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学术语篇研究的新趋势*

2012-03-19黑玉琴黑玉芬

外语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体裁语篇社团

黑玉琴 黑玉芬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西安710049)

1 引言

伴随着迅猛发展的现代通讯和电子信息技术,新的交流方式和语类不断出现,对学术语篇的研究范围、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以ESP/EAP为基础的学术语篇研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学术语篇或话语研究中的“社会转向”也大大拓展了学术语篇的研究视域和理论框架。(Duff 2007)在以往的研究中,学术语篇常被视为一套相对稳定的修辞、体裁或话语规约,但现在它们更多地被看成是特定情景下的一种社会构建。有些学者将此趋势归于北美新修辞学派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学派。(Belcher 2004)

目前,国内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还未给以足够的关注。本文在以往有关学术语篇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姜亚军赵刚2006),对国外学术语篇研究的一些新趋势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为国内学术语篇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探讨:1)研究范围的扩展,主要包括新媒体体裁、口头学术语篇、作文研究、跨学科和新生学科的学术语篇以及学术语篇的社会化;2)研究中的新视角、新途径,包括活动理论、批评理论以及认知和民族志视角的研究;3)对国内学术语篇研究的启示和意义。

2 学术语篇研究视域的扩展

2.1 新媒体体裁(电子体裁)

目前,交际领域已经进入到21世纪的电子信息时代,除了广泛使用的传统体裁外,与新技术相关的其他体裁也变得日益流行和普遍,如维基百科、谷歌搜索、在线辩论、演示文稿、电子词典、论坛、新闻组及博客等。这些体裁被统称为“电子体裁”或“新媒体体裁”(New Media Genre)。(Huckin 2008)电子体裁改变了传统学术语篇的呈现或传播方式,成为大学和学科领域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学术写作已成为“多模态和多任务”。(Huckin 2008)大学中混合模式课程的不断增加也产生了各种新技术媒介语类和新的话语社团。与传统体裁相比,新媒体体裁具有时效性、互动性、公共性和广泛性这四个明显的特征。它们易于掌握、便于使用和传播迅速,也更有助于初学者参与到创新性互动交流中,获得更广泛的参与机会和更丰富的主题,因此,可以说它们已成为学术语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学科专业领域中新媒体体裁的研究主要包括:1)电子体裁对传统学术语篇在语言和语篇层面的影响;2)电子体裁与以往学术语篇的结合问题;3)对这些新体裁的语步结构进行分析和描述。例如,Chandrasegaran(2008)通过对正式(课程学术写作)和非正式(网络环境)情景中学生英语议论文语步结构的分析,发现学生在网上论坛的非正式论证中更善于声明自己的态势,应用相关的知识支持自己的论点。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非正式场合的网上论坛提高学生在学术写作中的立场构建能力。

2.2 口头学术语篇的研究

对口头学术语篇的研究主要出自对“标准学术话语”的质疑。(Duff 2007)典型的口头学术语篇包括演讲(presentation)、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 work)、讲座或授课(lectures or classroom teaching)、课堂讨论、学位论文答辩、学术会议问答、口语考试、写作中心和办公室中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等,也包括学校图书馆、餐厅或咖啡厅等场所的交谈。

目前,由于课堂内外的评价以及日常高风险的学术话语实践都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行(毕业和入学考试中的口试),口头学术语篇愈加引起研究者的关注。(Duff 2007)例如,Limberg(2007)探讨高校中细微、具体的学术言语事件,即大学办公时间内师生的互动交流。对学术讲座(academic lectures)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话语的词汇、修辞和主题结构,以及不同专业学术讲座的组织差异上。Csomay(2005)以讲座的语料库为基础,分析讲座中的话轮转换和互动程度以及课堂上的语言差异,进而说明互动特征造成讲座的差异。Flowerdew(2005)分析了香港EAP课程中的课堂演讲(class presentation),认为这能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口头学术语篇。

这类分析以定性研究为主,尤其是民族志方法,如参与者观察、面谈、田野日记等。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等多方验证也很普遍,旨在揭示话语社团中新老成员的不同认识或理解。

2.3 作文研究

近来,越来越多的学术语篇研究都在作文研究领域展开。这些研究以学校写作体裁为中心,从古典修辞分析到当前工作场所写作的民族志分析,探讨各个专业中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上不同的学术语篇,如研究论文、课程作业或论文、基于研究的论说文等。目前,作文研究已从最早的句子分析,发展到语篇分析以及社会语境和意识形态的研究。研究对象也从以往的一语学生作文转向二语学生作文。

