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诊断真菌性食管炎42 例
2012-03-19郑玲艳
周 军,周 红,郑玲艳
真菌性食管炎(candida esophagitis,CE)是指食管感染真菌所致的炎性反应,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1]。近年来,CE 检出率较高,一般认为多在应用抗生素、激素,以及患恶性肿瘤,免疫功能低下等状况下发生。笔者对我院2003-05 至2010-05 经胃镜诊断的CE 进行内镜及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42 例中,男26 例,女16 例,年龄32 ~86岁,平均53.4 岁,均行内镜下活检或刷检涂片见到真菌菌丝和(或)孢子而确诊。本组23 例有食管症状,吞咽疼痛8 例,胸骨后烧灼感7 例,胸骨后疼痛4 例,吞咽困难2 例,反酸2例。19 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
1.2 伴随疾病 9 例伴有食管病变,其中反流性食管炎4例,贲门失弛缓症1 例,食管癌2 例,食管憩室2 例;33 例食管外疾病中,糖尿病6 例,结核病史5 例,肝硬化3 例,消化性溃疡3 例,肺心病4 例,上呼吸道感染5 例,浅表性胃炎5例,口腔念珠菌病2 例。
1.3 内镜下征象及分级 食管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有散在白色或黄色厚伪膜附着,不易剥脱,大小及程度不等,其下黏膜糜烂、质脆、易出血,重者黏膜见大片豆腐渣样污秽斑块。Kodsi 等[2]把内镜下CE 表现分为4 级,1 级:少数隆起白斑,直径小于2 mm,伴充血,无水肿或溃疡;2 级:多个隆起白斑,直径大于2 mm,伴充血,无水肿或溃疡;3 级:融合的线状或结节样隆起斑块,伴充血和溃疡;4 级:3 级表现加黏膜质脆,有时伴管腔狭窄。本组42 例中,1 级21 例,2 级13例,3 级7 例,4 级1 例。按病变部位分:食管上段12 例,中下段24 例,下段5 例,全食管1 例。
1.4 结果 确诊后给予制霉菌素100 万U,3 次/d;或氟康唑100 mg,1 次/d,疗程2 周。停药1 个月后,42 例全部接受内镜复查,38 例黏膜恢复正常;4 例未愈患者中,2 例为食管癌,其中1 例行手术,术后辅以化疗,1 例未行手术,接受放射治疗;2 例为糖尿病;Kodsi 分级1 级2 例,2 级2 例。对于未愈4 例再次给予氟康唑治疗一个疗程后,胃镜复查CE 治愈。
2 讨论
真菌是常存于人体皮肤、黏膜的条件致病菌,是否造成感染与其侵袭力和机体防御力有关。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状态、激素或免疫抑制药治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尿病及一些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均可增加机体对真菌的易感性,致真菌过度生长并侵犯食管等器官引起感染[3]。CE 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主要侵犯黏膜,多来自口腔。本组有2 例合并口腔念珠菌病。另有5 例内镜下所见病变较轻,均位于食管上段,平素饮食嗜好腌菜,是否腌菜中有真菌生长,长期食用可导致消化道真菌感染。对于食品污染致食管真菌感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可能是食管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由于食管动力障碍,胃酸或胆汁反流破坏食管黏膜屏障,而且食管淤积也使真菌易于感染[4]。本组9 例伴有食管疾病,其中4 例反流性食管炎,1 例贲门失驰缓症,2 例食管癌,文献[5]报道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肿瘤或刺激性化合物更易导致CE。食管真菌感染与食管癌可以并存,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真菌,真菌侵犯食管后,局部炎性反应刺激黏膜上皮增生,对致癌物的易感性增加,同时真菌本身代谢产物直接作用于食管上皮,使基底细胞产生分裂、分化异常而致癌。因此,对CE 要重视其治疗和随访,尽可能发现早期食管癌。本组2 例CE 合并食管憩室,中段憩室一般认为是气管隆突下淋巴结结核与食管前壁产生粘连,淋巴结炎性反应愈合后形成的瘢痕组织收缩将食管全层向外牵拉所致,提示结核病变与CE 发生有关。国外学者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CE 发病率为25.3%[6],本组资料中无HIV 感染者。
CE 目前唯一具有确诊价值的方法是内镜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食管X 线钡餐造影对CE 无明显特异性,诊断价值较低。CE 内镜下诊断采用Kodis 分级标准,内镜下白斑附着以食管中下段为主,较少累及齿状线。CE 与其他食管病变并存时,内镜下表现可能不典型,食管黏膜附着白色斑块可由反流性食管炎、疱疹性食管炎、细菌性食管炎或服用硫糖铝等药物所致,需注意鉴别。CE 确诊需内镜下刷检涂片有真菌菌丝和孢子,或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有菌丝侵入。内镜检查并黏膜刷检细胞涂片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7]。
CE 治疗国内以制霉菌素应用最广,治疗期间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肝功能损害[8]。氟康唑疗效最好,不良反应较少。本组患者均服用制霉菌素或氟康唑,疗效满意。药物治疗中应尽可能去除易感因素、消除诱因,如纠正营养不良、停用部分药物以减少医源性因素、增强免疫力等,将有助于增加疗效,防止感染扩散和复发。
[1] 章四杰,丁小云,王海勇. 霉菌性食管炎临床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10,22(1):50-51.
[2] 杨天飞,车筑萍,谭庆华.348 例真菌性食管炎内镜下表现与临床联系探讨[J]. 贵州医药,2010,34(3):239-240.
[3] 朱伟青,苏 慧,陈芝兰. 霉菌性食管炎10 年发病情况分析[J]. 当代医学,2008,14(5):72-72.
[4] 王德荣,张淑红,颜淑红. 念珠菌性食管炎30 例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0):1101-1102.
[5] 段秀芳. 霉菌性食管炎76 例临床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9):12.
[6] 秦咏梅,张超贤,刘竹娥. 念珠菌性食管炎76 例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8):437-438.
[7] 马立新,李炳庆,尹春英. 霉菌性食管炎178 例临床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24(2):145-146.
[8] 俞云松. 消化道念珠菌病[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1(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