发社会骚乱与动荡,制造事端的敌对分子和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虽然思维能力的退化需要时间的堆积,然而,不可不察也,如果任由受众自身思考的能力退化,不加遏制的盲目追随,必然会为突发事件奠定一定的受众基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股不安力量。
(3) 动摇价值取向
微博作为一种时尚的新媒体,使人们的倾诉欲得到满足,随着人们将生活的各个细节展现到微博上来,一些与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不符的“新风尚”,被直观的呈现在广大网民面前,而新风尚中沾有西方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种潜移默化的说教必然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助长歪风邪气,动摇价值取向。
同时,事物总是对立存在的,有“炫富”的就有“仇富”的。偏激的网民会宣扬“仇富论”,在微博的推波助澜下扩散开来,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人们的对抗情绪,引起社会矛盾。
(4) 破坏社会和谐
通过微博与他人分析信息,交流意见,这种虚拟环境高度模拟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交习惯,容易使用户将网络世界中的信息与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对等,进而错误地将“网络舆情”与“民心民意”划等号,从而便使受众对现实世界的社会舆情产生误解。把所有网络上的社会问题完全等同于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将问题与矛盾扩大化。
同时某些用户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已经超越正常理性,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当事人人身权利受损等,触犯道德底线。
(5) 微博谣言扰乱网络舆情
人类社会存在谣言,当网络进入人们生活时,谣言这个生活中一个符号便镶嵌在微博这个网络平台上。微博内容上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发布的便捷性,以及“一键转发”的轻而易举,这些特点恰恰迎合了谣言的产生的契机。
微博谣言的助推者往往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和极高的粉丝量,在其微博中拥有影响大众的话语权。由于微博的认证系统以及名人效应,降低了接收者对虚假信息的警惕心理,增强了接收者的主动传播心理,使得谣言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转发等方式快速从一个社交网络圈传到另一个社交网络圈。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存在自动筛选和扭曲信息的倾向,网友在转发某条信息时,可以删减或增加字数,使信息内容改变,从而歪曲了信息的本来意思。微博作为媒体平台的优势,也有可能会反过来成为其公信力和真实度的致命点。
3 对于微博谣言防控的相关思考与对策
(1) 充分发挥微博自身的辟谣机制。微博传播的迅速性为辟谣提供了基础,通过网友的“回复”、“转发并评论”等方式进行及时反馈,多方印证呈现事实真相。利用自身的特性而非外来的力量将谣言扼杀在传播初期,防止产生更大的危害,这也是微博的“自净能力”。
(2) 加强审核机制。微博运营商可以设置关键词检测,凡是涉及某几个关键词的微博都要延缓发布或者重点审核。一旦发现确为谣言,立刻通过回复或私信等方式提醒博主。
(3) 开设官方辟谣网站。新浪微博官方开通了名为“微博辟谣”的微博主页,针对典型谣言进行论证和澄清。
(4) 名人微博参与辟谣。在微博这一传播网络中,名人担当了舆论领袖的职能,以其权威性发挥着巨大的传播效力。在微博辟谣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尤其是知识界、媒体界的名人微博。
(5) 传统媒体及时引导和纠正。传统媒体的发布信息速度要滞后一些,但其权威性与公信力更大一些,当微博中已经出现各种繁杂信息使受众难以选择时,传统媒体应当担负起调查并澄清事实真相的功能,及时对微博上的错误信息予以纠正,并积极引导微博话语权方向。使得各方都可以在微博这个平台上理性、公正、客观地交流,从而推动社会合理、有序地向前发展。
4 小结
总之,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在其带来草根话语权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隐患。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的舆论场中,微博既提供了海量信息、多元表达,也容易使有害信息泛滥、不良情绪传染;既为个人生活提供了各项便利,也对个人隐私造成威胁;既可能是真相的爆料者,也可能是谣言的二传手;既可能是揭黑反贪的正义先锋,也可能是恶意中伤的工具。
[1]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1.
[2] 刘文勇.新时代传播的宠儿——病毒式传播.东南传播.2007.
[3] 尹莹.基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病毒性营销传播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马可·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2005.
[5] 喻国明.社会话语能量的释放需要“安全阀”——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社会场域的转换说起.新闻与写作.2009.
[6]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7] 胡正荣.传播学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8] 英国骚乱折射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人民网评.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