Hyland(2003)总结近年来二语作文研究不断发展的四个原因:1)更多的研究已认识到写作任务和材料必须以真实语篇为基础;2)新的话语分析途径揭示出话语特征与作者的目的、身份、读者的期待、文化图式以及学科视角等问题的关联方式;3)对EAP学生实际写作方式的日益关注;4)以学生习作中语言使用和语言模式的语料库分析为基础,现有的技术可用于研究规律性的变异。另外,目前的作文研究更注重对写作情景本身的调查,通过民族志和案例研究,观察课堂和工作场合中的写作者。在分析和描述中,探寻他们对学术或专业语篇的认识,包括组织方式和使用规范,并由此构筑写作情景。例如,Geisler和Munger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时间过程(temporal process)分析,说明显而易见的时间维度分析更注重写作者的长期行为分布模式;受典型化影响,写作任务呈现出普遍性模式或语类结构,而这对于理解实际的学术或专业工作至关重要。(Barton&Stygall 2002)

2.4 学科间、下属学科以及新生学科的学术语篇分析

Swales针对研究论文引言的语步结构,提出适用于所有学科的CARS模式,以及后来修正的CARS模式用以说明学科间的差异。(Swales 2004:230-232)但是,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研究论文引言的语步模式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学科间,而且也体现在相关学科间,需要对某一领域中下属或次学科研究论文的语步模式展开调查。Samraj(2002)发现,野生动物行为和环境保护生物学这两个下属学科的研究论文引言存在一定的变异。Ozturk(2007)分析二语习得和二语写作研究论文的引言,发现它们使用完全不同的语步结构,并从新生和成熟学科的差异入手对研究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更注重以语料库为基础,通过对语言微观特点和修辞手段的分析,从语言体现方式上进一步证实基于内容或功能的语步结构分析。例如,Dzung Pho(2008)对比分析了应用语言学和教育科技研究论文中摘要的修辞结构、语步以及作者视角的语言体现方式。结果表明,两个学科论文的摘要在三个必备语步上具有共同特点;在语法主语、动词时态和语态等语言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2.5 学术语篇的社会化研究

学术语篇的社会化被看作是学术识读能力的发展、语言社会化以及参与社团实践的能力。(Lave&Wenger 1991,转引自Hyland 2005:42)以社会文化视角和互动为核心的后结构研究范式促使研究者开始将语言社会化的原则应用到学术语篇的社会化研究中,调查初学者如何通过“学徒身份”(apprenticeship)逐渐掌握学术语篇知识。因此,学术语篇社会化过程的动态性、情景性、社会性以及文化性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中一个多模态和多语言的现象。(Duff 2010)

由于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动和认知体验,学习学术语篇就是培养初学者参与学术社团的能力,并且在新的语言或文化中表达自己的声音、身份以及能动性等,学会像某一科学实践社团中的科学家一样进行思考、行动和写作活动。(Duff 2010)教师和导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脚手架,从最初的帮助、合作到最终学生独立完成学术写作任务。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波及面广的过程,每一个新情景都会对恰当的语篇形式提出具体要求。(Duff 2007)社会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学习者将来的表现和专业学术情景中的社会化都有一定影响,比如专业领域中的话语能力。

然而,研究者目前对学术语篇社会化的复杂性仍缺乏普遍认识,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学术话语实践、各个领域的要求以及社会化过程中参与者的活动和经历,了解如何在大量的体验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促进学术语篇的学习。(Duff 2007)

3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视角

针对研究对象的变化、研究范围和内容的扩展,学术语篇的研究也在不断吸收新的理论,拓宽自身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和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

活动理论由Vygotsky的“中介”(mediation)概念发展而来。Vygotsky认为,人类并不局限于简单的刺激-反馈反应,而是通过各种不同联系方式,在不断进入的刺激和反馈之间进行间接联系。这种间接联系被称作“中介”,并通过技术工具或手段和心理工具或符号(如语言)这两种方式得以体现。(Lei 2008)这一中介观点被进一步发展成为活动理论,它将个体行动置于集体活动中,其中涉及三类调节者:社团、规则和分工(或角色)。(Engestrom 2001:133)在活动体系中,所有调节者及其中介都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写作中,主体对客体的行动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来调节,包括手段(如电脑和语言);规则(如规范和标准);社团(如学科团体和话语社团);以及分工(如作者和读者)。由于新媒体语类或电子体裁的互动特性,近年来中介分析和活动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口头及电子学术语篇的研究中,用于解释这些体裁如何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与活动理论相关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赋予交际网络中的参与者和无生命物体以能动性。(Huckin 2008)尽管电脑和因特网缺乏意图性,但是其技术优势具有“劝服”的力量,可以将人纳入到网络中。该理论以语篇为核心,从相关社会语境出发,对至关重要的社会、政治以及生活等问题进行探讨,体现出体裁、独立的个体使用者以及电脑交互技术之间的联系,由此说明参与者如何将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学术情景中。

3.2 多视角、多维度的批评体裁分析

为更好地理解专业语篇,研究者需要超越学科和专业领域中已建立的话语实践,关注文本外的资源,包括这些资源所依赖的学科专业实践中其他机构的声音。文本内外的多重话语、行动和声音在机构组织情景内特定的话语实践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学科和专业实践中的各种动机,研究者就需要对它们展开仔细调查。此外,体裁系统也可被用来实现特定学科或话语社团的专业目标。因此,学术话语或专业话语的研究要“从文本到情景,对话语实践采取全面的批评视角”。(Bhatia 2008)

Bhatia认为,对任何专业学术体裁的全面分析必须要考虑和综合文本内外的各种语言使用。专业情景下的语言使用涉及文本、体裁、专业实践和专业文化四个层面。如果忽略其中之一,任何理论或分析框架都将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语言输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的体裁,它们作为专业活动的一部分,可用于实现具体的学科目标。另外,这四个话语和专业活动层面上的语篇和其它符号资源及规约,在构建和解释话语及学科实践时常常被转用,由此产生的“话语间性”(interdiscursivity)互动模式必然涉及批评性分析。(Bhatia 2008)

3.3 认知体裁分析

长久以来,学术语篇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对学术体裁范畴的构建。Hyland指出,体裁潜在的内在异质性和特征融合提出了一致性和同一性的关键问题,即我们如何识别互文性,并将语篇归属于某一体裁。(Hyland 2005:64)体裁并不是一组包含充分必要特征、区分明显且地位相等的语篇。体裁的识别、归类和描写也需借助认知知识模式,而不只是社会或语言知识模式。因此,认知途径成为学术语篇体裁研究的一种必然。

首先,从范畴化与原型理论来看,语篇都处于从“原型”中心(理想认知模型)向外辐射展开的一个连续体上,在特定情形中体现出不同的选择和限制。连续体(spectrum或cline)上的基本语篇类型是逐步过渡的,其分界线是模糊的;原型范畴倾向于拥有家族相似性结构。(Geeraerts 1997:11,15-16,23-24,61)整齐划一的语篇类型划分可以作为体裁研究的出发点,但决不能作为体裁划分客观标准的参照系,因为现实中的语篇要复杂得多。体裁的认知模式可以充分解释学术语篇体裁构建的灵活性以及构成语篇之间的变异。

另外,体裁的认知分析也涉及认知体裁。认知体裁指创建语篇时所使用的复杂组织范畴,其修辞目的在于展现话语中的某类信息,如描述序列性事件、解释过程、争辩观点等。以认知科学范畴化理论为基础,Bruce(2009)描述了学术语篇中常常出现的四种认知体裁,即报告、说明、讨论和描述。认知视角的分析使学术语篇的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入。

3.4 民族志研究视角

随着对话语社会性的不断认识,民族志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所有识读活动都指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Barton 2000:1)在应用语言学和EAP领域,民族志研究主要体现在语境敏感性语篇分析(context-sen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上。由于不同的体裁具有特定的语篇要求,写作具有社会情景性,因此,学术语篇分析不只针对语篇意义,而是要了解语篇构建意义的方式。Bazerman和Prior为此提出了三个指导性问题:1)语篇谈论的是什么?2)语篇如何影响读者?3)语篇是如何产生的?(Flowerdew 2005)Hyland(2003)倡导从大量的语篇中了解社团实践的核心价值和信念,并且要注意某一领域学术语篇的构建受制于语篇规约和读者期待。他建议使用基于语篇的访谈(text-based interviews),通过大规模语料库建立普遍趋势,再借助对作者和读者的访谈来验证分析结果以及作者写作中的策略和语言选择。

4 对国内研究的启示和意义

国外学术语篇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和新方法对国内学术语篇研究以及学术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首先,就学术语篇研究来看,我们要关注学术语篇和公共语篇的融合问题。新媒体体裁已经不具有“社团所属”(community ownership)的特性。(Berkenkoter&Huckin 1995:21-24)以往的体裁理论认为,体裁产生于话语社团、社会网络、学科以及其它社会和专业集体(Swales 1990:23-24),但是,电子体裁并不属于任何特定社团,而属于所有的“电脑使用者”或“因特网使用者”,其范围排除了任何意义上的共享“规范、认识论、意识形态和社会本体论”。(Berkenkotter&Huckin 1995:4)它们属于全球公众,也就是因特网上无数匿名和隐形的个体。因此,学术语篇的体裁研究需要拓宽视野,不仅要分析学术社团体裁,而且要分析超越了社团体裁、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个体化体裁,如电子体裁,而这样的分析必然涉及新生体裁的特点及其修辞目的。(Huckin 2008)

另外,在学术语篇研究中还要注意纯粹(pure)和杂交(hybrid)体裁的分析。Bhatia(2008)提出的话语间性可以帮助专业学术话语分析者和ESP/EAP实践者解决纯粹和杂交体裁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专业学术体裁中的学科冲突以及不同学科中的体裁冲突。Bhatia(2008)的话语分析模式融合了体裁分析的不同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作为语篇和体裁的专业学术话语,以及在更大的机构、专业、组织和学科文化情景中的专业实践。这种综合性、多视角的专业学术话语分析方法突出了语篇和专业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专业学术语篇体裁的构建、解释和使用,建立专业学术实践的话语模式。

就学术语篇的教学而言,针对学术语篇体裁的复杂性,教学中需要运用显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裁意识。近来的学术语篇教学研究体现出悉尼学派(倾向于显性教学)和英美各学派(倾向于隐性教学)之间的融合。从社会视角出发,这类研究认为体裁知识的习得主要借助情景中的学习。虽然学生在课外已掌握大量的电子体裁,但是,有益的教学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在学术任务中更有效地使用这些体裁。当新媒体体裁被用于恰当的学术情景时,日常经验中的隐含习得就同显性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应该重视非正式情景下的学术写作任务和活动。学科社团中的初学者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习和应用属于某一话语社团的写作规约,逐渐成为社团实践中的成员。除了有意识的学习外(如选择研究生的学习),学生大多可以在日常非正式的学术话语实践活动中掌握学术语篇,学术话语实践可通过师生课堂内外的互动交流得以实现。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的多元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交际人种学的研究方法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学术语篇的体裁教学对不同性别或具备不同学习资源、不同外语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学习机会方面的影响等。此类研究的发展将为教学设计、教材编写等过程中的学生需求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符合语篇分析为教育发展服务的宗旨。(朱永生2007)

蒋亚军赵 刚.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流派分野和方法整合[J].外语研究,2006(6).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Barton,D.,Hamilton,M.& Ivanic,R.Situated Literacies:Reading and Writing in Context[M].London:Routledge,2000.

Barton,E.,Stygall,G.Introduction[A].In E.Barton &G.Stygall.(eds.).Discourse Studies in Composition[C].Cresskill,N.J.:Hampton Press,2002.

Belcher,D.Trends in Teachin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4(24).

Berkenkotter,C.,Huckin,T.Genre Knowledge in 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Cognition/Culture/Power[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95.

Bhatia,V.Genre Analysis,ESP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8(27).

Bruce,I.Results Sections in Sociology and Organic Chemistry Articles:A Genre Analysi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9(28).

Chandrasegaran,A.NNS Students’Arguments in English:Observations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ext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8(17).

Csomay,E.Linguistic Variation Within University Classroom Talk:A Corpus-based Perspective[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05(15).

Dzung Pho,P.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A Study of Linguistic Realizations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and Authorial Stance[J].Discourse Studies,2008(2).

Duff,P.Language Socialization into Academic Discourse Communities[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0(30).

Duff,P.Problematizing Academic Discourse Socialization[A].In Marriott,H.,Moore,T.& Spence-Brown,R.(eds.).Learning Discourse and the Discourse of Learning[C].Melbourne:Monash University Press,2007.

Engestrom,Y.Expansive Learning at Work:Toward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Reconceptualizaiton[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1(14).

Flowerdew,L.An Integration of Corpus-based and Genrebased Approaches to Text Analysis in EAP/ESP:Countering Criticisms Against Corpus-based Methodologi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5(24).

Fortanet,I.The Use of‘we’in University Lectures:Reference and Function[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1).

Geeraerts,D.Diachronic Prototype Semantics:A Contribution to Historical Lexicology[M].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Geisler,C.,Munger,R.Temporal Analysis:A Primer E-xemplified by a Case from Prehospital Care[A].In E.Barton & G.Stygall.(eds.).Discourse Studies in Composition [C].CressKill,N.J.:Hampton Press,2002.

Huckin,T.Electronic Genres and What They Mean for Genre Theory and Pedagogy:Some Thoughts[A].In Hult,C.& Huckin,T.(eds.).The New Century Handbook(4thEdition)[C].New York:Pearson Longman,2008.

Hyland,K.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Writ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Hyland,K.Genre-based Pedagogies:A Social Response to Proces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3(12).

Lei,X.Exploring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Writing Strategy Research:Mediated Actions in Writing Activitie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8(16).Limberg,H.Discourse Structure of Academic Talk in University Office Hour Interactions[J].Discourse Studies,2007(2).

Samraj,B.Introductions in Research Articles:Variations across Disciplin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2(21).

Samraj,B.An Exploration of Genre Set: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and Introductions in Two Disciplin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5(24).

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Swales,J.Research Genres: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猜你喜欢

体裁语篇社团
缤纷社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文学社团简介